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k likes | 1.62k Views
資訊社會的意涵與特質. 單元簡介.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的興起,更加速了資訊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網路社會是資訊社會中的一個子項,專指由網際網路形成的社會,本單元旨在介紹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單元目標. 能夠瞭解資訊社會的形成 能夠瞭解資訊社會的經濟體制 能夠瞭解網路資訊社會的特性 能夠瞭解網路對資訊社會的影響 能夠瞭解資訊科技帶給資訊社會的未預期影響 能夠注意到資訊社會議題的重要性 能夠認同資訊社會課程的必要性. 單元大綱. 資訊社會的意涵與特質 資訊社會的形成 資訊社會的經濟體制 網路資訊社會的特性
E N D
單元簡介 •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的興起,更加速了資訊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 網路社會是資訊社會中的一個子項,專指由網際網路形成的社會,本單元旨在介紹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單元目標 • 能夠瞭解資訊社會的形成 • 能夠瞭解資訊社會的經濟體制 • 能夠瞭解網路資訊社會的特性 • 能夠瞭解網路對資訊社會的影響 • 能夠瞭解資訊科技帶給資訊社會的未預期影響 • 能夠注意到資訊社會議題的重要性 • 能夠認同資訊社會課程的必要性
單元大綱 • 資訊社會的意涵與特質 • 資訊社會的形成 • 資訊社會的經濟體制 • 網路資訊社會的特性 • 網路對資訊社會的影響 • 資訊科技帶給資訊社會的未預期影響
資訊社會的形成 • 資訊科技(特別是網際網路應用),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 資訊科技的研發為國家最重要的基礎建設 • 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之一
短片-- 「寬頻匯流網路」 Wireless Broadband Network
想一想 • 你的生活中,有甚麼狀況會使用到網際網路? • 如果沒有電腦與網路,你的生活會出現任何不便嗎?
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 • 網際網路的發展,最早被應用在軍事用途上 • 美國國防部出於冷戰時資訊流通的考慮 • 1960年建立了以軍事用途的ARPANET • 網際網路傳播資訊,需建立一套共通的語言 • 1974年ARPANET的科學家提出TCP/IP協議 • 定義網路上傳送訊息的方法
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 • 1969.10/2…美國兩台個別電腦連接在一起,世界走向的網路時代。
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 • 1969.10/2…美國兩台個別電腦連接在一起,世界走向的網路時代。 • 2008…全球已有超過1.5億人連上網。
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 • 1969.10/2…美國兩台個別電腦連接在一起,世界走向的網路時代。 • 1986…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 • 1994…NSFNET轉為商業運營,開放於做商業用途,讓一般民眾也可使用。 • 1996…Internet一詞廣泛流通,即現今的網際網路。 • 1989…瑞士CERN工作的科學家Tim Berners-Lee設計了HTML、HTTP、URL、主機(server)與瀏覽器架構,並稱此計畫為World Wide Web,是一個全球化的超文本(hypertext)系統。 • 2008…全球已有超過1.5億人連上網。
台灣網路的發展 • 1986…教育部電算中心執行「加強大專校院教授研究服務計畫」,於八所國立大學設立教學研究終端工作站,我國最早學術網路之雛形。 • 1987…BITNet國際學術網路連接日本,再轉接至美國,是第一條提供 email、FTP、Newsgroups等功能之國際學術網路。 • 1990…電算中心開始規劃建立以 TCP/IP 為平台之台灣學術網路TANet,1991年連上全球的Internet。 • TANet國際連線後,驅動校園網路建設之快速發展 • 例如中文化軟體、BBS、Gopher、News、FTP等。 • 初期網路應用快速成長擴散,使校園網路應用蔚為風潮。
台灣網路的發展 • 1994…行政院 NII (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小組成立,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國內資訊網路的建設與資訊科技的創新應用,產生了HiNet。 • 1996…立法院通過電信三法,促成了電信自由化改革。隨後電子化政府啟動及教育部開始推動中小學網路。 • 1998…tw域名開始收費,網路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網路使用人口快速增加。 • 2009.01/3…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突破1580萬,上網率為68.94%,12歲以上之上網率為70.95%。
