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44 Views
唐詩選讀. 王維生平. 關於王維的生卒年,史書記載有些出入。 兩 《 唐書 》 都載王維享年 61 歲 。但 《 新唐書 》 記載他於肅宗上元初(西元 760 )卒; 《 舊唐書 》 說他上元二年( 761 年)卒。 《 佛祖歷代通載 》 卷十三也說王維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 《 右丞年譜 》 即斷王維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根據卒年 61 歲推算,則生於武后長安元年(西元 701 ),李白同年生。 王縉為王維胞弟,官至宰相,兩 《 唐書 ‧ 王縉傳 》 皆載王縉卒于建中二年(西元 781 ),年 82 歲,推之則生於武后久視元年(西元 700 ),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
E N D
關於王維的生卒年,史書記載有些出入。 • 兩《唐書》都載王維享年61歲。但《新唐書》記載他於肅宗上元初(西元760)卒;《舊唐書》說他上元二年(761年)卒。 • 《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也說王維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右丞年譜》即斷王維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根據卒年61歲推算,則生於武后長安元年(西元701),李白同年生。 • 王縉為王維胞弟,官至宰相,兩《唐書‧王縉傳》皆載王縉卒于建中二年(西元781),年82歲,推之則生於武后久視元年(西元700),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
王維字摩詰,太原祈人(今山西祈縣),父深廉,由祈遷蒲(今山西永濟縣)。王維字摩詰,太原祈人(今山西祈縣),父深廉,由祈遷蒲(今山西永濟縣)。 • 他生於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父親,均作過司馬(掌軍事)。 • 王維母親崔氏一生好佛不輟,據說,王維出生時,崔氏夢見維摩詰走入室內,故為子取字「摩詰」。
王維早年得志,唐開元九年(西元721)取進士,擔任過清望所歸的諫官,也擔任過接近權力中心的給事中(門下省之要職,掌駁正政令之違失),可是曾受李林甫的排擠,有過退隱的生活。王維早年得志,唐開元九年(西元721)取進士,擔任過清望所歸的諫官,也擔任過接近權力中心的給事中(門下省之要職,掌駁正政令之違失),可是曾受李林甫的排擠,有過退隱的生活。 • 安史之亂中,又因被安祿山所獲,被逼出任偽職。朝廷平亂後,論其過失欲治罪,時王維之弟王縉任刑部侍郎,為兄申辯,並願代兄受罪。宗以其兄弟友悌之情,從輕處罰,後官至尚書右丞(總轄兵、刑、工三部之事)。故人稱「王右丞」。
以思想信仰而言,王維早期應是歸心儒家,有用世之心,豪俠之情。可是由於母親歸心禪宗,中晚年以後,他亦成為禪宗南派的信徒,而且捨宅為寺。退朝之後,更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把這種造道有得的體會,寓之詩中。
李白,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西元701年)卒於唐肅宗寶應二年(西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西元701年)卒於唐肅宗寶應二年(西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漢時,西域國名,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巴爾喀什湖之南)。 •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辭親遠遊,仗劍出蜀。
李白歷經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五位皇帝。李白歷經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五位皇帝。 • 玄宗開元年間,唐朝的實力與聲威已達高峰,而李白一生大部分就處在唐朝國勢蒸蒸日上時期,因此其作品亦富有積極進取精神,體現了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 • 李白少年時已博覽群書,善作辭賦,好劍術,觀奇書。二十歲以前隱居岷山,擊劍任俠。廣泛接觸了各家的思想。
二十六歲結婚,以湖北安陸為家,但常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廣西蒼梧,東涉溟海,到過湖南洞庭和浙江剡中一帶,遊歷各地,飲酒結客,養成其豪邁飄逸的性格。二十六歲結婚,以湖北安陸為家,但常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廣西蒼梧,東涉溟海,到過湖南洞庭和浙江剡中一帶,遊歷各地,飲酒結客,養成其豪邁飄逸的性格。 • 三十九歲遷移至山東任城。
李白第一次的漫遊時期,正當開元盛世,他的許多詩都已充份顯示他的藝術才華。天寶初年(西元742),賀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玄宗則下召徵至長安,命供翰林,專掌密令。李白第一次的漫遊時期,正當開元盛世,他的許多詩都已充份顯示他的藝術才華。天寶初年(西元742),賀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玄宗則下召徵至長安,命供翰林,專掌密令。 • 李白熱愛人群,也熱愛山河。畢生的願望就是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然後功成身退,融入大自然之中,安頓身心。但翰林之職實與他「願為輔弼」的理想相去甚遠。
