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39 Views
《 内经 》 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 五脏与五体、五窍的关系 皮肤、体表的脏腑经络分属 肺 太阳经 心? 《 素问 · 刺禁论 》 : “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张某 , 女 ,51 岁 ,1988 年 3 月 2 日初诊。
E N D
五脏与五体、五窍的关系 • 皮肤、体表的脏腑经络分属 • 肺 • 太阳经 • 心? • 《素问· 刺禁论》:“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张某,女,51岁,1988年3月2日初诊。 • 自1月20日起全身皮肤刺痛,不能触摸,尤以腰及颈项部位为甚,自觉“腰带好象一根草绳”。内衣必须翻穿,以免衣里缝制的线棱摩擦皮肤。无论坐卧,均感触及皮肤处刺痛难忍,痛苦欲死。时有心慌、心烦。夜晚盗汗。睡眠不佳,食欲尚可,二便调。#
观其皮肤颜色无明显异常改变。舌质稍暗,苔白略腻,中间有剥落,脉象节奏欠调、左弦细略数、右弦滑。#观其皮肤颜色无明显异常改变。舌质稍暗,苔白略腻,中间有剥落,脉象节奏欠调、左弦细略数、右弦滑。#
川黄连8克 丹皮12克 丹参12克 炒栀子10克 赤芍12克 蝉衣6克 白僵蚕10克 青蒿10克 桑白皮12克 地骨皮10克 枳壳10克 竹茹8克 生甘草6克 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证属心经郁热。拟用凉血清心之法。
3月9日二诊:服上药后皮肤疼痛基本消失,触摸也不以为然。心烦、心慌、盗汗等症亦除。二便调,舌暗红,脉弦滑,3月9日二诊:服上药后皮肤疼痛基本消失,触摸也不以为然。心烦、心慌、盗汗等症亦除。二便调,舌暗红,脉弦滑, 患者心情愉快,转诉面部、下肢有浮肿,要求治疗。 前方加冬瓜皮10克 ,防风4克, 生石膏15克 麻黄绒3克 六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痊愈。
心?《素问刺禁论》:“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心?《素问刺禁论》:“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鼻与脏腑的关系 肺? 胆? 胆移热于脑--鼻渊 心? 心肺?
《六节藏象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 《五脏别论》“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 鼻塞?
王某,女,42岁,北京某中学教师,1979年春诊治。患“冠心病”数年,心电图ST段明显改变。王某,女,42岁,北京某中学教师,1979年春诊治。患“冠心病”数年,心电图ST段明显改变。 • 左胸闷痛,时轻时重,严重时每日发作胸痛十余次,每次持续1~3分钟不等。 • 近来又趋严重,已病休月余。 • 尚有颈项不舒,心烦,失眠,舌质暗,苔薄白,脉左弦细,右弦缓。#
证属痰湿内阻,血脉瘀滞。 治以祛痰湿通经脉法症状明显好转,回去上班。 . 一周前,突然感到鼻塞呼吸不利,一直不能消除.遂去医院就医.
五官科医生对鼻部进行了详细检查,无异常发现,因而未予以治疗,嘱回家静养,观察变化.五官科医生对鼻部进行了详细检查,无异常发现,因而未予以治疗,嘱回家静养,观察变化. 但自觉症状加重,无计可施,将旧日治疗冠心病处方找出,购两剂服之, 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因此又就医于余. #
仍用前方加减治之. • 茯苓15克 杏仁10克 生苡仁15克 • 茜草10克 红花10克 旋复花10克 (包) • 葛根12克 赤芍15克 炙甘草6克 • 桔梗10克 • 10剂,水煎,每日一剂, • 药后呼吸通畅,其余症状明显缓解,复上班工作。#
鼻不闻香臭 • 李某,女,60岁, • 1990年6月29日诊。胸闷痛10年,先在左侧,近年牵连及右胸亦痛。 • 原在冬季吸入冷气时发作,近年无论冬夏经常发作胸痛,其痛放射至左肩臂。胸闷,嗳气则略缓,大便偏干,二日一行。睡眠不实。 • 自今年春季发生鼻不闻香臭,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 • 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数。#
即做心电图检查,ST 段下降。 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证属痰湿内停,瘀血阻滞。 治以宣畅气机,祛痰活血。#
