1 / 111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質 第三章 物質的形成及其變化 第四章 生活中的能源 第五章 生活中的物質 第六章 職業化學 第七章 諾貝爾化學獎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質 第三章 物質的形成及其變化 第四章 生活中的能源 第五章 生活中的物質 第六章 職業化學 第七章 諾貝爾化學獎. 回到首頁. 第一節 化學 第二節 化學與生活. 第一章. 第一節. 一、物質的種類. 佔有空間 Space 具有質量 Mass 具有一定特性 Properties. 第一章. 第一節. 二、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第一章. 第一節. 三、物質的性質. 物理性質 ( 物性 ) 化學性質 ( 化性 ). 第一章. 第二節. 一、化學家與化學發展簡史. 第一章. 第二節.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質 第三章 物質的形成及其變化 第四章 生活中的能源 第五章 生活中的物質 第六章 職業化學 第七章 諾貝爾化學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質 第三章 物質的形成及其變化 第四章 生活中的能源 第五章 生活中的物質 第六章 職業化學 第七章 諾貝爾化學獎

  2. 回到首頁 第一節 化學 第二節 化學與生活

  3. 第一章 第一節 一、物質的種類 • 佔有空間 Space • 具有質量 Mass • 具有一定特性 Properties

  4. 第一章 第一節 二、物質的變化 • 物理變化 • 化學變化

  5. 第一章 第一節 三、物質的性質 • 物理性質(物性) • 化學性質(化性)

  6. 第一章 第二節 一、化學家與化學發展簡史

  7. 第一章 第二節 二、化學與民生 • 化學與生活 • 化學與工業發展 1.石化工業。 2.塑膠工業。

  8. 回到首頁 第一節 自然界 第二節 水 第三節 大氣 第四節 土壤

  9. 第二章 第一節 一、自然界 • 水、空氣、土壤是地球維繫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10. 第二章 第二節 一、水質特性 • 水的性質(亞佛加厥定律)

  11. 第二章 第二節 二、水質淨化、消毒 • 曝氣 利用水與空氣接觸 • 懸浮物的去除 沈降法、凝聚法 • 過濾 礫石、砂石及無煙煤等 • 消毒、殺菌、除臭

  12. 第二章 第二節 三、製造純水的方法 • 蒸餾法 利用水與空氣接觸 • 離子交換法 利用陰、陽離子交換樹脂

  13. 第二章 第二節 四、硬水的軟化 • 水溶液中含有鈣、鎂離子稱為硬水 • 暫時硬水 加熱煮沸可以去除鈣、鎂離子 • 永久硬水 被加熱煮沸不會析出

  14. 第二章 第二節 五、海水 • 海水中所含的物質、含量 包括氯、鈉、鈣、鉀、溴、鍶等 • 重要資源的提煉 氯離子、鈉離子、鎂離子等 • 海水淡化 蒸餾法、凝固法、離子交換法、逆滲透法等

  15. 第二章 第二節 六、水污染 • 水污染的防治 1.水污染防治法 2.廢水處理場 3.從個人做起 • 水污染的種類 1.工業污染 2.都市污水 3.農畜污染

  16. 第二章 第三節 大氣 • 對流層(0~13公里) • 平流層(13~50公里) • 中氣層(50~90公里) • 增溫層(90~550公里)

  17. 第二章 第三節 一、空氣中的物質

  18. 第二章 第三節 二、氣體的性質、製備及反應 • 氮氣 1.特性:無色無味、不可然不助燃 2.實驗室製備法 3.工業製備法 4.反應

  19. 第二章 第三節 二、氣體的性質、製備及反應 • 氧氣 1.特性:無色無味、化性活潑 2.拉瓦節 3.實驗室製備法 4.工業製備法

  20. 第二章 第三節 二、氣體的性質、製備及反應 • 二氧化碳 1.特性:無色無臭也無味、不可然不助燃 2.實驗室製備法 3.工業製備法 4.反應

  21. 第二章 第三節 三、主要的大氣污染及防治 • 主要大氣污染 1.自然界污染 2.人為污染 • 溫室效應 • 對環境的影響 • 空氣污染的防治

  22. 第二章 第四節 一、土壤的主要成份

  23. 第二章 第四節 二、土壤的應用 • 陶瓷器、磚瓦、玻璃的原料 • 土壤中的矽可製成晶圓

  24. 第二章 第四節 三、土壤的污染及防治 • 法律、法令的規定 • 積極減輕污染及控制污染源

  25. 回到首頁 3-1 物質的形成 3-2 化學反應與化學計量 3-3 物質的性質 3-4物質的變化

  26. 一、原子結構 第三章 第一節 • 質子 Proton 帶正電,構成原子核的粒子之一。 • 中子 Neutron 不帶電,與質子構成原子核。 • 電子 Electron 帶負電,環繞於原子核外。