進入翰林院後,李白雖顯赫一時,但時常醉酒嘯歌無忌,觸怒了朝中權貴高力士等,終於遭到讒毀,被迫離開長安,此後是其第二個漫遊時期。進入翰林院後,李白雖顯赫一時,但時常醉酒嘯歌無忌,觸怒了朝中權貴高力士等,終於遭到讒毀,被迫離開長安,此後是其第二個漫遊時期。 • 這段時期,李白曾遊至洛陽,與杜甫相識,並且成為好友。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從隱居的廬山下來,加入永王李璘的抗敵幕府,想再一展抱負,但永王璘在與肅宗爭位時失敗,他即以反叛的罪名被捕入獄。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從隱居的廬山下來,加入永王李璘的抗敵幕府,想再一展抱負,但永王璘在與肅宗爭位時失敗,他即以反叛的罪名被捕入獄。 • 李白因「從逆」被補,理當殺頭,由於得到郭子儀的營救,才免除死罪,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途中遇赦而還(西元759),開始了一生中最後一次漫遊。這次漫遊歷時三年多,地點主要在今安徽省南部。
六十一歲時,聞得李光弼出征東南,他竟又揚起了理想的風帆,躍躍欲試,無奈半道病還,往安徽當塗依靠縣令李陽冰。次年即肅宗寶應元年(西元七六二年),因病在當塗謝世,年六十二歲。六十一歲時,聞得李光弼出征東南,他竟又揚起了理想的風帆,躍躍欲試,無奈半道病還,往安徽當塗依靠縣令李陽冰。次年即肅宗寶應元年(西元七六二年),因病在當塗謝世,年六十二歲。 • 《舊唐書》則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卻由於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 更有一傳聞說:李白乃因醉酒欲撈水中之月,不幸溺死。
李白的婚姻 • 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西元727年,由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撮合,於湖北安陸娶了前宰相許圍師的孫女為妻,育得一男一女。11年後,其妻亡故。 • 李白的第二次婚姻,西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當地婦人結婚,育有一子。5年後,其妻亡故。 • 李白最後一任妻子,西元750年,李白與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成親。西元761年,宗氏到河南鄺山學道,李白自此不復再娶。
杜甫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而衰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的一生,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杜甫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而衰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的一生,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 成長至南北漫遊時期:玄宗先天元年(712)至天寶四年(745)。時值「開元盛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 杜甫少小多病,但讀書勤奮,十四、五歲便露出非凡的文學才能。從二十歲起,他先是南遊吳越,後又北遊齊趙,中間雖有過落第的失意,總算過了八九年裘馬清狂的生活。這時期他寫詩很少,是他創作的準備階段。
長安覓官時期:天寶五年(西元746)至天寶十四年(西元755)。長安覓官時期:天寶五年(西元746)至天寶十四年(西元755)。 • 這時社會危機日益顯露,玄宗昏瞶,朝臣弄權,外戚驕奢,綱紀崩壞,邊將驕縱。安史之亂這場大災難正在醞釀之中。 • 為了謀求政治理想,杜甫於天寶五年(西元746)至長安,一住就是十年。其間因應試落第,繼而獻賦求官失敗,政治上一籌莫展,貧困之極。 • 天寶十四年(西元755),他到長安已近十年了,玄宗才任他為河西尉,他辭而不就。後改任右衛率府冑曹參軍。
雜亂為官時期:玄宗至德元年(西元756)至乾元二年(西元759)。雜亂為官時期:玄宗至德元年(西元756)至乾元二年(西元759)。 • 安史亂起,南京失陷,玄宗奔蜀,肅宗即位,叛軍焚掠,田園荒廢,民生極苦。杜甫逃難其間目睹叛軍的暴行,也飽嘗離亂之苦。從長安賊中逃出時,他九死一生;到達鳳翔時,他甚至高興得熱淚縱橫。 • 他任過左拾遺之職,因上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官府抓丁的慘劇,聽過新婚少婦送別丈夫出征時的哭訴。
蜀湘飄泊時期:肅宗上元元年(西元760)至代宗大曆五年(西元770)。蜀湘飄泊時期:肅宗上元元年(西元760)至代宗大曆五年(西元770)。 • 這時安史之亂剛息,又有吐蕃、回紇之禍,長安再度陷落。這段期間,杜甫除了有幾個月在幕府供職之外,大部份時間是無官在身。 • 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營建草堂寓居,過了一段悠閑自在的生活。後又輾轉於綿州、梓州、夔州等地,經常捱饑受寒,日子過得很悲苦。 • 大曆三年(西元768)春,杜甫乘舟自夔州出峽,四處漂泊,度著浮家泛宅的淒涼歲月。最後,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在貧病交加之中,死於湘江途中。
竹里館--五言絕句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獨坐幽篁裡 • 幽篁:幽靜的竹林 • 問題一:以「竹林」為背景,烘托出何種情境? • 問題二:請另立情境,選擇其他辭彙取代「幽篁」二字,並說明之。
彈琴復長嘯 • 問題一:以「琴」為樂音,烘托出何種情境? • 問題二:以「嘯」為聲,烘托出何種情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問題:「避人於林」和「以月為伴」所要表現的是何種心情?
