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49 Views
通訊網路世界 第二組通識報告. 財管一 A 9643004 黃紫涵 財管一 A 9643005 廖禹苹 財管一 A 9643006 廖玟玲 財管一 A 9643045 李憶蓁 資管一 A 9624006 林鈺卿. 壓力之下的萌芽. Germination Under Pressure. 台灣第一條電報線路. 日本的藉口 【 牡丹社事件 】 1874 年 ( 清同治 13 年 ) ,日本藉口琉球漁民與台灣土番發生衝突,亟欲進兵台灣。 電報的藍圖─沈葆楨 同治 13 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深知臺灣的重要,故奏請清廷增置府縣,興利逐弊,整備臺灣的防務與建設。
E N D
通訊網路世界第二組通識報告 財管一A 9643004黃紫涵 財管一A 9643005廖禹苹 財管一A 9643006廖玟玲 財管一A 9643045李憶蓁 資管一A 9624006林鈺卿
壓力之下的萌芽 Germination Under Pressure
台灣第一條電報線路 • 日本的藉口【牡丹社事件】 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藉口琉球漁民與台灣土番發生衝突,亟欲進兵台灣。 • 電報的藍圖─沈葆楨 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深知臺灣的重要,故奏請清廷增置府縣,興利逐弊,整備臺灣的防務與建設。 沈葆楨基於軍事聯絡之需求,且台澎兩地孤懸海外與北京聯絡不易,因而建議架設電報線路。
開山撫番 為沈葆楨經營臺灣的第一要務;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全島的內地化,使臺灣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1>開山: 開北(蘇澳至花蓮)、中(南投竹山至玉里)、南(赤山至卑南)三路約六百里,築堡設屯,募民墾種。 <2>撫番: (a)促進番民漢化 (b)取消隔離政策 • 第一條電報的架設 福建巡撫丁日昌命遊擊沈國先負責辦電報,船政學堂電報專業學生蘇汝灼、陳平國負責工程技術。這是台灣第一條電報線路,也是台灣引入電信科技的肇始。
沈葆楨 沈葆楨初到臺灣,先修建砲臺(億載金城)。其後進行: (1)開山撫番 (2)增設郡縣 (3)廢止渡台禁令 (4)推行新政 《a. 加強防務b. 扣緊閩臺c. 開採礦藏》 (5)鼓舞精神
華文電碼 • 由於電報機為西洋所發明,因此電報所用之電碼乃為西洋文字;對於清廷政府而言,電報機不能夠傳送中文,是接受與推動電報業務的一大困難。 • 當時在海關任職的法籍的人士威基謁(S.A.Viguier)解決了這困難;他在1871年發明了一套用數目字代表中國字的方法,並在1883年編纂成《電報新書》一書,這是我國最早之電碼書,該書揀取中文常用字6,899個,按部首順序編成電碼以利傳達。
摩斯電碼 • 現今國際上通用的電碼是「摩斯電碼」,為美國人摩斯所制訂的。摩斯電碼是由點畫所成的。點畫是指發報機所送出的斷(點)續(擊)電波信號,畫的信號長度為點信號約 三倍長。在拍發的每個字母中,點畫相隔一點之長;每句中每個字母相隔三點之長。此外,尚有國際航海專用、商業專用、國防專用電碼和依個人特別組合排列的密碼等。 • 電報是經由電碼輸送訊息,其中摩斯碼是最有名的電碼,它是美國人摩斯(S. Morse)於西元1837年所發明。 • 由”.”(短音),中文練習讀音為“滴” ,與”-”(長音), 中文練習讀音為“答”所組成
國際摩斯信號 • (1)字母: • 附註:「,」代表點;「一」代表畫;畫的信號長度為點的三倍長。
(2)數目字(甲式) (3)數目字(乙式,簡略符號) (4)標點符號及其他信號
華文電碼與摩斯電碼的比較 • 中國所通用的電報機器點畫記號共有80個,和摩斯電碼相同。只是每一個國字用4個阿拉伯數字代表,在這種方式下共有一萬個(0000~9999)國字可供編譯。例如: • 「聖」以5110代表,「孔」以1313代表,「人」以0086代表,「子」以1311代表;拍發電報時,將數字翻成點畫發出:
發報機 • 運用電碼可將一段英文的文句轉換成一連串的碼號,發報員在此地將這些碼號由發報鍵鍵入,當電鍵按下時電流接通,藉電纜線傳到另一地的收報機上,收報機上的電磁鐵因通電而有磁性,即吸引收報機上的金屬棒,連帶控制一枝筆或如附圖的壓紋機,在機器帶動的紙帶上記錄點及劃,就和發報機發出的電碼一模一樣,再由收報員翻譯成英文字,電報就這樣傳遞完成了。
電話的發明 電話歷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1)電話裝置的進一步歷史 (2)電話業務的歷史 (3)電話相關技術的歷史 (4)電話系統的歷史 最重要的開發是真空試管和電晶體的發明 ;如果說沒有這兩項發明,不可能建造今天 的電話系統。
電話的發明家 : 英國人 亞歷山大·貝爾 緣 由 : 要研製成電話,先要把聲音信號變 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變成聲信號 。1875年貝爾在工作中看到電報機 中應用了能夠把電信號和機械運動 互相轉換的電磁鐵,這使他受到了 啟發。