  27. 二、電子、質子及中子 第三章 第一節 • 電子 Electron 湯姆森1897年陰極射線實驗, 推算出荷質比1.76 ×108庫倫/克。 密立坎1909年油滴實驗, 測出電荷量1.6 ×10-19庫倫。

  28. 二、電子、質子及中子 第三章 第一節 • 質子 Proton 拉塞福1911年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有核。 拉塞福1919年α粒子撞擊氮原子,發現帶正電的質子。

  29. 二、電子、質子及中子 第三章 第一節 • 中子Neutron 1932年查兌克用α粒子撞擊鈹(Be)原子,發現中子。

  30. 三、原子與離子的表示方式 第三章 第一節 H H H 1 2 3 • 同位素 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稱為同位素 質子數   111 中子數   012 1 1 1

  31. 四、電子軌域 第三章 第一節 • 軌域 • 價電子(Valence electron)

  32. 五、元素的週期性與週期表 第三章 第一節 • 元素週期表 以原子序來排列共有7個週期,18個族,同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學特性。 • 元素的週期性

  33. 六、分子的結構 第三章 第一節 • 共價鍵 兩原子利用共用電子的方式結合。 • 鍵長 1.結合的兩原子核之間的距離長度。 2.兩原子結合後,兩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縮小。 • 鍵角 兩共價鍵所夾的角度。

  34. 一、化學計量 第三章 第二節 • 質量守恆定律 • 定比定律(定組成定律) • 倍比定律 • 氣體反應體積定律

  35. 二、原子學說與分子學說 第三章 第二節 • 原子學說 道耳頓提出: 1.一切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為最小不可分割粒子。 2.相同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特性。 3.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4.不同化合物分解後所得的相同原子性質相同。

  36. 二、原子學說與分子學說 第三章 第二節 • 分子學說(亞佛加厥定律) 亞佛加厥提出: 在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氣體必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37. 三、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數 第三章 第二節 • 原子量、分子量 1.將6 × 1023個原子的質量定義原子量, 也將6 × 1023個分子的質量定義分子量。 2.現今是以碳12同位素作為原子量的標準。 3.分子量為各組成原子的質量總和。

  38. 三、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數 第三章 第二節 • 莫耳數(mole) 1.為了明確的計量原子的質量,科學家訂立一致的單位稱為莫耳。 2.一莫耳=6.02 × 1023個粒子。 3. 6.02 × 1023又稱為亞佛加厥常數,記作N0 4.週期表上的原子量皆是一莫耳該原子的質量。

  39. 四、化學式 第三章 第二節 • 實驗式(簡式) 1.表示組成物質最簡單的化學式,包含該分子中原子的種類與組成該物質的原子間最簡單的整數比。 2.實驗式不一定能顯示出組成物質的原子個數。

  40. 四、化學式 第三章 第二節 • 分子式 可以得知分子中實際的原子種類與個數。 • 示性式 1.將分子中具有特殊化學性質的結構表示出來。 2.可以得知該分子中原子的種類、實際數目,和分子的化學特性。

  41. 四、化學式 第三章 第二節 • 結構式 將原子依鍵結的情形排列出來,可以得知原子種類、實際數目、和原子間鍵結的情形。 • 電子點式 依據價電子的鍵結情形表示,意義與結構式相似,可以推斷分子的立體結構。

  42. 五、離子化合物與分子化合物 第三章 第二節 • 離子化合物 1.由金屬與非金屬所形成的化合物 2.融化狀態導電 3.水溶液中導電 • 分子化合物 1.由非金屬與非金屬所形成的化合物 2.融化狀態不導電 3.水溶液中導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