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591 Views
命题培训. 中心教研室 张秀杰 2010.10.22. 三、命题的要求及步骤. 一、 命题指导思想. 四、试题的评价分析指标.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命题培训. 一、 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 的命题理念. “ 以知识立意为主”. “ 以能力立意为主”. 一、 命题指导思想. 中考化学试卷 遵循“五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 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
E N D
命题培训 中心教研室 张秀杰 2010.10.22
三、命题的要求及步骤 一、命题指导思想 四、试题的评价分析指标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命题培训
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命题理念 “以知识立意为主” “以能力立意为主”
一、命题指导思想 中考化学试卷 遵循“五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 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减 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选材的 生活化 现实性 试题的 教育性实践性 试题的 科学性 有效性 目标的 合理性 试题的整体性层次性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1、目标的合理性: 考查目标紧密依据课标上的“内容标准”, 不能随意扩展范围或提高要求,试题考查的 应是《标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 即对所有学生而言,在学习化学和应用化学 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 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知识和常用技能。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2、试题的科学性、有效性: 科学性是指试题本身正确、可解、表述 明确规范。评分标准简便、准确,具有可操 作性。 有效性指试题设计能完成考查目标。 达成度较高。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3、试题的教育性,实践性: 不同时期的试题对教育性有不同要求,化 学试题应与时俱进地体现出时代特征,陈旧与僵 化的技能、技巧以及与实际相脱离的一些应用问 题都不应纳入试题范围。在设计与实际相联系的 问题时要注重真实性,使学生受到“处处有化学” 的教育。另外背景的选取要以正面教育为主,特 别是要选取学生能感受到的有影响的背景,这样 可以提高考试的教育价值。命这部分试题时要 避免凡是涉及实际问题都是难题的现象。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4、选材的生活化、现实性: 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是化学教 学的发展趋向,从各种情景中获取信息也是学 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必备能力。选拔性试题也要 从社会突出化学化的目标出发,从社会现实问 题中选材,题目中数据要真实可信,题目中涉 及的化学知识和方法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和继 续学习中用能用到。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5、把握试题的整体性、层次性: 整体性要求: (1)要根据测试要求从整体上恰当确定试题的份量, 不能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想象编题组卷。测 试应以《课标》为准绳命题,使整个试卷能够准确 考查考生达标情况。 (2)不同的能力水平,需要不同层次的试题来考查, 应该从总体上分析试卷的考查功能,而不能要求每 一道题都要达到同一功能的指标。 (3) 除在内容安排和整体功能上有良好的特性外,在 试题的布局方面,要求试卷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应当 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起点低终点高,有一定梯度。
二、命题的一般性原则 5、把握试题的整体性、层次性 : 层次性要求: 指试题难度应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无论是对 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还是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应由简单到繁杂,既要有对单一知识点与技能点 的考查,也要有对多个知识技能点的综合考查, 既要有对单项能力的考查,也要有对综合能力的 考查,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为 他们营造出好的考试心理。
三、命题的要求及步骤 (一)命题的基本要求 1、全面领会《化学课程标准》考试的要求 (一)命题的基本要求 2、明确考试的类别和性质 3、把握试题的水平
审 稿 定 稿 集 体 校 对 归 档 封 存 学 习 命 题 文 件 及 规 定 编 制 双 向 细 目 表 编 拟 试 卷 讨 论 组 卷 模 拟 答 题 自 评 讨 论 (二)命题的一般步骤
明 确 考 查 目 的 编 制 双 向 细 目 表 确 定 考 点 编 拟 试 卷 审 查 修 改 模 拟 答 题 调 整 试 题 校 对 定 稿 制 定 评 分 标 准 研 读 相 关 内 容 (三)常规命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考查目的 学校各种考试都有一定的目的,如: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的调研考试、期末考试及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因此必须了解考试的目的,以便把握难度及区分度。
2.研读相关内容 命题者要结合各备课成员统一的教学进度来命题,根据被考的对象,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有关部门对考试的具体要求等。 (三维目标在考试评价中体现)
3.编制双向细目表 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制作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双向细目表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编制双向细目表 中考试题中每一道题在新课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要求。在中考命题时,为了对整个试题的覆盖面、分值分配以及难易程度有一个科学准确的把握,命题前的第一项工作是制定双向细目表。细目表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每道试题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的要求、分值、难易程度以及所考查的能力目标,
3.编制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的编制方法 (1)列出知识内容 (2)排列各部分知识点所占比例 (3)确定能力水平层次 (4)排列各个知识点所对应的能力 水平层次 (5)汇总与调整
附2:化学学科命题双向细目表 学校 年级 命题教师. 能力要求: A:30分 B:40分 C:20分 D:10分A指90%通过;B指75% 通过;C指50%通过;D指30%通过 出 处 有: 课本;自编;改编。
附3:编制试卷的双向多维细目表: 命题细目表有什么作用?