台灣網路的發展- 小結 • 網際網路自1960年代從軍事用途到學術、商業用途,已廣泛應用在我們的生活各層面中。 • Web從1989至今,不只連接了世界上的文件,也成為一個人際網絡系統。 • 網際網路以及各種應用,改變了人類的資訊傳遞方式與生活型態 • 可預見未來資訊科技及網路技術持續發展,改變我們的社會與生活。
想一想 • 網際網路的產生,對你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有哪些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 • 參考答案: • 正面影響:溝通更便利(即時通訊軟體)、 • 生活更便利(網路購物)… • 負面影響:沈迷於網路、網購被詐騙、垃圾 • 郵件氾濫…
資訊社會的基本概念 • 人類社會中主要經濟生產的模式發展
何謂資訊社會 • 資訊社會,即資訊成為主要生產、消費與交易的目的 • 社會與經濟活動也集中在資訊的創造、處理與傳播。 • 管理大師彼德杜拉克1965年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 • 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機器設備等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 1997年杜拉克更直接提出知識工作者將成為社會主流的說法。 資料來源:王梅玲(無日期)
何謂資訊社會 • 現今資訊大量儲存在網際網路中,且透過網路快速的流傳、處理與產生。 • 世界各地人們經由網際網路頻繁的溝通;大量的經濟活動與文化傳遞都在網路世界中發生。 資料來源:王梅玲(無日期)
何謂資訊社會學 • 早期學者強調科技的發展,忽視社會脈絡與技術發展的關連性。 • Rob Kling (1996)與幾位學者專家提出「資訊社會學」一詞,希望將資訊科技置於動態社會脈絡中來檢視其發展。 • 探討資訊科技不能脫離真實的社會環境來討論 • 資訊社會學所關注的正是提供資訊技術發展基礎的社會脈絡 資料來源:Rob Kling紀念專輯(2003)
何謂資訊社會學 • 資訊社會學主要研究目的: • 幫助人們有效描繪出可改善人類工作及生活的資訊科技,了解一個新的技術社會化的現象。 • 探討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及其對人們所處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 資料來源:Rob Kling紀念專輯(2003)
何謂資訊社會學– 小結 • 我們的社會逐漸進入「資訊社會」的新紀元。 • 隨著線上社群、人際關係等網路文化現象的形成,虛擬世界逐漸成為一個與真實世界相對但交融的場域。 • 網際網路成為最重要的應用,並帶來生活便利與衝擊。 • 各新興商業模式不斷創新 • 人與人的溝通聯繫更為方便。
想一想 • 資訊社會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有什麼不同? • 提示: • 資訊社會中的「資訊」成為一項可販賣的商品。 • 可連結至 「資訊社會基本概念」進行複習。
何謂知識經濟 • 資訊社會以知識的生產、研發為主要經濟動力,形成所謂的「知識經濟」。 • 「知識經濟」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首創。 • 知識經濟,是一種將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視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 • 像是知識活動及其產物,或相關資訊服務等,都可提高生產量的經濟能源。 • 資訊社會中各種資訊內容、傳散與流動價值也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環境要素。
知識經濟的特質 資料來源:賴景昌、林國仕(2004)
資訊量的快速增加 • 知識是人類最重要的資產 • 早期資訊與知識增加速度並不快,人們常處在渴望知道更多資訊與知識的狀態下。 • 19th…每五十年較以往增加一倍資訊 • 20th中…每十年增加一倍 • 20th末…每三到五年增加一倍 • 網際網路出現後,資訊供應量極端且快速地增加,知識形成的週期也相對變短。 • 1961至1981年,人類所累積的知識量是過去二千年來的總和。
1903…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發明的滑翔機飛了37公尺 1927…林白(Charles Lindbergh)駕著單引擎飛機「聖路易精神號」飛越大西洋 1969.07…人類登上月球 知識的累積與科技的進步速度驚人 資訊量的快速增加
想一想 • 你是否會覺得當你要找一筆資料時,搜尋引擎常常會跑出幾千幾萬筆的資料?這時你會怎麼做?
