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苏教版国标本 三年级语文知识序列

苏教版国标本 三年级语文知识序列.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1—3 学段)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Download Presentation

苏教版国标本 三年级语文知识序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苏教版国标本 三年级语文知识序列

  2.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1—3学段)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3.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4.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5.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6.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

  7.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

  8.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9. 中年段阅读训练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读边想象,入境体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默读,不出声,默读一般读物不少于200字/分钟;初步学会边读边思,能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重点内容、课题、主旨、关键词句表达效果等)。﹡ 2. 初步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由整体——局部——整体进行阅读,学会用相应的方法划分意义段,能理清文章、段落的条理,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0. 3. 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在读懂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意思;在读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特点,学习用抓中心句、过渡句、扩题、合并段意等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学习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学习用课文及自己的语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4. 学习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某个字词的作用,某些句段在表达上的作用等),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

  11. 5. 初步学会审题。在老师指导下能读懂题目要求,明确问题指向及答题要点并有针对性地回答;阅读文章,能围绕问题整体阅读、深入思考,多方面、多角度从文章中寻找信息,进行整理,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 6. 阅读中,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学习根据语境从字典中选择合适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准确辨析形近字、同音字的意义,根据词语、句子情境选择正确的汉字;结合课文学习分类积累成语、名言、俗语、古诗等。﹡

  12. 7.深化对句子的认识:学习缩句,学会抓句子主干;学习扩句,尝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结合课文学习认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这些基本句式,并了解主要特点; 结合课文学习继续认识了解比喻,大致知道比喻的特点并能学习写较为形象、具体的比喻句;初步认识拟人、夸张这两种修辞手法;尝试修改一些常见病句(成分残缺、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重复多余、前后矛盾等);模仿文本典范的句式、句段写话。﹡ 8.认识总分、并列、承接等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段,重点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把段落写具体、写生动。﹡

  13. 9. 结合课文学习,初步了解不同文体的特征:初步了解叙事文章的特点,学会找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初步了解写人、状物文章的特点,知道这类文章往往从人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写其一个或几个特点;初步认识说明文,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最基本的说明方法,初步了解其作用;初步认识并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故事——道理),了解寓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尝试进行课外阅读;初步认识剧本,大致了解独幕剧的基本特点及学习方法,能从人物言行、旁白、背景介绍等中了解故事发展,体会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学习,初步认识借物喻人、侧面衬托、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初步体会其表达效果。﹡

  14. 10.认识一些简单的关联词语(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了解其作用并能比较恰当地选择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分号的一般用法,并能在自己的写话、习作中正确运用。﹡10.认识一些简单的关联词语(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了解其作用并能比较恰当地选择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分号的一般用法,并能在自己的写话、习作中正确运用。﹡ 11.在课内外阅读中,自觉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积极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15. 12.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12.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16.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上第一单元备课思考 一、单元特点 苏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四篇文章,意在用文字带领学生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 二、教材说明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1.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北海公园美丽的景色和少先队员尽情欢乐的场面,通俗易懂,堪称“经典”。

  17. 2.诗歌语言形式优美,音律和谐。课文三个小节,每一小节结构相似,后两句相同,这在歌词上叫副歌,在诗歌写法上称为反复。三个小节如此反复,产生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把诗歌的意境一层一层推进,让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2.诗歌语言形式优美,音律和谐。课文三个小节,每一小节结构相似,后两句相同,这在歌词上叫副歌,在诗歌写法上称为反复。三个小节如此反复,产生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把诗歌的意境一层一层推进,让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 3.文中出现借代的手法:用“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这时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表现手法。

  18.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题目吸引人。什么是“无字词典”?如何查“无字词典”?本文正是让读者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课文,随着聪聪和爸爸一起去感受生活、触摸生活的。 2.聪聪和爸爸关于“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对话,实质上介绍了两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一种是先提出词语(骄阳似火),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一种是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惊涛拍岸),再与词语对照。读懂对话的内容不难,但教学的着力点,不能仅满足于此,更得小结出方法,后引出结论: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有字词典),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无字词典)学。