4.确定考点 结合考查目的结合双详细目标,将各小题的题型,考查知识点、所在教材的章节、考试水平和难度估计等粗线条地确定下来,将整个试卷的轮廓清晰的展示出来。
4.确定考点 试题情况分析 试卷名称:化学试卷 命题时间:
4.确定考点 需要注意:《课标》中明确指出: 命题的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结。故意设置误区,诱导学生犯错误。也就是化学命题应当着重考查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而不是考查学生目前不知道什么,这就要求命题者必须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来选取素材、设计问题,所选取素材和设计问题应当是学生能够理解并能求解的,重点应放在重要而有价值的化学内容上。
具体题命制程序:立意 情景 设问 5.编拟试卷 立意,就是考什么,就是考试内容、能力要求。立意相对稳定,每年可以增加一点新意,但变化不能太大,以免考生无法适应。 情景,就是选择材料背景,通常创新型试题对情景要求较高。必须要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新材料、新背景对考查内容进行包装。 设问方式灵活、多样,设问要不断变换、更新
5.编拟试卷 “编拟试卷”——具体命题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入口宽,方法多,有梯度 原则二:源于教材,紧贴生活,符合课标 原则三:背景公平,突出特色,照顾全体 原则四:由易到难、图文并茂、重点突出
5.编拟试卷 “编拟试卷”——具体命题的基本原则 原则五:继承传统,勇于创新 原则六:重视三维、体现价值、注重本质 原则七:适度开放,鼓励创新 原则八: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美 原则九:表述清楚,时间适度
1.选自不同版本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2.选自课外书刊 3. 改编试题 4、编拟试题 5.编拟试卷 试题来源
1、选择题命题要求 命题基本要求 2、填空题命题要求 3、实验探究命题要求 4、计算题命题要求 5.编拟试卷
实验与探究题命题要求 实验与设计题在分类上虽不是一种独立的题型,一般以填空、选择、作图、简答、计算或设计等形式出现,鉴于实验与探究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化学测试中通常单独列出。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判断质疑能力和应用设计能力,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与探究题命题要求 1.对基本的化学仪器及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考查,要在一定的情境和过程中考查,避免孤立地“专门”考查,否则有死记硬背的嫌疑。 2.以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小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各种基本实验能力。 3.以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社会、科技生活为背景,立足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理念和思想,考查学生应用与设计能力,反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实验操作插图要规范,给出的实验数据要真实。
实验与探究题要求 5.避免让学生复述教科书上的探究过程 6.试题应使学生在答题时具有探究行为 7.学生的探究行为应以《标准》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根据。 8.对只有过程要求没有结果要求的项目,不要把传统教材中的相关结论作为解题的根据。
6.审查修改 试题拟好后要逐题进行审查、必要的做以修改,并进行筛选。简单的内容防止出现考点重复现象;重点难点及热点知识不怕检查重复,但最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试题的类型去检查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但答案要科学、准确、合理。检查所有的图型是否清析,因为图是已知条件之一;所有的表述明确,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现象。
7.模拟答题 命题结束后,命题人或备课组成员必须对试题进行试答,并记录答题时间。一般情况下,用于学生实际考试的时间,为命题教师试答试卷时间的2倍左右。试答是对试题的进一步深入检查,并对题的难度、题量、试题的顺序等做一个客观的把握。
