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29 Views
研究新课标,研究新高考.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 双 武 2009 年 2 月台州路桥. 一. 研究新课标 1. 与大纲版相比,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新特点: ( 1 )新的教育理念 ; ( 2 )新的课程体系 ; ( 3 )新的教学内容 ; ( 4 )新的学习方式 ; ( 5 )新的评价体系 ; ( 6 )新的教材观; ( 7 )新的命题方式。. 一. 研究新课标 2. 与大纲版相比,继续体现历史性和课程性:
E N D
研究新课标,研究新高考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 双 武 2009年2月台州路桥
一 研究新课标 1.与大纲版相比,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新特点: (1)新的教育理念; (2)新的课程体系; (3)新的教学内容; (4)新的学习方式; (5)新的评价体系; (6)新的教材观; (7)新的命题方式。
一 研究新课标 2.与大纲版相比,继续体现历史性和课程性: (1)一是历史性,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2)二是课程性,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分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 研究新课标 3.与大纲版相比,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进一步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 (2)遵循基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原则。 (3)体现课程性。 (4)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5)改革教学方法。 (6)健全评价机制。
一 研究新课标 4. 注意新课程标准与《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表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学与复习的方向: (1)宏观性与微观性。 (2)抽象性与具体性。 (3)目标性与过程性。 (4)广泛性与地域性。
二 研究新高考 1. 研究新课程实验地区的高考试题 ●重点研究全国文综卷, ●其次要重视研究新课程实验地区的高考试题 (1)山东文综卷(2008)。 (2)宁夏文综卷(2008)。 (3)江苏历史卷(2008)。 (4)广东历史卷(2007、2008)。 (5)海南历史卷(2007、2008)。 (6)上海历史卷(2007、2008)。
二 研究新高考 2. 研究新课程实验地区的高考典型试题 (1)历史常识类基本素养题。是高考历史人文素养试题中出现最多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以考查历史基本常识中的历史观、历史范式、历史研究常识等基本素养为主,是历史新课程理念的主要体现形式。 【例题】(2007,全国综文Ⅰ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启示: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除了把握住关键词外,还要对题中人物的行为和履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考查涉及知识的广度,也涉及历史素养。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7,全国文综Ⅱ第23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解析:选D。这道题涉及当前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等史学范式。从材料看,作者强调用全球史观的研究视角观察世界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的相互影响程度。既非是阶级斗争史观,也非是资产阶级史观,而是比较公平、公正、合理的史学研究范式。 启示: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除了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不同视角的史学范式。要有较为深厚的历史基本素养。 二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8,宁夏文综第12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解析:选D。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掌握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有关知识。而鸡的对应生肖是“酉”。故选D。 启示:要掌握天干、地支、生肖等常识。 二
二 研究新高考 ●应对历史常识类基本素养题的策略: (1)改变重记忆、轻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习惯。 (2)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方法。 (3)广闻博记,全面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轻结论,重理解。 (4)以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来衡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主观臆断。
研究新高考 (2)带地理常识类基本素养题。简言之,这种类型的题目涉及到地理学科的基本常识,往往以地理方位、地理图片等形式呈现。如: 【例题】(2008,全国文综Ⅱ第12题)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选A。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启示:“政史地不分家”,在分析历史学科试题的时候,需要联系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透析。 二
二 研究新高考 ●应对带地理学识类基本素养题的策略: (1)要关注自然。新课程既然关注文明史,必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要图文结合。如例6,可以联系地理学科知识,画出山之南、水之北的图形,就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题中材料的内涵,从而找到解题的路径。 (3)要史地结合。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组合,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离不开地理空间因素。
研究新高考 (3)带政治常识类基本素养题。这种类型的试题,往往与政治学科中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知识相联系,要求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如: 【例题】(2002,上海历史第22题)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解析:选B。这道题涉及哲学中的三段论推理。从史实看,大前提、小前提均符合史实,但金军南下破坏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故金军南下没有从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故结论是错误的。 启示:带政治常识类基本素养题,必须联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和有关原理,分析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对带政治学识类基本素养题的策略。 (1)先准确分析出试题中的内容所涉及的政治常识原理。(2)准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原理。(3)养成“政史不分家”,政史联袂解题的习惯。 二
