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本土語言教材教法 ( 閩南語 )

本土語言教材教法 ( 閩南語 ). 丹鳳國小校長 趙家誌. 該教什麼?. 生活語言:學校、家庭用語 社區語言:地方語言、流行語 語言與文化:透過語言發展的文化特質 學習語言的興趣. 語言教學的多元觀念. ( 一 ) 建構主義 1. 教學在引導學生建構知識。 2. 建構教學的目的在促進學生思考和了解,不在記背知識與技巧。 3. 建構學習是以:做中學、談中懂、寫中通等多元互動的社會建構,不是聆聽、練習等單元單向的任意建構。. ( 二 ) 全語言學習環境 1. 鼓勵學生有意義的表達,先不要求精確的語 法。 2. 以學生先備能力的語言及經驗為基礎,讓學

ianth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本土語言教材教法 ( 閩南語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土語言教材教法(閩南語) 丹鳳國小校長 趙家誌

  2. 該教什麼? • 生活語言:學校、家庭用語 • 社區語言:地方語言、流行語 • 語言與文化:透過語言發展的文化特質 • 學習語言的興趣

  3. 語言教學的多元觀念 (一)建構主義 1.教學在引導學生建構知識。 2.建構教學的目的在促進學生思考和了解,不在記背知識與技巧。 3.建構學習是以:做中學、談中懂、寫中通等多元互動的社會建構,不是聆聽、練習等單元單向的任意建構。

  4. (二)全語言學習環境 1.鼓勵學生有意義的表達,先不要求精確的語 法。 2.以學生先備能力的語言及經驗為基礎,讓學 生容易聽懂、對答。 3.師生互為主體。 4.無障礙的學習情境佈置。 5.展現學生真實的能力,便於老師安派下一個 進度。

  5. (三)情境學習 1.知識是存在於情境當中,透過參與生活 情境中的活動,學習者才能真正掌握知 識。 2.學習應主動操作、探究,教學內容宜取 材於生活中。 3.學習應從周邊事物開始,老師要善用故 事、遊戲教學。

  6. (四)語言學習策略:聽說讀寫作的策略教學 1.記憶策略:幫助學生記憶目標語的策略。 2.認知策略:即促進學生了解並運用目標語的策略。 3.補償策略:幫助學生在語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仍能 了解文意。 4.後設認知策略:協助學生用來整合自身學習過程的策 略,如安排學習時間、設定學習目標等。 5.情意策略:讓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態度,讓心理狀 態處於有利於目標。 6.社交策略:學生經由與他人交流來學習語言的策略。

  7. 第二語言習得 • 學習第二語言的根本要點就是要克服L1和L2之間的差異性。 • 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是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干擾。

  8. 第二語言習得 • 行為主義 不斷的刺激與反應 養成語言習慣 正增強與反應連結

  9. 第二語言習得 • 結構主義 著重語言的單字語詞分析 透過分析理解後重新組合文字 文法教學

  10. 第二語言習得 • 對比分析 • Charles Fries • Robert Lado • Stockwell, Bower, 和Martin 把學生要學的語言及其文化,和他們自己的母語及文化拿來作系統化的比較,就可以預測及描述出容易學習及不易學習的句型。

  11. 第二語言習得 • 行為學派Behaviourist Theory -學習動機 • 代表:B. F. Skinner • 刺激→反應 • 正增強Principl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獎賞 • 負增強:處罰 • 巴夫洛夫的動物實驗

  12. 第二語言習得 • 認知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 -基本行為模式 • 代表:Jean Paul Piaget • 建構學習基模(Schema) : 遇到某些事物,便用某種對應的認知結構予以核對和處理,這行動稱為「基模」 • 同化、調適、平衡

  13. 幼兒出生後,會運用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對四周環境作出反應 • 基模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後天經驗中取得的,而是透過行動建構出來的 • 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 基模會透過同化、調適及平衡等方法來達到知識的擴大。這些行為模式經過不斷整合,形成網狀結構,稱「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

  14. 認知發展階段 • 零至兩歲是感覺動作期(Sensitive Stage),幼兒憑感覺和動作發揮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活動 • 兩至七歲是前運思期(Peoperational tage),幼兒的語言能力已能表達概念和以符號來代表實物的階段。 • 七歲至十二歲是具體運思期,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但只能操弄具體實物。 • 十二歲至十五歲是形式運思期,不再需要具體實物,即可進行抽象思考。

  15. 第二語言習得 • 社會學習觀 Culture Theory • 代表:L. S. Vygotsky • 語言的學習是社會化行為,幼兒透過與周遭人的互動,語言智能便可以超越現有的水準 • 學習是一種由外而內的看法,透過使用語言,改變個人心智功能的運作,使個人的思考由較低的生物性層次轉變為較高層次。

  16. 兒童心智發展 文化環境 社會環境 人文 思維 風土 民情 習俗 信仰 家庭 背景 學習 情境 生存 空間

  17. 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情形 父母 孩童 在不同的社會或文化圈子,有些字彙有不同的意思,若不了解孩子置身的文化環境,難以真正了解他的說話語言背後的實際意思。 語言符號 兄弟姐妹 朋友

  18. 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有兩種水平 • 真正發展水平:也就是說幼兒已經建立之現有水平 • 潛在發展水平:也就是說經由教師或啟導者所指引或同儕中較有能力者一起合力溝通、合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可達到更高一層的水平,從而把個人語言能力提升。

  19. 「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採用鷹架(Scaffolding)學習理論 • 經由啟導者的活動引導,讓幼兒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探索學習。若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同伴以及老師的支持鼓勵,他的語言學習將能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提升其語言能力。

