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05 Views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共龙游县委党校 余文祥 二 0 一 0. 十二. 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 年 6 月 8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布什. 2007 年 10 月 15 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2007 年 11 月 23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来京述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
E N D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共龙游县委党校 余文祥 二0一0.十二
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6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布什2007年6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布什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2007年11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来京述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2007年11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来京述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
200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08年春节团拜会。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首都各界人士亲切交谈,祝贺新春。200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08年春节团拜会。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首都各界人士亲切交谈,祝贺新春。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发表题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新年贺词。
2008年春节期间,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先后到南宁、百色等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基层干部职工和武警官兵,看望受灾村民,并同广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过年。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2008年春节期间,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先后到南宁、百色等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基层干部职工和武警官兵,看望受灾村民,并同广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过年。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理论背景——当代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政治学家提出,由发展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论)。因受“二战”影响,视军力为国力,视GDP为发展。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政治学家提出,由发展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论)。因受“二战”影响,视军力为国力,视GDP为发展。 “ 发展 =工业 /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批判“经济中心主义”,提出资源、生态的极限论点。第二阶段——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批判“经济中心主义”,提出资源、生态的极限论点。 “ 经济增长 + 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发展 ”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8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研究,提出了“综合发展观”。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8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研究,提出了“综合发展观”。 “ 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 =发展 ”
第四阶段——20世纪80末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全世界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观加入了人的因素,但并没有把人放在第一位。第四阶段——20世纪80末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全世界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观加入了人的因素,但并没有把人放在第一位。 “ 经济 + 自然 + 社会 + 人 =发展 ”
第五阶段——以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重要标志,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口号,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第五阶段——以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重要标志,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口号,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 人 + 经济 + 自然 + 社会 =发展 ”
第六阶段——200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第六阶段——200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旧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旧)发展观——线性 新发展观——多样性
2、国际背景 第一,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第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第三,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
3、现实背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高速增长背后掩盖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影响或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突出问题有: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2)城乡二元结构失衡 (3)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失衡
松花江污染 淮河出现白色泡沫 吐鲁番早沙尘暴袭击2006.4.10 恐怖沙尘暴袭击村落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阶段的新任务、新环境和新条件提出来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观察世界大势、吸取国际经验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发展观 江泽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毛泽东的发展观 毛泽东和以他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发展观可概括为:以“强国”为目标的发展观; • 发展的目的:强国。 • 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 (1)国情:一穷二白; • (2)历史:落后挨打; • (3)人民愿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 发展的战略目标: • (1)过渡时期提出“一化三改造”; • (2)59年-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发展的战略重点:重工业。
毛泽东的发展观 • 发展的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仅指农业内部经济作物的全面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 发展的体制:计划经济。 • 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鼓励:如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之类。 • 发展的道路: 探索了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但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如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等。 毛泽东时代尽管有过十年文革动乱,但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国防力量。
邓小平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名言:发展是硬道理 1、发展的目的:强国富民 2、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国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落后; (2)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 3、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战略部署:“三步走”。 4、发展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发展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的发展观 6、发展的动力:改革 7、发展的条件: (1)内部条件:国内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2)外部条件:对外开放,引进来(现在加了“走出去”)。 8、发展的方针: (1)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思想解放一点,步子大一点,速度快一点; (3)抓住机遇,台阶式发展的思想; (4)二个大局的发展思路。 9、发展的政治保障:四项基本原则; 10、发展的检验标准:“三个有利于”。
江泽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思想。江泽民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协调发展思想。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集中阐述了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 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 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 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老百姓普遍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它好象不是社会矛盾最少的时期,也不是老百姓意见最少的时期。”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童年时你就是地图上的一条河,长大了才明白你给我的很多很多,我的血管里流动的是你的血,我的子孙相承着你的脉搏,你的乳汁没了,我的喉咙也干裂,你不息的流淌给我永远的收获,你我之间的情感怎么能割舍…我的无知曾让你的心痛的流血;我的无理曾让你的愁怨难以诉说。我知道对你的责任无法推卸,我应该敬你保护你——我的母亲河。”“童年时你就是地图上的一条河,长大了才明白你给我的很多很多,我的血管里流动的是你的血,我的子孙相承着你的脉搏,你的乳汁没了,我的喉咙也干裂,你不息的流淌给我永远的收获,你我之间的情感怎么能割舍…我的无知曾让你的心痛的流血;我的无理曾让你的愁怨难以诉说。我知道对你的责任无法推卸,我应该敬你保护你——我的母亲河。” ——摘自<别无选择—写给“保护母亲河行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做到: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3)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 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着一代地永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着一代地永续发展。
小结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我们要----- 继续努力 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