二 研究新高考 (4)带英语常识类基本素养题。顾名思义,这种类型的题目中有英语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如: 【例题】(2007,全国文综第19题)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解析:从所学过的知识来看,赫德1861年至1908年期间,曾经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操纵近代中国海关半个世纪。A、D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而八国联军占领期间,列强在中国为所欲为,才出现图中的现象。 启示: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课程高考改革的铺开,涉及英语常识的人文素养题会越来越多。 ●应对带英语常识类基本素养题的策略。(1)要有扎实、全面的历史知识。(2)要具备高中毕业应有的英语学科水平,即国家三级。(3)要运用相关的英语学科知识,分析历史试题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发现破题的有效信息。
研究新高考 【例题】一部英文版历史中指出:“After World War Ⅱ,the United Nations was organized.”材料中“the United Nations”起到的作用是( ) A.形成了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体系 B.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和合作 C.对战后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D.提高了石油的价格,维护了石油输出国的利益 【例题】欧洲网上大学(Clyde Virtual University)的历史课程中一段介绍“In 1949,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was organized.”材料中的组织成立反映出( ) A.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开始出现 B.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和发展起来 C.二战后德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苏联修建“柏林墙” D.美国联合几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付苏联等国家 【例题】在美国邮票市场上,有一枚中国邮政局1961年发行的纪念世界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邮票,这枚邮票被注释为“90th Anniversary(周年纪念日)of the Paris Commune”。这枚邮票是为了纪念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发行的( ) A.第二国际成立 B.巴黎公社成立 C.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D.马克思主义诞生 二
研究新高考 (5)带语文常识类基本素养题。这种类型的试题往往以古诗词、名言警句的形式出现,而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去解释以上内容。如: 【例题】(2002,上海历史第29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录) 唐·元稹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1)诗中的“开元”是一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妃子”是指 。 (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解析:题中出示的是一道唐诗,涉及到了许多历史典故。由于“开元”年是唐玄宗的年号,故“姚”是指“姚崇”,“宋”是指“宋王景”。而“妃子”显然是指“杨贵妃”。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腐败现象,主要是唐玄宗怠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后来,安禄山等发动了“安史之乱”。 启示:“文史不分家”,语文方面的知识,对于解历史试题大有裨益。 ●应对带语文常识类基本素养题的策略。(1)要有全面的历史知识。(2)要具备一定的语文方面的基本素养。(3)能够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迅速发现带语文常识类试题的内涵和外延。(4)准确把握题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予以解决。 二
研究新高考 【例题】“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 B.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 D.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例题】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幅:“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此联讽刺的是( ) A.孙中山 B.袁世凯C.段祺瑞 D.黎元洪 【例题】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例题】“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C.民国 D.新中国 二
二 研究新高考 ●研究新课程高考中的主观题,揣磨命题人员的命题风格和命题方式,以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题】(2008年山东文综第27题)(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外延式问题)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的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内涵式问题)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延式问题)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内涵式问题)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的淡化在当今是一种社会进步。(看法类,外延式问题)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 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外延式问题)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外延式问题)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内涵式问题)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处延式问题)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内涵式问题) 二
二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8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7题)(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之世回答问题。(材料略)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 (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6分) 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研究新高考 ●研究感悟 历史材料解析题所出示的问题中只有三种类型:内涵式问题、外延式问题和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问题。 (1)内涵式题目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这样的说法,解题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在解内涵式类型题目时,有时只要符合题意,“照抄”材料亦能够得分。 (2)外延式题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要联系教材所学过的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3)内涵外延结合式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相结合。因此,内涵式问题和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问题都要联系材料。 二