上肉桂2克 炒枳壳12克 郁金10克 • 浙贝母10克 云茯苓15克 荷梗10克 • 杏仁泥10克 生苡仁5克 茜草10克 • 红花10克 旋复花(包)10克 • 炙甘草6克 沉香粉1克(冲服) • 10剂水煎,每日服一剂。#
7月16日二诊: 服药期间有数日胸痛未作,近两天来发作又频,别无变化。 上方加 紫苏梗10克 台乌药10克 丹参15克 砂仁5克(后下) 川芎10克 减沉香 、肉桂。 10剂,煎服法同前。 7月20日电话云: 胸痛缓解,鼻已能闻知香臭。 嘱其原方再服。#
心主舌 舌者,心之官也。 手少阴之别络,循经上入于心中,系舌本。 后世“舌为心之苗” 医案1 医案2 医案3
医案4某女,中年,2001年初就诊。舌体扁平苔藓, 舌体左侧见有白膜状斑块,舌光红少苔,舌体灼痛,不能进食味重或刺激性食物,但口中乏味,唯有灼热疼痛之觉。西医曾用聚肌孢肌注,强的松、维生素A酸等口服,已治疗2年有余无显效。
舌为心之苗,气阴两虚,营血有热 • 养心阴,清心热,凉营血,兼益心气为法。 • 方以:生脉饮合清营汤加减 • 西洋参易人参,水牛角易犀角, • 加紫草、猪苓、土茯苓,旱莲草、女贞子、杞子等。 • 守法治疗约三月余,舌体表面苔藓斑基本已隐退,后又守方一月,未再来诊。
此案治疗着眼“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此案治疗着眼“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舌尖红而少苔,灼痛-----阴虚营热 • 心肾互济-----加滋肾阴诸品,补心阴不足。
案例5: 蒋××,女,44岁。1980年1月16日就诊。 神经官能症10年,经常头痛头昏,胸脘痞闷不舒。 1979年8月起感到舌头瘙痒难忍,除睡眠外无好转之时,常以牙刷刷之,亦无济于事。皮肤无瘙痒感。兼有咳嗽喉痒,咯痰不多,食欲减退,有时泛恶。 曾服中西药,未见明显效果。察舌体有散在性瘀斑,苔薄白,无其他异常征象。脉象弦细。周身皮肤无过敏性皮疹。脉症合参,乃瘀之为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丹参12 当归10 枳壳9 桃仁l0 川芎7 红花5 橘红7 桂枝7 赤白芍各9 杏仁10 桔梗7 茯苓l0 柴胡5 服上方5剂后,舌瘙痒已见明显好转, 舌瘀斑亦渐消退。服10剂后,诸症均愈,乃停药。(郭庭和《中医杂志》1982(8):28)
按:舌面瘙痒一症从心治疗。 心火盛者有之,心肾阴虚者有之, 心血瘀滞者鲜之,其痒而不痛,尿无赤痛,苔 薄白,有别于心火亢盛者; 有苔薄白,无腰痛心烦,则异于心肾阴虚者, 痒作乃心气郁闭,心血瘀阻,经络欲逼而不得 通者也,舌体散在瘀点实为辨证之要。投以血 府逐瘀汤则气顺血活络通,舌痒自当止矣!
五气所病: • 五脏之气的病变 • 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心为噫 • 陆某,男,62岁, • 专家门诊病历号:0138, • 1989年12月14日诊。嗳气频作两月余,兼有胸脘痞闷,短气,偶有胸痛,睡眠不实,多梦,大便调。#
曾在某医院就诊,服用和胃降逆药无效。 • 舌质暗,苔薄微黄,略腻,脉象左弦滑、右弦细,节律欠调,呈“中有微曲”之象。 • 血压160/80毫米汞柱#
鉴于其脉有“其中微曲” 症状以“噫气不除”为主, 心电图检查, 结果:电轴左偏30 度;房内传 导阻滞。 证属痰湿阻滞,心脉不畅。#
治以通心脉,化痰浊。 • 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旋复花汤加减。 • 云茯苓15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6克 生苡仁15克 • 旋复花10克 (包)红花10克 茜草10克 • 广郁金10克 炒枳壳10克 沉香粉1克 • 浙贝母10克 荷梗8克 炒栀子10克 • 五剂,水煎,每日一剂。 • 忌食生冷,油腻,酸辛食物。#
12月18日二诊: • 嗳气已除,胸痛未作,脘痞明显减轻。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缓。 • 上方去沉香,加三七粉3克冲服,五剂,煎服法及忌口如前。 • 噫气全除,余症悉减。#
胃为气逆、为哕 • 彭某,26岁,男,2004、12、21初诊 • 今年8月患急性甲型肝炎,肝炎痊愈后,哕气频作,服药、针灸难以制止,脘腹胀满,泛吐酸水,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面色不华,纳可,便调,体型肥硕,腹如“将军肚”,自诉每逢骑车时间久,则哕气更甚,苔厚白腻,脉濡。
