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1.21k Views
八章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第一節 區域結盟 第二節 區域結盟的運作與影響: 以 APEC 為例 第三節 全球化下的地方發展.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地理議題的探索. 世界各國不斷透過區域結盟,提升國家競爭力。. 觀察. 區域結盟會阻礙地方發展還是協助地方發展?. 選擇議題. 什麼是區域結盟? 為什麼要區域結盟? 區域經貿結盟對地方發展的影響為何?. 提出地理問題. 結論 決策分析. 資料蒐集分析. 綜合討論. 學習重點. 區域結盟原因 區域經貿結盟影響 APEC 運作與影響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個案
E N D
八章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第一節 區域結盟 第二節 區域結盟的運作與影響: 以APEC為例 第三節 全球化下的地方發展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地理議題的探索 世界各國不斷透過區域結盟,提升國家競爭力。 觀察 區域結盟會阻礙地方發展還是協助地方發展? 選擇議題 什麼是區域結盟? 為什麼要區域結盟? 區域經貿結盟對地方發展的影響為何? 提出地理問題 結論 決策分析 資料蒐集分析 綜合討論
學習重點 • 區域結盟原因 • 區域經貿結盟影響 • APEC 運作與影響 •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個案 • 全球化對地方經濟的影響 • 全球化下的地方發展
第一節 區域結盟 • 區域結盟的原因 • 全球區域經貿結盟 • 區域經貿結盟影響
什麼是區域結盟? 係指區域內的國家,基於軍事、政治、社會、文化、經貿等需要而進行的國際合作。
1. 資源分布不均 : 為確保資源有效開發利用,生產國或使用國組成結盟。 石油生產國為維持原油價格的穩定以保障產油國的利益,成立OPEC OPEC 擁有世界77% 的石油蘊藏量,控制世界40% 的原油生產
歐洲煤鋼組織 • 一九五一年,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盧森堡以及比利時六國,成立「歐洲煤鋼組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 主要目標是通過共同掌管煤和鋼這些重要的戰爭物資來實現相互間的控制,以保障歐洲內部的和平,另外也對二戰後的重建所需的重要生產資料提供保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Map_of_NATO_countries.png&variant=zh-tw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Map_of_NATO_countries.png&variant=zh-tw 2. 國家安全與區域穩定 : 為維護國家安全,組成結盟保持區域和平穩定。 二次戰後,為防蘇聯勢力擴張,環北大西洋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東南亞國協會旗 註: 1993 年以後的會旗,紅色圈內為10 束稻草,代表10 個會員國。 • 東南亞國協 • 原為非共產國家為加強政治與經濟合作,所成立的區域結盟組織 • 今為推動該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合作之區域結盟組織
3. 區域經貿合作 : 在經濟全球化下,地區與國家間為擴大市場、解決共同經濟問題、追求共同利益、建立新的經濟秩序而結合。 例如,1.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各國) 2.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加、墨)。 3.歐盟 ( 發展最快、組織最完備 )。
二、全球區域經貿結盟 1. 『區域貿易協定』(RTA)興起 (1) 冷戰結束與共產勢力的式微,世界發展改以經貿關係為主軸。 (2)交通革新與資訊科技的發達,全球化的自由貿易競爭日益劇烈。 (3)國際分工使得各國的生產、消費等經濟活動,有跨越關稅壁壘與國界的需要。 (4)大型區域經貿組織協商艱難冗長 (5)對國內產業衝擊較小
2.區域經貿結盟的目的 (1) 擴大市場範圍。 (2) 解決共同經濟問題。 (3) 追求共同利益。 (4) 建立新的經濟秩序。
RTA快速增加 照片8-12004 年3 月於臺北市舉行WTO 亞太地區「區域貿易協定研討會」 想想看:規模較小的區域貿易協定有哪些優點? 因成員國少,在議題上容易取得共識,且開放市場較少,對國內產業衝擊也較小。 圖8-41958 至2006 年2 月通報 GATT/WTO 之優惠貿易協定簽定數量的增長趨勢