二 研究新高考 ●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色——计量史学题 【例题】(2008年广东省历史高考第26题)(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二 研究新高考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 经济形式。(3分 )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26.(13分) (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二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8年宁夏文综第30题)表2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表2反映出(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二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8年天津文综卷第19题)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例题】(2008年天津文综卷第21题)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8年重庆文综卷第22题)下图为《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二
研究新高考 【例题】(2008年全国文综Ⅱ第17题)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例题】(2008年全国文综Ⅱ第20题)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例题】(2008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7题)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 2000万吨 80万吨 A.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C.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机车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二
研究新高考 此外,计量史学题还有2008年天津文综第37题(“中外教育史”题),2008年四川文综第37题(“工业革命与资本输出”题),2008年四川文综第39题(“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环境题”)。以上例题均为主观题。 ●研究感悟: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当中的计量史学题显著增加。 (1)说明高考加强了对学生计算、统计、分析、阐释等能力的要求提高。 (2)说明高考加强了对学生动手探究、研究能力考查的要求。这实际上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 (3)高考复习要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加强训练,以适应高考的要求。除文字、表格、图片材料外,还要补充圆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柱形统计图、曲线统计图等。 二
研究新高考 ●重视研究2008年11月23日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样卷 ★考查能力层次和知识目标考查情况 第12题(蔡伦“发明造纸术”题),历史素养题。必修Ⅲ。 第13题(苏东坡与辛弃疾豪放派词风题),材料处理与比较能力题。必修Ⅲ。 第14题(八国联军中的“奥匈帝国”题),再认再现题。必修Ⅰ。 第15题(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题),材料处理与阐释题。必修Ⅱ。 第16题(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理解运用题。必修Ⅱ。 第17题(研究性学习中的“工农武装割据”图片题),图片材料解读处理与阐释题。必修Ⅰ。 第18题(历史纪实片《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历史场景题),再认再现题。必修Ⅲ。 第19题(“二十世纪中国服饰的变迁”课题研究及服饰排序题),再认再现基本知识题。必修Ⅲ。 第20题(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题),再认再现题。必修Ⅰ。 第21题(马克思与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合作活动题),再认再现题。必修Ⅰ和选修Ⅳ。 第22题(“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情况”排序题),再认再现题。必修Ⅱ。 第23题(“中国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暨中国企业高峰会”的主题题),再认再现题。必修Ⅱ。 第38题(中国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题),必修Ⅰ。 第39题(一战原因及苏联的肃反运动题),选修Ⅲ和必修Ⅰ。 二
研究新高考 ★参考卷历史模块考查分值统计表 ★说明:因考虑到全省各校主要在复习必修Ⅰ,故必修Ⅰ所赋分值较大,并不说明高考特别重视对必修Ⅰ的考查。 必修Ⅱ、Ⅲ所赋分值均为16分,十分相当,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此外,选修Ⅲ、 Ⅳ教材中出现了客观题和主观题,所赋分值均不超过10分。这对于高考复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必修教材所赋分值,也就是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分值比率应当基本相当。不会出现差异较大的情况。 二
研究新高考 ★参考卷选择题题型情况分析 二
研究新高考 ★参考卷全卷总体情况分析 二 ●客观题 考查记忆等再认再现能力的分值为24分,考查能力的分值为24分。 ●主观题 情境类题共2题52分。 考查提炼材料并处理材料的内涵式问题30分。 考查以再认再现的外延式问题共22分。 ●统计情况 考查记忆的再认再现题分值共46分,考查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题的分值共54分。 ●研究感悟:基本上实现了2008年省教育厅、考试中心对2009年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难度预想的承诺。 ①总体上,保持了旧课程高考与新课程高考平稳过渡的过渡性特点。 ②考查基本知识与能力的题目占半数左右。表明2009年浙江省高考历史学科的难度较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相比将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③在考查形式上,虚拟情境、图片情境、文字情境的题目仍然占绝大多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改的精神。 ④以考查再认再现的判断式、平铺直叙式的问题为主。涉及较高层次能力的最佳(程度)选择题、因果选择题、比较选择题将会较2008年文综历史全国卷大幅度下降。
研究新高考 二 ●对省参考卷研究感悟:基本上实现了2008年省教育厅、考试中心对2009年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难度预想的承诺。 ①总体上,保持了旧课程高考与新课程高考平稳过渡的过渡性特点。 ②考查基本知识与能力的题目占半数左右。表明2009年浙江省高考历史学科的难度较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相比将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③在考查形式上,虚拟情境、图片情境、文字情境的题目仍然占绝大多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改的精神。 ④以考查再认再现的判断式、平铺直叙式的问题为主。涉及较高层次能力的最佳(程度)选择题、因果选择题、比较选择题将会较2008年文综历史全国卷大幅度下降。 ●重视对2008年省文综历史学科阅卷的评卷标准的研究。(如:《历史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笔者的《从文综高考历史评分细则看答题策略 》论文等)
教学新思路 ●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要讲授拓展到位。 如: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实质和成功原因: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是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新政”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的经济学界的重要理论,并借鉴了社会主义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而就客观而言,“新政”成功还得益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有大量的资金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新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同时,还得益于独立战争以后形成的民主政治传统作为政治保障。 三