終南別業--五言律詩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晚家南山陲:晚年居住於輞川別墅。 • 勝事:欣賞美景時的樂趣。 • 值:遇。
問題: • 既然喜歡「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為何又能「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兩種心態是否有矛盾?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問題: • 請分析上述行為表現何種人生觀?
阮籍很喜歡讀書,有時閉門讀書,整月不出門;有時興致一來,獨自遊山玩水,幾乎忘了歸返。 • 有一次遊山玩水時,他任由驢子隨意行走,走到沒有路的時候,便放聲大哭。 「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 • 此乃「窮途之哭」彷彿象徵著他隨時在找一條生路卻無法得到的悲痛。
謝靈運出身東晉世家,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食邑二千戶。入宋降為康樂侯,食邑減至五百戶。謝靈運出身東晉世家,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食邑二千戶。入宋降為康樂侯,食邑減至五百戶。 • 這時,謝靈運才三十六歲,正是躊躇滿志,建功立業的時候,遭此打擊,自然憤憤不平,於是終日隨興遊樂,不理政事。永初三年(西元422),朝廷又把他降為永嘉太守。 • 永嘉(浙江)一帶,氣候宜人,風景優美。謝靈運本來就喜歡遊山玩水,現在既然到此為官,就走遍諸縣,盡興遊覽。每次出去,少則七八天,多則半月有餘,所到之處,只顧探幽攬勝,吟詠詩歌,根本不問政事。
他本是世家公子,有豐厚家產,被罷免官職回家,除了心裡不大快活外, 日子過得倒是舒服多了。 • 他在家中,僮僕成群,門生更眾,外出遊歷,隨從常常多達數百人。他走到哪裡,看哪裡景色好,就在哪裡開山浚湖,建構風景。 • 一次,他叫了數百僮僕門生,從始寧南山(今浙江上虞南部)至臨海(今浙江臨海),沿路伐木掘石,推土開道。 • 幾乎用了一年的時間,他把永嘉各地的名山麗水都玩遍後,就主動辭官去職,返回家鄉。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七言古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 問題: • 此乃七言古詩,但第一二句卻與體例不合。 • 若為求合於體例而將紅色與藍色字句刪選其一,將對內容有何影響?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 問題: • 上一句描寫雄圖壯志之氣魄,下一句卻顯露滿懷愁緒,這種矛盾欲呈現何種訊息?
將進酒 -- 七古樂府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逕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高堂:這裡指高大的廳堂。 • 青絲:比喻黑而柔軟的頭髮。 • 樽:酒杯。 • 會須:正應當。 • 鐘鼓:富貴人家宴會時要鳴鐘擊鼓等。 • 饌玉:精美珍貴的食品。因此,「鐘鼓饌玉」往往代表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 • 陳王:曹操之子曹植,曾被封為陳王。 • 平樂:平樂觀,在洛陽西門外。 • 斗:古代盛酒的酒器。 • 恣(自):任性的。 • 謔:開玩笑。 • 徑:直接了當。 • 五花馬:這裡泛指毛色漂亮的良馬。 • 裘:皮毛作的衣服。
問題: • 李白豪放不羈的性情,在〈將進酒〉展露無遺。請找出三處誇張的用語,說明李白自由馳騁的奔放文風。
月夜憶舍弟--五言律詩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問題:此句營造出何種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