3.實例 (1)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2)東協自由貿易協定 A環境背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歐盟在區域貿易協定上的發展較快,對亞洲國家產生壓力。 B 目的:避免被邊緣化。 C 方式:多採雙邊或多邊經貿結盟方式,擴大區域合作對象與內容。
◎東協自由貿易區資料(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 1 1992 年在新加坡的東協政府首長會議中被提出,成員國即東協的會員國。 2 目的是漸進式的降低關稅限制,以促進 AFTA 間的貿易往來 3 2001 年之後,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紐西蘭陸續表達意願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理想是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以達成區域經濟整合的目的。
4內容包括: • 關稅減免:快速減稅、正常減稅、一般例外清單、敏感產品清單、臨時例外 • 清單。 • 最惠國待遇。 • 取消數量限制和非關稅壁壘。 • 原產地原則。 • 開放服務原則。 • 建立東協投資區(AIA),實現投資自由化。 • 東協工業合作計畫(AICO)。 • 東協一體化優惠制度(AISP)。 • 東協運輸便捷化。 • 標準和質量統一措施。 • 電子東協(E_ASEAN)和通訊產品貿易自由化。
東亞各國經貿結盟 中國建議: 合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 ASEAN + 中 ) AFTA 指東協自由貿易區。 EFTA 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包含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和瑞士等四個會員國。 日本建議: 合組東亞東協自由貿易區( ASEAN+日.中.韓.印.紐.澳 )
歐洲的經濟整合 • 對內:開放市場、排除貿易障礙 • 對外:採相同關稅及商業政策,發行統一貨幣。
3.全球經貿結盟網絡 (1)早期經貿結盟:基於地緣政治考量,多以區域內國家洽簽。 (2)近年經貿結盟:在全球化下,跨區經貿結盟大幅增加。 (3)未來趨勢:歐洲、美洲、亞洲將整合為鼎足而立的三大經貿區,形成全球經貿結盟網絡。
北美自由貿易區 歐盟27國 南錐共同市場 東協自由貿易區 全球區域經貿結盟網路 已簽署成立
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 預定2010年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2010 全球區域經貿結盟網路 洽簽研議中
三、區域經貿結盟影響 • 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 有利產業升級 • 有利吸引外資進入 • 提高競爭力 • 區域內核心邊陲的分工 • 經濟板塊化
經濟全球化 區域經貿結盟 提高產業競爭力 經貿版圖重組
四、例子:北美自由貿易區 • 國民生產毛額提升 • 美 2.4% → 3.5% • 加 2.2% → 4.4% • 墨 0.4% → 3.5% • 貿易額增加 • 就業機會提升 • 未來發展: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 • 起因: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果 • 擔憂歐盟崛起的衝擊 • 目的:提高美洲整體的經濟競爭力 • 預期:GDP超過歐盟 • 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學生活動8-1 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概念來自1990 年美國前任總統老布希所提,他希望在傳統的基礎上,整合西半球國家的互動關係,使整個美洲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 其構想為透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作為初步的推動,未來美國計畫以雙邊協定方式與美洲其他國家共設貿易市場,並逐步解除貿易障礙,最後達成美洲貿易自由化。
學生活動8-1 請參考前面說明,回答下列問題: • 文中傳統的基礎,係指美洲哪些人文上的共同特色? -以白人文化為主,與美國地緣關係密切,經濟上倚賴美國……等。 2.中南美洲加入美洲自由貿易區後,對該區經濟有何影響? -提供美國跨國企業廉價勞力、有利農礦資源輸入北美市場、吸收美國產業技術、資金……等。 3.原本預定於2005 年要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最後並沒有簽署完成。請說明美洲自由貿易區推動過程並不順利的原因為何? -各國經濟規模、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太大、憂慮美國藉此干預拉丁美洲國家事務。
