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885 Views
第三章 要素禀赋论( H - O 模型). 3.1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模型 3.2 H-O 模型的实证检验. 3.1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模型. 赫克歇尔 — 俄林模型(简称赫 - 俄模型或 H—O 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919 )、俄林( 《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3 ). 1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 2 、商品 X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Y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3 、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4 、规模报酬不变 5 、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6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7 、完全竞争
E N D
第三章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 3.1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模型 • 3.2 H-O模型的实证检验
3.1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模型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赫-俄模型或H—O模型) •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 2、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7、完全竞争 8、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 9、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影响自由贸易的壁垒。 10、充分就业 11、贸易平衡 一、基本假设
二、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 • (一)要素密集度: • 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中两种要素的投入比例。 • 注意:衡量两种商品的劳动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时,重要的是K/L这个比例,而不是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和资本的绝对数量。
A国和B国商品X和商品Y的要素密集度 • 在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下,直接比较两商品的K/L即可确定要素密集度。 (K/L)X=1/4
等产量线 等成本线 在任何可能的要素价格下,(k/L)X<(K/L)Y,则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生产要素可替代情形下的要素密集度 K Y (K/L)Y (K/L)Y’ A (K/L)X X A’ Y (K/L)X’ B B’ X W/r W’/r’ 0 L
(二)要素丰裕度 • 有两种定义要素丰裕度的方法 • 1、实物定义法 • 如果一国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另一国的这一比例,则前者是资本丰裕国,后者为劳动丰裕国。 • 2、相对价格定义法 • 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W指工资率,R是利率)大于另一国的这一比率,则前者是是资本丰裕国,而另一国是劳动丰裕国。
要素丰裕度 K TKB EB TKA EA ρB ρA 0 L TLB TLA
3、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 在技术相同的前提下,要素丰裕度决定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B A X 0
三、H-O模型的基本内容 由四个基本定理组成 • 1、H—O定理; • 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H-O-S定理); • 3、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 theorem S-S定理); • 4、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ski theorem /R定理)
(一)H-O定理 该定理主要研究和预测贸易模式 • 1、基本内容 • 贸易基础:两国要素丰裕度的差异 • 贸易模式:每一国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3、图形分析(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模式) 开放均衡 封闭均衡 Y Y PA’ PB B’ B国 B国 A’ E=E’ A国 A国 A B PA 0 X 0 X
注意:H-O理论对需求偏好的假设 Y B国 A国 X 0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简称H—O—S定理): • 该理论是萨缪尔森在H-O定理基础上推出的,所以称为H—O—S定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1、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 同质劳动:具有相同水平的训练、技能和生产力的劳动。 • 同质资本:具有同等风险和生产力的资本。
2、相对与绝对价格均等化的基本含义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 • 贸易前(PX/PY)B > (PX/PY)A • 贸易后(PX/PY)B = (PX/PY)A (W/R)B = (W/R)A
图形说明 Px/py · B PB A’ · PA’=PB’ B’ · A PA · · · 0 W/R (W/R)A (W/R)* (W/R)B
绝对要素价格均等化: • 假设:相对要素价格相等;完全竞争;各国生产技术相同;规模报酬不变 • 自由贸易会使贸易两国同类型的劳动的实际工资相等,使两国同类资本的实际利率相等。 • H-O-S定理表明国际间商品的自由贸易可以替代要素的流动。
国际贸易对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影响 • 在充分就业前提下,要素所有者收入与要素价格同方向变动 • 国际贸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要素价格,提高一国丰裕要素价格 • 在要素自由流动前提下,贸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3、相对与绝对价格均等化定理的经验检验 • 现实悖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质要素收入差异巨大 • 产生的原因:假设前提与现实不符 • 技术不同 • 存在运输成本及贸易壁垒 • 不完全竞争 • 规模报酬递增 • 但检验结果并不能推翻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因为如果没有贸易,这些国际差异要比现在大许多。 • 发达国家间同质要素收入差异缩小,亦不能证明该定理的成立 • 国际贸易是影响各国要素价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特定要素模型 • 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 • 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假设: • 1、两种商品X、Y均使用劳动(共同要素),且都是用两种生产要素。 • 2、劳动是同质的,可以在两部门间自由流动。 • 3、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 4、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部门间资本不能流动。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 5、规模收益不变 • 6、完全竞争
经济均衡 W W F E’ VMPL’X E VMPLY VMPLX O D D’ O’
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 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好于X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会下降;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好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上升。即国际贸易对可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 随着劳动流入,X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即X部门资本报酬的增加幅度超过了X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相对Y商品价格而言,因为这时Y商品的价格并未变化,而X部门的资本名义报酬是上涨了,资本的实际收入也是上升的。总之,在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 • 随着劳动流出, Y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相对于Y商品而言,Y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下降了。由于PY不变,所以Y部门资本的名义报酬也下降了。相对于X商品,Y部门的实际购买力更是下降了。总之,贸易后Y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是下降的。
结论 • 贸易对流动要素实际收入影响不确定 • 取决于消费模式 • 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上升,进口竞争部门的的特定要素收入减少。
3.2 H-O模型的实证检验 • 一、里昂惕夫之谜 •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每百万美元商品要素投入量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进口密集度/出口密集度 资本(美元) 2,550,780 3,091,339 1.30 劳动(年人工) 182 170 资本/劳动 14,010 18,180 一、里昂惕夫之谜 • 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检验结果——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与H-O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 • 美国(资本丰裕的国家)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capital-intensive commodity),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 1、劳动生产率差异 • 2、未考虑自然资源因素 • 3、贸易壁垒的限制 • 4、人力资本的差异 • 5、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 • 同质产品在要素丰裕度不同的国家其要素的密集度不同 • 两种商品要素替代弹性的差异较大 • H-O及H-O-S定理失效
三、H-O模型简评 • 1、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大进步 • 2、假设前提与现实存在冲突,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所有模式。 • 3、强调静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