  19. 第三课《古诗两首》 1.相同点: 这是两首传诵千古的名篇,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两首诗均已“秋”为主景,借景抒情。 2.不同点: (1)《山行》中,杜牧心中是秋天之“爱”。《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心中是“愁”。 (2)《山行》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所组成的山林秋色图。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望,“人家”与“石径”相照应,把两个景物有机相连;写云更是神来之笔,让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前两句所写景色已经很美,但在第三句中的“爱”字才让人明白,诗人爱的、能让他停车欣赏的却是那枫林晚景。

  20. 这样通过前后映衬,为描写枫林蓄足了气势,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点明爱枫林的原因,戛然而止,意蕴悠长。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能在万物萧瑟的秋天里,从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豪爽向上的气概,超凡的才情也在此处与一般封建文人见出高下。《枫桥夜泊》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符合诗人感受:深夜的凉意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江枫”给读者以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战国楚宋玉《招魂》),“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些前人在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给人以联想。而这样的意象含义是可以作为知识向学生传授的。这样通过前后映衬,为描写枫林蓄足了气势,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点明爱枫林的原因,戛然而止,意蕴悠长。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能在万物萧瑟的秋天里,从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豪爽向上的气概,超凡的才情也在此处与一般封建文人见出高下。《枫桥夜泊》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符合诗人感受:深夜的凉意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江枫”给读者以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战国楚宋玉《招魂》),“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些前人在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给人以联想。而这样的意象含义是可以作为知识向学生传授的。

  21.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个江边,一个江心,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夜卧小舟听钟声。寂寥的夜晚,听觉分外敏锐,古寺传来的钟声使得夜显得更加幽深,而诗人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也一起涌上心头,意蕴隽永。“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个江边,一个江心,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夜卧小舟听钟声。寂寥的夜晚,听觉分外敏锐,古寺传来的钟声使得夜显得更加幽深,而诗人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也一起涌上心头,意蕴隽永。

  22. 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1.内容简介: 这是金波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创造美好的生活。 2.语言特色:色态美 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出一幅幅深情款款的画面。如,比喻的美妙给人无穷想象:“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句式在齐整中富有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强:“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3.这篇文章归入“生活”主题中,可以激发学生去“创造生活”。

  23. 三、教学思路: 本着“单元背景,主题统一”的思路来看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做出如下思考: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首诗歌作为教材编入课本,主要因为旋律优美动听,语言清新自然。因此,本课应该把目标定位为:学习诗歌语言,品味形式之美,想象优美意境。为了达成此教学目标,不妨作以下考虑:

  24. 1.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始播放歌曲,在优美而亲切的旋律中,让学生进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中——歌中所唱不就是我们吗?在音乐的感染下,孩子们的心怎会不被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歌词的欲望,也就找到了学好本课制胜的砝码。

  25. 2.文本研读悟真情。 这首诗歌是乔老爷只花20分钟就一气呵成的,因为这是他和孩子们的一次完整的愉快经历。所以学习这样的诗歌不能把诗割裂开了,逐字逐句来读,应该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来感悟,从人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综合来读诗,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从词语入手,体验“荡起”“推开”“轻轻飘荡”“凉爽的风”等词感受少先队员的愉悦心情受。 “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等感受的优美景色。也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把握文本读懂诗歌:(1)我们荡起双桨,划进美丽的北海公园。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来感受美丽的景色。(2)绿树红墙 碧波荡漾 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

  26. 3.追问质疑生“感”情。 学习本文重在要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同时也要他们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给自己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可以适时插入此歌的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国家免掉了我们的学费、书本费,一些困难地区还免除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情况。当然此处的处理和“谁”的理解都点到为止,不宜作为重点铺张。