電話發明過程 貝爾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他最初 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 引起鐵芯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 流信號傳到導線另一頭經過轉換,變成 聲信號,隨後,貝爾又把音叉換成能夠 隨著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作磁 棒,經過反覆實驗,製成了實用的電話 裝置。 1876年,貝爾又獲得了美國的電話 專利,他不僅發明了電話,而且建起了 世界上第一家電話公司。
海底電纜(的鋪設) • 海底纜線的起源、組成 海底纜線用以取代高頻的無線電傳輸,這種技術早在 1850 年已開始 • 海底電纜與陸上電纜不同 • 海底電纜的的鋪設 • 現今的海底電纜 今天的海底纜線已使用光纖媒體,有兩個系統用於橫越太平洋與大西洋
第一條海底電纜 • 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 是1850年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 • 第一條橫貫大西洋的海底電纜 1866年,大西洋電纜公司建造了第三條電纜,並由著名電學家湯姆遜主持沉放,終於獲得成功 • 台灣第一條海底電纜 出現在台灣與福建之間
建設與破壞 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民間市內電話之始 • 首次倡議架設電話 梅威令在旗後(高雄旗津)開設醫院,曾請求自行架設電話,但未獲官廳允許。 • 有線電話之始 日人據台後,基於軍事需求,開始架設聯絡電話,這是台灣有線電話之始。 • 民用市內電話 可供民用的室內電話業務則在3年之後開放,在日據時代末期則達二萬五千多戶。
英國人梅威令醫生 梅威令認為「臨陣對敵,非死即傷。死者已矣,傷者必為之救拯,而中國則向無此法。」 當時中國輿論界對於梅威令醫生的這種苦心大為稱讚。 日據時代的電話號碼簿一瞥
長途電話之始 • 台灣的長途電話始於1897年6月,台灣總督府至基隆運輸通信支部間的長途線完成架構並開始通話,經過陸續的建設,台灣的長途電話網路以台北電話局、台中郵便局及台南郵便局為三大集中局,藉由線路相連至各鄉鎮;當時全島總計有207局,130局辦理長途電話業務。 • 當時之長途電話分為「普通電話」與「呼出通話」兩種;所謂「呼出通話」系指定某一受話人前往設置電話的地方接聽,而呼叫受話人的範圍則限定在收話局4公里之內,計費以三分鐘為單位,未滿三分鐘以三分鐘為限,收費最低五錢,最高一圓30錢。 • 不過,當時之通話品質不佳,每通一次電話均需吊高嗓門;直到1937年,因軍事及防空之需求,台灣西部之線路開始地下化,不過東部仍使用明線。
電報的發展 • 初 期 : 只能透過使用架在陸地上的電線 • (land line)進行通訊。最早期的 • 電線屬於單線式,需要透過地面 • 完成迴路,傳送距離有限,更不 • 能越過海洋。 ↑(西門子 T100 型號的電傳打字機 ) • 1850年:首條海底電纜(Cable)橫越英法海峽 ,把英國及歐洲大陸連接起來。
1857年:首條橫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敷設完 畢。但由於技術原因,這條越洋電 纜只使用了數天便告失靈。首條大 西洋海底電報電纜要在九年之後, 即在1866年方纔成功投入使用。 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 報。四年後,即1899年,他成功 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傳送。
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進行橫越大西洋的通 訊。無線電報的發明使流動通訊變 得可能,配備無線電電報機的遠洋 船隻,就算在海洋上仍然與陸地保 持通訊,更能在需要時發出求救訊 號 。 橫越太平洋的海底電纜 方才完工。 ↑(1891年時主要的電報線路圖)
無線通信的發展 無線電 • 1895年,馬可尼(Marconi)發明了無線電報,展開了無線電的歷史。 • 1903年發明了無線電話,1920年開始無線電廣播,1939年首次商業電視開播。 • 1948年電晶體的發明,取代沿用多年的真空管。1962年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促使衛星通訊的蓬勃發展。
無線電話 • 無線電話是20世紀的重大發明。無線電通信雖是1895年發明的,但無線電話卻是在20世紀初發明瞭真空三極管之後才出現的。 • 1915年首次成功地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話通信;1927年在美國和英國之間開通了商用無線電話。當時的越洋無線電話通信是利用短波無線電波能從電離層折射返回地面這一特性。
日據時期海底電纜 • 【功能/用途】電報用海底電纜,台灣布袋-澎湖良文港之間的電報海纜 • 【特 色】中心以7條19號線形成絞線,外覆天然黑樹膠為絕緣,形成電報電路單線對地之導體;次外層以薄銅片纏繞,並無絕緣體,與地同電位,是為遮蔽;再外層麻繩、鋼線等保護體結構則與現用海纜類似。最外層因常年暴露於海床,沉積物及海沙結成水泥塊狀附著,而得以保護該電纜經過80餘年而結構尚稱完整。
THE END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