  20. 第二語言習得 • 先天論-學習語言的本能 • 代表:美國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 不認同學習模仿理論,他相信語言學習並不全是由模仿而來,是內在的歷程。因為他觀察到孩子能利用學會的字彙,併合地說出一些從未聽過的話語,從而推論語言並非全是模仿而來。他提出先天論,主張孩子的語言是與生俱來的。

  21. 語言習得是指小孩在自然的情境之下模仿、觀察學習到語言的方法,而大腦內則具備一套負責控制語言習得的裝備——「語言學習器」(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 A D)),人類透過L A D的運作,便能自然地發展出一套適用於母語的規則。

  22. 孩子的腦部遇外來的語言刺激時,幼兒就能夠經由L A D把它加以修正,並融合成體內的語言系統。 • 只要是正常發展的孩子,他天生就擁有學習語言的本能,只要有環境的刺激與父母的適當引導,便能學會說話。

  23. 教學原則 一、聽說為主,讀寫附之: ★依據能力指標第一、二階段內涵, 大部分指向提升學生聽與說的能 力。 ★語言的學習必先有大量的語彙輸 入,加上不斷的練習,方能有小量 的輸出。

  24. 轉化為文字 讀、寫 反覆的練習 說 大量的輸入 聽

  25. 教學原則 二、完整的句子: ★無論是老師教學或學生學習,都以 完整的句型為中心。 ★重視語言結構的練習,而非單字記 憶背誦。

  26. A B 基本句型 基本句型 詞語、單字 詞語、單字 文章

  27. 教學原則 三、操作練習: ★老師精要的講解後,給予每個學生 充分的練習。 ★透過表達演示、模擬情境、趣味設 計,反覆練習,直到能熟練並直 接反應為止。

  28. 表達教學演示 精熟學習 學生反覆練習 趣味教學設計

  29. 教學原則 四、溝通運用: ★學習能在家庭、社區運用的語言, 以達成溝通的目標。 ★學習以能達到理解詮釋、溝通表 達為理想。

  30. 教室用語 師生對話 家庭對話 同儕互動 社區語言 社區溝通 社區互動 思考語言

  31. 教學法 一、直接語言教學法 1.老師完全以閩南語教學 2.儘可能給學生練習的時間 3.大部分時間實施聽說教學,避免閱讀 4.著重語句練習,而非單字語詞 5.自主學習:鷹架理論 6.診斷與糾正 7.避免語法結構、理論性解說 8.教學內容間種結構性與功能性

  32. 教學法 二、語言對比法 運用舊有的語言習慣與知識,幫助培養新的語言習慣與能力。 • 拉多(Lado):「目的語中與學習者母語相似的成分對比對他來說是簡單的;與母語相異的成分對他來說是困難的。」

  33. 教學法 三、溝通式教學法 1.互動:發音、字彙、語法 2.語境:課文的情境 3.真實用語:實際情境 4.模擬:情境假設 5.有意義的對話:輸入與輸出的內容有意義

  34. 教學法 四、情境模擬法 身歷其境 沙盤推演 角色扮演 虛擬實境

  35. 教學法 五、聽說教學法 1.不斷地做口語句型練習、記誦正確的對話方式。 2.先以口語方式來呈現,並加強學生在聽和說方面的訓練 後,再追加讀、寫部分的練習。 3.重視結構(form)形式(structure)如時態、語法、句型結構,卻較不重視意義。

  36. 教學法 六、練習法 • 把某種動作、技能或需要記憶的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反覆練習,以其養成機械地和正確的反應。 • 60%的時間給學生練習。 • 鐵杵磨成繡花針

  37. 教學法 七、肢體反應教學法 透過手勢和肢體動作輔助學習。學生聽老師口令並模仿動作,著重聽力的理解。

  38. 教材選用 • 97課程綱要能力指標 • 現有傳統教材:諺語、猜謎、四句聯、唸謠、激骨仔話、詩詞

  39. 教材選用 如何選教科書?出版特性、物理性、內容特質、教學發展、學生能力 如何選補充教材?補充或輔助、教師能力、教學需要、類別 如何選繪本?物理性、內容、創意

  40. 補充教材 • 歌謠教材:傳統歌謠、現代歌謠、自編改編 • 趣味語文教材:唸謠、猜謎、激骨仔話、諺語、戲曲 • 繪本教材:坊間出版、自編 • 自編教材:依據教學需求編撰

  41. 教學策略 ㄧ、模仿 (ㄧ)跟我做:跟我做動作,跟我說這個字 、跟我唱這首歌。 (二)學…做:學動物的叫聲、動作,學我 說的話,學媽媽說的話,照樣造句。

  42. 二、跟隨 (ㄧ)我說你演:依據我所說的做動作,雙 簧。 (二)接龍:接續前面的動作、語句。

  43. 三、角色扮演 (ㄧ)劇本腳色:扮演故事裡的人物,順著 劇情發展學習對話。 (二)生活腳色:扮演身邊的人物、動物, 表演平常所發生的小事件,理解彼此 的關係。 (三)假面具:戴上面具或操弄布偶,藉由 替代的面具、玩偶,表現自己。

  44. 四、半具體操作 (ㄧ)圖卡想像:繪本、圖片的提示,引發 想像空間。 (二)情境轉移:佈置相仿的學習情境,讓 孩子投攝,表達感受。 (三)教具操作:利用教具協助理解問題。

  45. 五、遊戲 (一)團體遊戲:設計有趣的遊戲,大家 一起參與,增加趣味。 (二)個別遊戲:提供遊戲器材(積木、 、布偶、電腦…),讓孩子個別操 作。

  46. 教學設計 教師特質 學生素質 環境資源

  47. 網站 • 新北市政府本土教育資源中心 • http://lerc.ntpc.edu.tw/bin/home.php •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教育部語文成果」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c5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