8.调整试题 一般说来影响题目难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考查知识点的多少; ②考查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层次的高低; ③考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如本来较易的题目会因考生均未注意而造成很难,或本来较难的题目会因为考生普遍练习过而变得较容易); ④命题的技巧性(如同一个问题,可以命得容易,也可以命得较难)。
8.调整试题 降低难度的技巧 (1)改填空题、解答题为选择题 (2)将条件中的字母表述改为数字表述,通过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来降低试题的难度 (3)在问答题中增加铺垫性的设问,即多设问降低每问的赋分值
8.调整试题 增加难度的技巧 (1)改填空题、选择题为解答题 (2)将条件中的数字表述改为字母表述,通过提高形式化的要求,来增加试题的难度 (3)减少设问,增加赋分值 (4)增加条件,使题目复杂度提高 (5)创新试题背景 (6)多种知识点融合,加大试题的综合程度
9.校对定稿 ①试题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 ②整卷试题是否和谐 ③机械记忆是否过多 ④格式、体例是否规范 ⑤试题是否过难、过易,题型分值比例是否适当 ⑥作答时间空间是否充裕 ⑦语言表达是否简明易懂,无歧义、合乎逻辑,标点是否正确。
如何校对 ①试卷名称、登分表、说明、页脚的标注、题目序号、题目要求的表述、题目正文的表述、标点符号等,字的内容是否与原稿一致,前后一致,是否有错。 ②正文的化学符号、化学式的角标等是否合乎要求; ③图文是否匹配,图形的位置、大小是否适宜,图形中字体字号是否正确,图的排序方式是否一致,情景图是否简明扼要; ④总分加起来是否等于预定分数。如100、120。 ⑤选择题中选择支序号及字体是否正确; ⑥排版是否规范、美观、空位是否恰当,题目是否存在跨页现象。
10.制定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要包括参考答案、分值比例
明 确 考 查 目 的 编 制 双 向 细 目 表 确 定 考 点 编 拟 试 卷 审 查 修 改 模 拟 答 题 调 整 试 题 校 对 定 稿 制 定 评 分 标 准 研 读 相 关 内 容 (三)常规命题的一般步骤
四、试题的评价分析指标 衡量试卷质量通常有四个重要指标: 难度、区分度、效度、信度。
四、试题的评价分析指标 难度 指试题或考试相对于特定的考生群体的难易程度。一般用试题得分率或答对率(P)表示。 通常所说:容易题难度0.8以上, 较难题难度0.5-0.8, 难题0.3-0.5
控制试题难度的一般方法 一般说来影响题目难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考查知识点的多少; ②考查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层次的高低; ③考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如本来较易的题目会因考生均未注意而造成很难,或本来较难的题目会因为考生普遍练习过而变得较容易); ④命题的技巧性(如同一个问题,可以命得容易,也可以命得较难)。
四、试题的评价分析指标 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鉴别程度。即高水平的考生比低水平的考生能多 得多少分,得分差别大表示试题区分度好,得分 差别小表示试题区分性能差。 由于考试目的、考试性质的不同,试题的 区分度会有不同的要求。校内测验的主要目的不是 筛选和甄别,所以命题应该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不应该追求区分度。
四、试题的评价分析指标 信 度 信度——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 影响试题信度的因素: ⑴试题的表达是否清晰易懂; ⑵试题的内容结构是否合理;题目设置是否合理; ⑶答题时间是否过紧,是否存在由于题目设计原因,造成 学生在非重要的内容上耽误太多时间而影响了题目解答; ⑷试题是否整体过易或过难; ⑸非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评分标准的预见性 是否良好; ⑹对考生容易忽视的地方是否有适当的提示或提醒; ⑺试题是否存在过多不必要的文字而影响了整道试题解答。
四、试题的评价分析指标 效 度 效度——考试能否考查到所要考查的内容。 影响因素: ⑴试题内容是否超纲(知识点可源于《课标》,而不拘泥于教材); ⑵试题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 ⑶试题在理解上是否存在歧义; ⑷试题结构、分数结构是否合理(包括主客观题分数比重是否合适); ⑸题型选择是否恰当; ⑹是否存在学生的解答方法与试题的考查目标偏离太远的现象; ⑺是否存在偏题、怪题、陈题; ⑻是否存在某个无价值的内容考查 ⑼每道试题的考查目标是否清晰; ⑽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的本意;等等。
工作中注意的问题 1、认真研究课标 2、认真研究教材 3、命题与日常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