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掌控压力 健康生活

掌控压力 健康生活. 压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的测量. 生活变化指数统计 在近12个月中曾经发生于你身上的事项旁打勾,并把分数相加。. 分数在两年内的现实意义. 得分高的人易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等压力反应性疾病 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心理疾病有关 多种生活事件累加,效应更明显 0 — 149 分: 10% 的可能会患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idale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掌控压力 健康生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掌控压力 健康生活

  2. 压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压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3.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4. 压力源的测量 生活变化指数统计 在近12个月中曾经发生于你身上的事项旁打勾,并把分数相加。

  5. 分数在两年内的现实意义 得分高的人易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等压力反应性疾病 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心理疾病有关 多种生活事件累加,效应更明显 0—149分:10%的可能会患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150—199分:比正常多40%的可能会患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你感觉到很大的压迫感。需要有效地管理压力。 200—299分:比正常多50%的可能会患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大于300分:将有80%的可能会患上与压力有关的疾病。请观察生活中到底发生着什么,并立即采取有效的行动来缓解压力!

  6. 教师面对的压力和由此引发的心理冲突

  7. 压力的表现及影响

  8. ▲情绪、心理症状 ▲行为症状 ▲生理症状

  9. ▲情绪症状 容易生气、对简单事件没有耐心。 觉得忧郁,觉得过节也没什么意思。 当外在要求超过自己的能力时,容易产生失控感,失去信心。 感到心力枯竭。 有疏离感,在别人欢声笑语的时候,觉得别人的热闹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对自己与自己的处境常负面思考。

  10. ▲行为症状 无法专注。 饮食障碍。 为了舒解压力,而比平常喝更多的酒、抽更多的烟… 性需求下降,又因此变化而引发忧虑,影响亲密关系。 从人际关系中退缩。 很难放松、坐不住。

  11. ▲生理症状 头痛:频率与强度增加,若非生理因素引起, 很可能是压力反应。 肌肉紧绷:通常发生在头部、颈部、肩膀与 背部。 皮肤显得太过干燥、出现斑点或过敏反应。 敏感系统出问题,例如胃溃疡等。 心跳急促、胸痛等。 睡不好,失眠或需要睡很久。 记忆力变差。

  12. 对健康影响 身体反应 身体反应 对健康影响 背痛,手腳僵硬 肌肉緊張,准备快速行動 更多血涌上脑部,血管收缩 头痛、晕眩、失眠 出疹 皮肤反映 呼吸系统问题 口干、吞咽困难 便秘、腹泻、肠炎 消化动力缺失 颈部及肩膊肌肉收紧 顽固性头痛 出汗 体內溫度增高,身体准备 降低溫度 心跳加速,血压提升 心跳、高血压、冠心病 胃酸分泌增加 消化性溃疡 消化功能減退 消化不良

  13. 人的心理进步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形成,而社会的发展变化迅速,此间的差距是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14.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会被脑子里的系统进行加工、改变,因此而产生的感觉和知觉反应并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或本质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会被脑子里的系统进行加工、改变,因此而产生的感觉和知觉反应并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或本质 我们的认知系统是受成长经历影响的 所谓认知都是我们用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事物的一个判断

  15. 在建立外部世界在心灵中的镜像方面,甚至你的智力和知识也不能一直克服你知觉系统的限制 — 同样的事物放在不同的系统中,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16. 人是天然的信息加工者—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对信息的追求是本能的追求 对周围传递信息量最高的刺激物反应 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所传递的信息量越大 发生概率低的事件马上会引起关注 注意的浮动现象:信息很多,但都不太清楚,所以产生注意活动的浮动 当信息不全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自己把缺失的部分补上去

  17. 掌握人格特征的原始模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心理咨询奠基人)认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在不同部位获得满足和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个体人格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0-1岁左右 肛欲期:1-3岁 生殖器期:3-5岁 潜伏期:5-12岁 生殖期:12岁以后

  18. 口欲期 意义:建立母婴关系 ~ 安全感,信任感、自信。 体验:“全能式的满足感” 受挫 ~ 不安全感,自卑,自恋。 过度满足 ~ “口腔性格”(过度依赖,冷漠)

  19. 是孩子生活和兴趣的中心。吃奶,哭叫,咬乳头—— 摄入、含住、撕咬、吐出、紧闭。 得到适当照顾 —— 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得不到适当照顾 —— 形成基本的不信任 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不相信自己&他人。

  20. “原型” ~ 人格特征的原始模式 摄入 无限获取(贪) 含住 坚韧&决心 撕咬 语言尖刻 吐出 排斥藐视,傲视一切,目中无人。 紧闭 拒绝抗拒,孤独乖僻,谨小慎微。

  21. 肛欲期 意义:建立与父母的关系。 体验:控制与攻击性 发展受挫 : 特征: A 守秩序,爱清洁,过分认真; B 固执,不灵活,报复性; C 吝啬,节俭,爱钱。

  22. 教育心理学称为“第一反抗期” 儿童具有了行动能力,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时期,也是儿童的自我意志和个性第一次张扬的时期。 在树立自己的个性过程中,儿童常会反抗父母。 假如父母对儿童的独立行为压抑过多,则儿童可能“退回”口欲期。因为害怕批评,他们变成乖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23. 在此期如发展不顺利,成年后可表现为: 固执己见 \ 缺乏主见 过分爱整洁 过于慷慨 通过反向形成,可表现为:喜好挑衅 控制一切的欲望 反抗权威的冲动

  24. 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期) 意义:形成三角关系,从共生状态中解脱出来。 体验:兴趣转向异性器官,爱恋异性父母。 孩子会试图将父母间的亲密分开

  25. 潜伏期 潜伏期(5-12岁):兴趣转向外部,发展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6. 生殖期 生殖期(12岁以后):兴趣转向异性,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11-12岁至15-16岁,为青春发育期,教育心理学称为“第二反抗期”

  27. 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都具有成长和向前发展的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少年具有“成人感”。 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第一反抗期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或抚养人)的控制,反对过度保护和越俎代庖。 第二反抗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第二反抗期是第一反抗期的复制或变形

  28. 觉察者 觉察自己 觉察他人 共情者 借助对方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对方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理解其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 运用适度的方式,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其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获得反馈 教育者

  29. 祝愿大家: 健康快乐每一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