病起肝胆湿热蕴结,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为气逆为哕。病起肝胆湿热蕴结,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为气逆为哕。 •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化湿。 • 左金丸、香砂六君丸合旋复代赭汤 • 7剂后复诊,哕气发作时间明显缩短,白腻苔大减。前方加减调理,再服14剂,哕气偶发一二声。 • 体会 #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是谓五病。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是谓五病。 • 脾为吞
关某,女,12岁,1990年2月14日诊。患者于1989年5月,突然发生手足抽搐,两眼上翻、神志昏迷、面色发青,喉中痰鸣。7月发作一次,经某院作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关某,女,12岁,1990年2月14日诊。患者于1989年5月,突然发生手足抽搐,两眼上翻、神志昏迷、面色发青,喉中痰鸣。7月发作一次,经某院作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
诊为癫痫, • 鲁米纳口服。服药至今未再发作。 • 但有心烦急躁,入睡困难,卧床后需一小时左右方入睡。 • 入睡后不断吞咽口涎咚咚作响,家长惧其被呛死,要求中药治疗。 • 就诊时患儿坐立不宁, • 脉象弦,舌质红,舌苔薄黄,大便调。#
证属脾热,兼痰浊, • 治以清热化痰。 • 生大黄1克 厚朴6克 炒枳实6克 • 炒栀子8克 黄芩10克 花槟榔6克 • 赤芍药8克 知母8克 草果仁8克 • 石菖蒲12克 丹参12克 生龙骨15克 • 生牡蛎15克 • 六剂,水煎,每日一剂。 • 忌食辛辣及油腻饮食。#
2月28日二诊: 服药后心烦急躁明显减轻,入睡较快,卧床十余分后便入眠,眠后吞咽口水已除。 上方去龙骨、牡蛎,再进六剂善后。#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 脾为涎 • 例1 ,吴某,男,11岁, • 1975年冬季诊治。家长代诉:此儿在二岁时曾患脑炎,病愈后遗有语言不利,口角流涎,量多而清稀,终日不断,衣襟尽湿。 • 兼见面色苍白,形体较瘦削。舌质淡,苔薄白。#
证属气虚, 治以两补心脾之法, 予四君子汤加味。 炒白术6克 党参8克 云茯苓10克 炙甘草5克 桂枝4克 石菖蒲6克 六剂,水煎,每日一剂。#
约半月后口涎已清除, 要求继续调治语言不利。 乃用上方加减为剂,寄给患者家属,未知其语言有否改善。#
例2 • 宋某,男,24岁, • 两月来口涎过多,昼则不断吞咽,夜卧则流湿枕席。舌色正,苔薄白,脉略弦实。 • 询其口液性状,言稍有苦味,浸渍衣物干燥后发硬。#
此属脾热之证,治以清泻脾热, 方用泻黄散加味。 防风6克 炒栀子10克 生石膏15克 藿香10克 生牡蛎15克 丹皮 10克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 复诊:白天口涎已基本正常, 惟每清晨起床前流涎仍多。??? 前方加柴胡、茵陈各6克 ,两剂。病愈。 两例病案的思考#
五脏与五神 •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 五脏与五声 • 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哭,肾在声为呻。
胜某,女,17岁,1988年11月26日诊. 一年来心烦失眠,幻听幻触,听窗外有人骂自己, 感到会阴部有人触摸而疼痛, 闭门独处,不停歌唱,或高亢,或低沉. 喜欢异性,有男青年来家时,则出门接待而表情活跃,客人离去则仍闭门独处. #
不能读书,已停学一年. 某精神病医院诊为:青春期分裂症. 舌红苔黄,脉弦略数. 初以清肝热泻相火之法治之. 醋柴胡8克 黄芩12克 赤芍药12克 云茯苓15克 石决明20克(先下) 生龙牡各20克(先下) 肥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生甘草6克 六剂,水煎,每日一剂 #
一周后再诊: • 心烦及幻觉略减,脉舌同前, • 但病人自述“总想唱歌”。 • 脾藏意在声为歌 • 于前方加用清泻脾热之药: • 炒栀子15克,防风5克 ,生石膏20克 ,藿香10克 。 • 六剂,每日1剂,水煎。 • 三诊:症状略减,已“不想唱歌”。 • 此后三个月治疗“分裂症”得到控制。#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 语? • 多语?少语?多语/少语? • 医案
肝在声为呼 ??? • 医案 • 魄门亦为五藏使 • 医案1 • 医案2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 中,悗息面 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 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