  27.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重视题目的研读。 (1)引导学生观察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关注引号的作用。 2.带着问题读书。 (1)指名分角色读2—5自然段: 思考:聪聪是怎么理解“骄阳似火”的意思的,爸爸呢? (2)学生交流。(讲到爸爸理解词语时,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A.“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也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换成陈述句。 B.想一想,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现象可以解释“骄阳似火”呢?你也能学着爸爸的说法来说一说吗?请写在书本空白处。

  28. (3)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小结:聪聪看到“骄阳似火”这个词,通过查阅有字的词典来理解;爸爸说起这个词,则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词语。(3)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小结:聪聪看到“骄阳似火”这个词,通过查阅有字的词典来理解;爸爸说起这个词,则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词语。 (4)自由朗读6—8自然段,思考:聪聪是怎样理解“惊涛拍岸”的? 学生交流,师相机小结:聪聪这回看到海水拍打岩石的现象,就明白了“惊涛拍岸”这个词的意思。

  29. (5)出示: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引导学生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5)出示: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引导学生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 3.迁移练笔。 (1)练习1“处处留心”的内容,选择一个词语,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意思; (2)写一个自己查阅无字词典的事例。 4.词语教学。 每一课都要重视识字和写字,尽管到了三年级,这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关键处点拨,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并注意积累一些好的词句。

  30. 第三课:《古诗两首》 对于古诗,学生已经学过很多,但是他们的年龄和经验还不足以对古诗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我总以为,对于古诗可以采取“无为”的做法,他们的年龄还不足以支持其做过深的探究,教师也不宜多讲,只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后去好好诵读,大量地读背。同时也要“有为”,主要是学生自己去做,去利用经验、提示和工具书,试着理解。

  31.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两首古诗的教学做了以下安排: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两首古诗的教学做了以下安排: 1.对《山行》的教学 一是诗画结合。教师可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诗的前两句,充分利用插图理解诗的后两句。图文结合,让“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的理解一目了然; 二是用好经验。学生在公园、校园、小区等地方,看到过秋霜染红叶的事情,能从感情上与作者靠近; 三是大胆想象。学古诗缺少了想象是不行的,让一些画面在脑海里还原。 四是美读朗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别人。

  32. 2.对《枫桥夜泊》的教学 一是给足时间,独立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诗中写了几种事物?这些事物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时不要设限,让其放开了说,取长补短; 二是问题引领,讨论交流。比如诗人的心情如何?姑苏城、寒山寺等。这时,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最好的教学资源。 三是适度拓展。 (1)你还知道其他写秋景的古诗吗?在老师的安排下与同学一起交流。 (2)用方格纸抄下这两首诗,和“习惯篇”中的字比一比。

  33. 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这是一篇美文,就该带着学生沿着文字铺成的路,领略一路的美景。紧扣“美”字,层层深入,亦行亦歌。 1.发现树、叶外在色态美。先以“在文中你觉得什么很美?”一问为切入口,找到“大树美”和“绿叶美”。接着分而攻之:哪些词语句子让你感到了它的美?引导学生品读“大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比喻中“绿色”为主要基调,那是一种生命之色;“春天的时候……冬日飘零……”则显示出四季色彩的丰富之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的形态之美;品味感悟基础上,美读成诵。

  34. 2.解读树、叶内在哲理美。绿叶为大树“奉献”乳汁;“绿叶为大树而生”体会绿叶无私奉献精神,也是叶的内在之美。继而在“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和“无数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两句中体会绿叶和大树互相依存的关系。2.解读树、叶内在哲理美。绿叶为大树“奉献”乳汁;“绿叶为大树而生”体会绿叶无私奉献精神,也是叶的内在之美。继而在“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和“无数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两句中体会绿叶和大树互相依存的关系。 “美的叶子”对于大树来说,贡献殊多,功不可没,但它依存于大树,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一旦离开大树,它就失去生存发展的余地了,这里边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35. 3.品悟由树及人的情意之美。“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引导思考:班上的每个人都像叶子,为这棵大树输送营养,让它茁壮、葱翠。改编朗读:走近班级的时候,我发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很美。每一位同学形态各异——你找不大相同的同学。如此类推,改编,如果我们学校的每位老师和同学像叶子呢?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像叶子呢?在逐层改编朗读中,实现从物到人的深层感悟。

