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语言测试反拨作用与终结性考试命题改革

语言测试反拨作用与终结性考试命题改革. 广东广雅中学 邱玲 2007/05/19. 引言. 反拨作用( washback )是指“语言测试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 Hughes , 1989 )。大规模的考试(如高考)常被用来指导教学,促进改革。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把“应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作为大规模终结性考试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研究高考的反拨作用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

il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语言测试反拨作用与终结性考试命题改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语言测试反拨作用与终结性考试命题改革 广东广雅中学 邱玲 2007/05/19

  2. 引言 • 反拨作用(washback)是指“语言测试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Hughes,1989)。大规模的考试(如高考)常被用来指导教学,促进改革。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把“应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作为大规模终结性考试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研究高考的反拨作用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3. 研究背景 • Bachman & Palmer (1996: 30-39)认为任何一个考试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冲击力。在微观层面上考试冲击力对参与考试的个人有影响;在宏观层面上对教育制度乃至社会有影响。他们还指出重大考试需要在考试设计阶段就考虑它对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冲击力问题。 • Hughes(1993) 和Alderson & Wall也先后提出具有影响力的考试反拨作用理论。 • Shohamy(2001)非常认同把反拨作用视为考试效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Messick1989,1996; Linn1997),并提出了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语言测试,明确指出了考试反拨作用的重要性。他还指出(2001:46),“尽管考试设计者在设计考试的时候有一定的意图,但是该考试也有可能出现非预期的效果。”

  4. 亓鲁霞(2004)关于NMET反拨作用一文首次从设计者意图与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是否吻合层面入手,指出高考的预期反拨作用有限的事实。但是,亓教授的研究没有涉及高考英语(2)的反拨作用。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能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广东省高考英语(2)考试是大规模的终结性考试,是检验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评估手段,也是高校外语专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参数。那么,它是否按照考试设计者的意图去促进教学呢?

  5. 本文作者运用Shohamy的反拨作用理论,对高考英语(2)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旨在调查该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看其是否起到了预期反拨作用。最后,作者还结合新课标分析了终结性考试的命题改革,希望能为高考英语科考试的命题改革出谋献策。本文作者运用Shohamy的反拨作用理论,对高考英语(2)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旨在调查该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看其是否起到了预期反拨作用。最后,作者还结合新课标分析了终结性考试的命题改革,希望能为高考英语科考试的命题改革出谋献策。

  6. 研究设计 参与本研究的包括英语(2)设计者和命题人、教研员、高三老 师及学生。笔者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对高考英语(2)的预期反拨 作用进行了调查,资料的收集采用三种方法:(1)访谈 (2)课堂观察 (3)问卷调查。 整个调查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 ① 英语(2)设计者的意图是什么以及在考试中采取什么措施传达该意图? ② 中学英语(2)教学现状如何? ③ 中学英语(2)教学现状与考试人员的意图是否吻合?

  7.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考试命题人员的意图和传达意图所采取的措施 高考英语(2)设计者的意图是,通过英语(2)考试推进中学英语教学重点从“教授语言知识”向“培养运用能力”的转变(Li1990)。他们强调,为了培养运用能力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多讲多练;学习活动要多样化,多进行小组讨论等。为了此,设计者于2004年改革了英语(2)考试题型,增加了以考查语言运用为主的题目和比重,包括听取信息、阅读理解、写作和人机对话。同时,减少了听力中的单选题、阅读理解中的判断正误等,希望通过这些具有交际性特点的题型促进英语教学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变。

  8. 2. 高三英语(2)教学现状 英语(2)的现状是:课堂中占时间最多的是英语(2)训练(即学生做模拟试题或试卷,教师讲解题目或介绍应试技巧),为59.6%;其次是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占23.6%;而语言运用只占14.4%。高三英语(2)课堂有明显的应试教学倾向。

  9. 3. 意图与现状的差距 从教学重点的角度来看,英语(2)教学的重点较多:英语(2)训练、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而高三英语教学只有语言知识和NMET两个重点。从这点看,英语(2)比高考英语对教学起到更积极的反拨作用。 从语言测试的角度,英语(2)设计者的意图和英语(2)教学现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设计者希望,英语(2)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教学,但是英语(2)教学现状却充斥着大量的应试训练,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也仍然是课堂的重点之一。鉴于目前仍缺乏证据证明应试教育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亓鲁霞2004),我们只能说,高三英语(2)教学的重点和广泛采用的训练方法与设计人员所期望的教学状况相去甚远。

  10. 对终结性考试改革的启示 •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英语(2)比高考英语有更积极的反拨作用,但是从设计者和命题人员的意图来看,其积极反拨作用仍是很有限的。因为高三英语(2)课堂不缺听、说、读训练,但是这些训练与设计者提倡的语言运用型活动相去甚远。所以,如果希望教学重心转向运用能力的培养,无论高考英语还是英语(2)都应做进一步的改革。 • 《课程标准》对终结性评价给出了详细的描述:“通过理解与表达的任务来检测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应从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技能的综合性。试卷中主观试题应占一定的比例……。”

  11. 可喜的是,广东在终结性考试的命题改革方面已迈出了一大步。广东省考试中心于2006年取消了英语(2)考试,同时新出台的2007高考新题型无论从结构、考查内容还是考查方式,都具有鲜明的“语篇”和“语言运用”的特点。例如取消单选题,改为在篇章中考查学生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增加写的比重如设置基础写作和读写人物等。可喜的是,广东在终结性考试的命题改革方面已迈出了一大步。广东省考试中心于2006年取消了英语(2)考试,同时新出台的2007高考新题型无论从结构、考查内容还是考查方式,都具有鲜明的“语篇”和“语言运用”的特点。例如取消单选题,改为在篇章中考查学生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增加写的比重如设置基础写作和读写人物等。 • 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的存在,这些改革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高中的起始年级,甚至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已涌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和任务型的教学方法等,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已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是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坚持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终结性考试的改革就一定能顺利完成。

  12. Thank you! Email toqiulynn@21cn.co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