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休 克

休 克. 讲述内容. 概 述. 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发病机制. 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概 述. 一、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 1. 症状描述: shock“ 打击、震荡”; 2.“ 急性循环障碍”:关键是血压下降; 3.“ 微循环学说”:休克的关键在于微循环障碍 4 . 休克细胞学说:. 二、概念. 休克 : 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微循环灌流障碍,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分类. 失血、失液 烧伤、创伤 感染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休 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休 克

  2. 讲述内容 概 述 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发病机制 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3. 概 述 一、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 1.症状描述:shock“打击、震荡”; 2.“急性循环障碍”:关键是血压下降; 3.“微循环学说”:休克的关键在于微循环障碍 4 .休克细胞学说:

  4. 二、概念 休克: 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微循环灌流障碍,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5. 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分类 失血、失液 烧伤、创伤 感染 过敏 急性心力衰竭 强烈神经刺激

  6. 二、血液动力学分类 低排高阻型 高排低阻型 心输出量  高 外周阻力   皮肤 苍白、冷湿 温暖、潮红 临床 多见 感染性休克早期可见

  7. 血容量充足 心泵功能正常 血管容量正常 三、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正常血液循环

  8. 克 血容量  心泵功能障碍 血管容量 

  9. 休克的发生机制

  10. 微循环

  11. 调节: 神经因素--交感,受体 体液因素(收缩,舒张) 代谢因素(腺苷、K+、H+等)----舒张

  12. 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的变化 1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 淤血性缺氧期 2休克期 3休克晚期 难治期

  13. 休克早期 水 痉挛、缺血; 毛细血管网关闭; 前阻力后阻力;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特点:

  14. 机理: 1休克动因→不同的始动环节→交感-肾上腺髓质强烈兴 奋→CA↑↑* 2.缩血管物质释放:ATⅡ、VP、TXA2、ET、MDF、LTs 影响: 1.维持血压,血压下降不明显或不下降; 2.体内血液重分布----大脑、心脏血液供应正常; 3.组织缺血、缺氧。

  15. 代偿 本期的意义: • (1)维持血压: 机制:回心血量↑ 自身输液自身输血*CO↑ 外周阻力↑ • (2)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机制: 不同器官因α-R密度分布对CA的反应不一

  16. 致休克的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 腹腔内脏、 皮肤等小血 管收缩,内 脏缺血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 加强 汗腺 分泌 增加 CNS 高级部 位兴奋 皮肤缺血 脉搏细速 脉压减少 尿量减少 肛温降低 烦躁 不安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出汗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17. 休克期 (淤血性缺氧期) 扩张、淤血; 前阻力后阻力; 血小板聚集、WBC嵌塞; 灌而少流,灌流。 特点:

  18. 机制: 1.小动静脉平滑肌在酸中毒时对CA敏感性不一; 2.扩张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腺苷、激肽、K+; 3.内毒素作用; 4.血液流变性质改变:RBC聚集,WBC粘附。 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影响: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19. 失代偿 本期的影响: (1)回心血量↓ 机制: ①cap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在内脏器官 ②cap前阻力 < 后阻力,自身输液停止,血浆外渗 ③血管通透性↑:组胺,激肽,白三烯等的释放 (2)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 (3)BP进行性下降,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心脑功能障碍。

  20.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肾淤血 皮肤淤血 心输出量 脑缺血 肾血流量 BP 皮肤紫 绀,出 现花纹 神志淡 漠昏迷 少尿、无尿 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21. 休克晚期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无灌流”。 特点:

  22. DIC形成: 机制 1.内皮细胞损伤(感染、内毒素、缺 氧、H+等; 2.组织因子入血(创伤、烧伤等); 3.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升高; 4.血细胞破坏(异型输血等); 5.内毒素的作用。 影响: 器官功能急性衰竭; 休克转入不可逆。

  23. DIC加重休克 (1)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量↓(2)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生了FDP 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3)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4)器官栓塞、梗死 休克 DIC

  24. 2.重要器官的衰竭 MSOF 机制: • 持续性BP↓ 心脑肝肾功能代谢障碍加重 • 体液因子(特别是溶酶)、活性氧及细胞因子的释放 损伤组织细胞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5.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细胞代谢障碍 (一)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 (二)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 (三)局部酸中毒 高乳酸血症 微循环障碍,CO2排出↓ 二、细胞的损伤与凋亡

  26.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一)休克肾 各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临床表现为少尿、同时伴有氮质血症、高钾及代谢性酸中毒。 早期:功能性肾衰 中后期:器质性肾衰,伴有肾小管的坏死。

  27. (二)急性呼吸衰竭——休克肺 1、典型病理变化:肺充血、水肿、血栓形成及肺不张、肺透明膜形成。 2、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弥散障碍和V/Q比例失调 3、典型临床表现: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

  28. (三)心功能障碍 机制: 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②酸中毒和高血钾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③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作用 ④心肌内DIC ⑤细菌毒素对心功能的抑制

  29. (四)脑功能障碍 当BP下降到7kPa以下或脑内DIC时,可引起严重脑功能障碍 (五)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 肠屏障功能削弱,可引起肠源性感染,内毒素血症 肝淤血缺血→肝功能障碍→肝解毒功能下降 糖异生能力↓乳酸利用↓ 加重酸中毒 (六)MSOF

  30. 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治疗 • 1、纠正酸中毒: • 原因: • (1)影响血管活性药物的疗效 • (2)影响心肌收缩力 • (3)引起高血钾

  31. 2、扩充血容量: 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根本措施。 补液的原则:需多少,补多少 监测补液的最佳指标是:PAWP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