第二節 區域結盟的運作與影響:以APEC為例 • APEC的形成 • APEC的組織與運作 • APEC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個案:臺、日、韓的合作與競爭
說說看環亞太地區有哪些國家? 圖8-8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 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始設於1989 年,現有21 個成員的經濟體
一、APEC 形成 論壇 指透過各會員國間的對 話與協商所做的決議, 且此決議不具拘束力。 此外APEC 各會員國 所達成的貿易自由化協 議,亦適用於其他非會 員國。 1.起因:區域經濟整合活動勃興,亞太地區間經貿往來頻繁,需解決共同關切的經貿議題。 2.方式:區域性論壇 3.成立:前澳洲總理霍克提議,1989年成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二、APEC 的組織與運作 1.運作: 以『共識決』及『自願性』為基礎,經由成員間相互尊重及開放性政策對話,以達區域內共享經濟繁榮之目標。
2.組織: 最受矚目 經由發布『領袖宣言』揭示未來政策方向
三、APEC 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 1.APEC 成立目標: • 增進亞太地區商品、勞務、資本與技術的流通 • 加強開放性的多邊貿易體系 • 降低區域內貿易與投資障礙 • 促進亞太地區經濟成長與發展 • 提升亞太地區與世界的福祉
2.對亞太區域發展的影響: 1). 形成地區專業分工系統
46% 26% 36% 8% 77% 2). 有利區域內整體國內生 產毛額的提升
3). 使亞太國家間貿易關係 • 更密切,如: • 亞太區域內貿易額占總貿易額 • APEC 成立前 1980年 56% • APEC 成立後 1995年 73%, • 較歐盟高 62%。
四、APEC 的特色與問題 • 屬經濟性的組織,決策對會員國不具拘束性。 • 所採取的共識決與自願性原則,使其對國際事務的反應相對遲緩,對區域問題的處置缺乏效率,對會員國行為及利益的影響相對有限。 為確保我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與安全,實有必要多方參與各種性質的區域結盟組織。
韓國 21個
四、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個案:臺、日、韓的合作與競爭四、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個案:臺、日、韓的合作與競爭 1.在過去學術界及企業界總是會以「雁行理論」來分析東亞經濟分工體系,但是在二○○○年之後,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不一,日本經濟的持續衰退,南韓經濟的崛起(也擁有研發及品牌能力的南韓大企業緊追在後),中國大陸成為世界最大工廠,以及日本進軍大陸市場失利,讓整個東亞經濟分工體系產生相當大的轉變,進而改變過去「雁行理論」的面貌。
2.臺灣與日本企業合作 (1)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擴大到高科技產業領域。 (2)過去單純的上下游技術轉移轉變成為商業策略的合作夥伴。 (3)「代工伙計」到「創業伙伴
3.台灣的優勢 (1)技術創新扎實、成本控制嚴謹 (2)行銷策略靈活應變, (3)對大陸華人文化的全盤掌握,與日本長久合作所建立的經驗與信任關係。
4.以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_LCD)科技產業為例:4.以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_LCD)科技產業為例: (1)產品特色 A省電、超薄、無輻射等優點 B製作過程複雜,成本極高 B多應用於筆記型電腦、LCD 電視、手機等多種電子商品。
(2)發展歷程 A美國發明 B1970 年代日本企業應用於商業用途,並量產、壟斷市場 C1990 年代後期日本經濟成長低迷 D1995 年後韓國量產、低價競爭
E日本產業技術外移臺灣 臺灣筆記型電腦對面板的需求量大、且人才素質高、整體產業環境佳等因素,部分廠商乃透過策略聯盟方式,與臺灣產業加強技術交流
表8-3 日本面板廠商海外投資 與技術交流 資料來源:整理自工研院經資中心ITIS 計畫(2002)。 註:FDI:海外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