生產方式的改變 有彈性的專殊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 • 小規模的生產,能更靈活地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研發與修改,滿足市場的需要,也符合成本效益。
生產方式的改變 • 以往科技業公司的研發部,只要能設計出一套軟體,就可上市。
生產方式的改變 • 現今的科技業,大多轉為小規模生產,研發部區分成幾個研究團隊,會根據市場需求,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軟體,以競爭的方式決定這一期推出的產品。
生產方式的改變 • 小量而有彈性的生產模式,雖對研發部門是種壓力,但更能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生產品質,符合成本效益。
產業結構的改變 •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變革,大眾對於知識、資訊技術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產業結構隨之改變。
產業結構的改變 • 提供知識、資訊、技術服務的新型服務業類型與人數增加,傳統製造業相對減少許多。
產業結構的改變 • 以前的農業可能只是農民們將採收的農產品以面對面的方式販售出去。
產業結構的改變 •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現今的農產品,可在市場或超商陳列販售。
產業結構的改變 • 農產品也可透過網際網路,在網路上接受訂單,透過宅配,送貨到府。 • 農產經銷也需電腦及資訊系統相關的工作人員。
財富分配方式改變 • 知識經濟型態與社會中,能夠擁有知識就相當於擁有財富,這與以前擁有土地、資本的人即擁有財富有些不同。
財富分配方式改變 • 舉例來說 • 發明家藉著發明,替人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且賺得不少財富。 • 例如生物晶片的發明,把檢測病毒或細菌的時間大大縮短,造福了無數病患。
我國的知識經濟推動 • 1990…行政院「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提出推廣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應用: • 縮小知識差距,全民共用知識經濟成果、建構網際網路應用之基礎建設 • 檢討教育體系、加強勞動階層之資訊教育,避免企業轉型時造成結構性失業問題 • 1991…行政院宣佈當年為「知識經濟推動元年」,宣示我國「以知識立國」的決心: • 全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 • 建構能適應知識經濟,全民共享福祉的新社會 • 2001…「全國經濟發展會議」提出建設環島光纖網路系統,以及調整教育政策、增加教師在職進修機會,以提昇國內人力素質,加速產業升級。
想一想 • 以前人只要在年輕時,學得一技之長,就可終生有飯吃,而且可以傳給下一代;你覺得在知識經濟時代,你可以擁有一些固定的專業知識而能終生受用嗎? • 如果你覺得不行,那麼該如何讓自己的知識、常識時時更新呢? 參考答案: 時時閱讀瀏覽、在職進修、終身學習…
參考資料:張維安(2004a, 2004b) 資訊社會的特性 參考資料:張維安(2004a, 2004b)
全球化與在地化並存 • 全球的資訊(文化、政治、經濟與藝術)透過網路網路連結起來: • 不出門可知天下事、天涯 若比鄰的「地球村」概念 • 全球化的視野與資訊環境 • 可更重視在地環境 全世界知識作為後盾、 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可 觀察別人的想法或見解, 來反思在地的社會制度、生活習性、觀念作法等。
全球化與在地化並存 • 國外旅行,反省我們在地的文化與行為。 • 不在古蹟上刻「到此一遊」的字樣 • 不在宗聖地大聲喧嘩 • 嫌市容太醜 透過網路看世界各地網友提供的影片,思考可提供具有本 地特色、個人獨特意念的影片與全世界分享。
想一想 • 最近網路上流行很多KUSO的影片,你是否也看過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將搞怪的影片PO上網呢? • 這些創意和我國KUSO的影片是否有不同呢? • 例如:他們覺得好笑的影片,其實你覺得並不是那麼好笑。 • 如果現在要你拍攝一分鐘的短片放到全球影音平台上,主要是讓全球的網友認識你的生活及你所生活的城市特色,你會以什麼議題為主軸呢? 參考答案: 例如,夜市小吃、城市特色建築(101)、台灣的大學生活、個性書店、各地廟會…
資訊豐富性 • 網際網路是訊息寶庫,人類過去舊有的知識,可以數位方式儲存在網路空間中(例如數位典藏)。 • 新網路資訊驚人速度累積,種類繁多,鉅細無靡。 • 網路搜尋引擎快速進展,有任何問題時,只需輸入合適的關鍵字,就可得到相關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