积极性方面: (1)“新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2)“新政”遏止了法西斯势力,避免了像德日等国家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维护和发展了美国的民主制度。(3)“新政”采取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政策,开辟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政策的新模式。(4)“新政”强化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念。(5)“新政”为建立“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机制打下了基础。(6)“新政”加强了美国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威。(7)“新政”有利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8)“新政”促进了美国思想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9)“新政”引起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形象。(10)“新政”决定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局限性方面: (1)“新政”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在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3)“新政”中推行的“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 ●教学感悟:形成一定的评价模式,适度拓展学生的视野。
又如:分析“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形成的条件。又如:分析“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形成的条件。 (1)从历史上看,北魏、契丹、元朝等朝代都曾经实行过“一国两制”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一纲四目”政策,成为“一国两制”政策的前身。 (2)从根本上看,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3)从前提上看,中国共产党重新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新的定位。(4)从现实上看,台湾、香港、澳门的客观现实,也是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条件。(5)实行一国两制,是新中国以和平姿态,争取在国际关系和两岸关系中占据主动的需要。 再如:分析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1)从国际形势来看,由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欧、日本的崛起,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美国霸主地位严重动摇,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2)从日本方面来看,日本民间团体和朝野人士的强烈要求,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也是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上看,日本从西汉时就开始与中国进行交往;中日之间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二战之后,虽然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对中国实行敌视的政策,但民间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两国间的官方交往。 (3)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是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与日本改善关系,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环境,在国际关系中争取主动。与日本改善关系,是中日两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教学感悟:形成一定的分析模式,传授给学生较好的学习方法。
●重视学案在新课程高考复习中的作用。 如:历史必修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与学案。 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案与学案。 ●重视串联知识,重视记忆方法的传授。 (1)串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可以编成口诀:一斤(结晶牛胰岛素)蛋(原子弹)、二钢(武钢、包钢)铁(兰新、包兰铁路)、三油田(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四英雄(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 (2)串联人民解放战争及其胜利过程,可以编成以下顺口溜:重庆谈判假和谈,政协停战终成风;一九四六内战起,全面重点皆成空;一九四七转反攻,刘邓陈谢陈粟功;土地改革均土地,翻身农民支前涌;四八四九大决战,辽淮平津建奇功;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二二终。 (3)串联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原因时,可联想流行歌曲《心太软》着手联系:“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指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指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你总是无怨无悔地爱着那个人(指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或指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指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多次失败后才寻找到与共产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斗争)”。
(4)串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可采用其特征形象着手构建整体线索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时是婴儿时期,十九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时是少年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是它的青春期,国共对峙的十年是它的中年时期,抗日战争前是徐娘半老成熟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则是它衰老时期,建国初期是它短暂的黄金时期,三大改造时期是它的新生时期(指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是它的再生时期。(4)串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可采用其特征形象着手构建整体线索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时是婴儿时期,十九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时是少年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是它的青春期,国共对峙的十年是它的中年时期,抗日战争前是徐娘半老成熟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则是它衰老时期,建国初期是它短暂的黄金时期,三大改造时期是它的新生时期(指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是它的再生时期。 (5)串联苏俄历史演进时,可以编成以下顺口溜:二二屋外两只俄(指1922年苏联成立时的乌克兰、外高加索、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四个加盟共和国),五七开唱工农歌(指1925年和1927年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三六宪法模式定(指1936年新宪法颁布,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四一卫国抗德国;四三大战格勒转(指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四会英美同盟和(指二战中参加四大会议);战后雅塔体系立,九五两约促两格(指1949年北约及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争霸历经守攻守,赫、勃、戈氏行改革(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人道民主悖马列(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悖离了马列主义),九一独联如裂帛(指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多多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科能力,感悟历史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多多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科能力,感悟历史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 ★要学生多想。想基础知识;想思维方法;想命题意图;想时政热点联系;想其他角度……。 ★要学生多做。做练习题,尤其要重视做主观题。做知识整理,整理每一单元总体知识结构,每一单元与其它单元之间的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 ★要学生多看。重视每一阶段的教材回归;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和相关知识要素的记忆。 ★要会争时间。向其他学科争时间,向课余争时间,向情感争时间。
●要精选好的、体现人民版的练习题(最好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设计),体现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尤其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归纳、总结和运用。●要精选好的、体现人民版的练习题(最好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设计),体现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尤其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归纳、总结和运用。 ★注意地域性。如: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浙江省古代隶属于“江浙行省”管辖,而安徽省古代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辖。“江浙行省”和“江南江北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唐朝 B.南宋 C.元朝D.明朝 ★注意时效性。如:美国时间2008年11月5日12点,巴拉克·奥巴马先生,率先赢得297张选举人票,当选第45届美国总统。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任黑人总统。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 ) A.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是由共和党直接推荐产生 D.是由美国总理任命产生 ★注意虚拟性。如:某班同学搜集到以下历史材料:孙中山说:“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工业建设会趣旨》中指出:“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张謇指出:“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弃官从商,以实业救国。父实业,母教育。”他们由此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 ) A.材料充分,理解正确,结论正确 B.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正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正确,结论不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正确,结论正确
★注意热点性。如:设计《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专题练习题》、《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练习题》、《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110周年练习题》等。★注意热点性。如:设计《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专题练习题》、《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练习题》、《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110周年练习题》等。 ★注意方法性。要选出或者设计出能够体现一定审题要领、答题要领的试题,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客观题:要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关键限制词、答题要素。 ●主观题:要有主题词、按语、标点、引文、释语等内容。 ●否定式选择题。其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多为绝对性叙述,而选项中绝对性叙述的“定语”通常有“完全、没有、全部、最早、最晚、最大、最小、就是”等等。如果按照这一特征去寻找答案,既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准确率。 ●判断式选择题。这种题型也具有否定式选择题的命题特点,绝对性叙述通常是错误的选项。 ●某地发展或落后原因类分析模型 2009年高考将有更多省份实施单独命题,命题的地方性将得到较明显的体现,而地方史的内容难免被“特别关照”。因此,要求回答某地经济社会发展或者落后原因的题目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回答这类题的模式是:(1)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历史原因。(2)从地理(自然)的角度分析区位因素。(3)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现实原因。(4)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意识形态原因。 如:分析东南沿海从两宋以后就成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两宋以来,这里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这里产生。鸦片战争后,这里最先开放,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最早在这里创办,因此这里有较好的工业基础。这里的市场经济发育比内地早。●从历史上看,两宋以来,这里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这里产生。鸦片战争后,这里最先开放,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最早在这里创办,因此这里有较好的工业基础。这里的市场经济发育比内地早。 ●从思想上看,这里的人们较内地的人们有更强的经营意识,有更强的开放理念。 ●从地理上看,这里地近港、澳、台地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华侨众多,便于开放和招商引资,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从现实上看,当时国家需要进行改革开放的试点,以便于在其他地区推广。给予了这里优惠的经营政策。
●历史作用、历史影响类分析模型 历史作用及历史影响是指历史事件对今后历史的发展及其趋势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分析“历史作用”和“历史影响”应该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构建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前面所提到的2004年文综全国卷第37题第(2)小题和第(4)小题,就是这种类型。如: 2004年高考第37题。 (4)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到20世纪90年代大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概括经济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8分) 题中的影响也是双重的,简言之就是机遇与机遇并存。具体而言:“一方面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出了挑战,给他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概括认识、看法、启示、教训类问题的模型 认识、看法是对人们对历史事件所产生、作用的效果所发表的意见和评价,启示、教训是人们对某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效果所得到的新的认识或者需要接受的经验。构建这一类型的模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即当时的作用)。 第二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今后的影响(即将来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这一事件对本人或本国的影响(即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 如: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失误的经验教训”:①(现实方面)使经济遭到严重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②(将来方面)社会主义阶段,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对本国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概括文化发展原因的模型 (1)政治原因或社会环境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清明等。 (2)经济原因。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3)民族因素。民族团结,民族之间交流频繁,民族和睦,民族融合等。 (4)外交因素。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中外交流频繁,互通有互;外来文化的影响或渗透等。 (5)历史原因。前代文化的先进,起到了奠基作用等。 (6)民众因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积极性提高等。 (7)文教因素。领导者或统治者重视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展望新高考 1.地域性问题 ●2008年上海历史卷B组第4题考查了《上海竹枝词》所反映的内容。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几乎每年均有与上海有关的试题出现。如:2007年第8题(“上海公共租界”题), ●2008年北京卷第18题考查“北京正阳门箭楼”,第19题考查《北京晚报》中刊载的口号题。 ●2008年江苏历史卷第21题,考查了有关两淮和苏州的内容。2005年江苏历史卷第7题考查了与江苏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考查与山东有关的儒家思想的内容。2007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考查了先秦时期山东的历史地位以及外来投资的分布对山东经济的影响等内容。 ● 2008年天津文综卷第18题,考查了天津南城外“三不管”现象的内容。2007年天津文综卷第39题考查了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有关的内容。2006年天津文综卷考查了天津港题。 ●2007年四川文综卷第17题了四川省的布票和粮票与计划经济题,第22题考查了考查“川江号子”,第23题考查了四川地方特色。 ●研究感悟:分省命题后,各地高考题中涉及地域性的试题很多,体现了地域性的特点。2009年浙江省高考题也应该有所体现。 四
展望新高考 ●应对地域性的试题 浙江省历史名人: 画家——王冕,徐渭(徐文长)、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赵孟頫、吴昌硕(海派)等。 哲学家、思想家——王充、刘基(刘伯温)、宋濂、王阳明(理学)、黄宗羲(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 、龚自珍、章太炎等。 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童第周、竺可桢、谈家桢、贝时璋、严济慈、苏步青、陈建功等。 军事名人——沈钧儒、秋瑾、周恩来、蒋介石、汪精卫、陈其美、陈果夫、陈立夫、戴季陶、张静江、陶成章、戴季陶等。 大财阀——邵逸夫、董浩云董建华家族、包玉刚、王宽诚、虞洽卿等。 文化名人——陆游、谢灵运、蔡元培(新文化运动与民国教育),贺知章,陶成章,竺可桢,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王季思、夏 衍 (《包身工》) 、金 庸、徐志摩 、郁达夫、余秋雨、巴金、俞平伯、钱玄同、朱自清、周信芳、马一浮、张元济、林徽因、艾 青、王国维(甲骨文研究) 、柔 石、陈望道、陈布雷、范文澜、殷夫、郁达夫、冯雪峰、戴望舒、夏沔尊、吴晗(《海瑞罢官》与文革)。 四
●试题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一张墓地照片,墓碑上的文字是“黄公黎洲先生墓” 阅后回答: (1)照片中的坟墓是谁的?他是何时期的思想家?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给退休干部史晓风的信中说:“我喜读他的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 材料三 这位思想家说过:“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引自《宋元学案》 (2)温家宝总理认为这位思想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向这位思想家学习哪些品质?
●试题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蔡元培先生)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材料二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材料三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逝世后,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蔡元培先生进行评价。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址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宁波、绍兴等。 历史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书法圣地兰亭、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等 。 ●试题集锦(摘自网络): 1.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西沿运河塘路,南至拱宸桥脚,北至瓦窑头,东至陆家务河,径直3里,横约2里,周11.2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请问杭州商埠之开辟是根据(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长期斗争。长城抗战爆发后,曾有五个团体捐款购5架飞机,其中浙江省的工商界企业或团体是 A.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B.天厨味精厂 C.伦章造纸厂 D.宁波旅沪同乡会 3.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浙江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1998年12月,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桐庐莪山畲乡,这是杭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