  36. 四、训练建议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1.朗读训练:读出画面。 2.练笔:这篇文章放在一个单元之首,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关注。因此,在学习课文时,除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诗歌中的美好生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活生生的美好生活。然后设计一个练笔: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是。 3.课后开展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唱一唱这首歌。画一画美好的新生活。看一看电影《祖国花朵》。

  37.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 结合课后第四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2.本文中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是课标所提出的,因此,在课文例子的引导下,实践“查‘无字词典’”, 课堂上,设计个坡度:第一层教师先描述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第二层可以结合练习1“处处留心”的内容,选择一个词语,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意思;第三层设计个小练笔:仿照课文写几句话,反映自己查“无字词典”的生活经历。

  38. 第三课:《古诗两首》 1.训练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把古诗中的字说成词,看图读诗等方法,读懂古诗。想象诗中之景,体会诗中之情。适当介绍“江枫”这个意象在古诗中的特定含义。 2.我还是觉得古诗教学以体会、想象、积累为主,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积累了课文两首古诗的基础上,向外拓展,让学生搜集以“秋”为主题的古诗,进行诵读比赛。

  39. 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美”的丰富含义。立足文本,仔细品读,指导学生在文字中发现大树和绿叶的外在美、内在美以及由此生发的联想。 2.注重朗读的指导,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中,提取个体经验,体会物与人,个人与生活的关系,把理解从文字走向内心。 3.去听、去看、去查那些像绿叶一样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故事,开个故事班会。

  40. 在完成这一个单元之后,我们可以以“生活”为主题,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自然现象、自己的发现,写成生活日记,一个阶段后开展“生活日记展”。在完成这一个单元之后,我们可以以“生活”为主题,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自然现象、自己的发现,写成生活日记,一个阶段后开展“生活日记展”。

  41. 国标本小学语文三上第七单元主题备课思考 一、单元特点 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为精神篇,安排了三篇课文,都是关于塑造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教育,能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

  42. 第一课《军神》 这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叙事文,讲的是刘伯承元帅真实的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小医院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来叙述故事,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发展。 细读文章会发现课文隐含了一条“隐线”,即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可以抓住课文中沃克医生前后说话时的不同语气来体悟:

  43. 由一开始的“冷冷地问”到“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从这句关切的话语感受到的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关心、担忧,再到他“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由此抒发他的敬佩之情。这一态度变化过程也逐步让我们对刘伯承这个人物形象一步步深化,有了不断的新的认识。从课文一开始,首先印入我们脑海中的一个伤者形象,随后了解他的身份是个军人最后称颂他是当之无愧的“军神”,刘伯承的人格魅力始终震撼着每一个读者。“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这一问题是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内心世界中,透过语言文字的感悟、体会,感受刘伯承的顽强意志。由一开始的“冷冷地问”到“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从这句关切的话语感受到的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关心、担忧,再到他“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由此抒发他的敬佩之情。这一态度变化过程也逐步让我们对刘伯承这个人物形象一步步深化,有了不断的新的认识。从课文一开始,首先印入我们脑海中的一个伤者形象,随后了解他的身份是个军人最后称颂他是当之无愧的“军神”,刘伯承的人格魅力始终震撼着每一个读者。“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这一问题是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内心世界中,透过语言文字的感悟、体会,感受刘伯承的顽强意志。

  44. 课文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在写刘伯承的同时,还着众多笔墨在写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情绪变化,以此更好地衬托了刘伯承的勇敢坚强,体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在写刘伯承的同时,还着众多笔墨在写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情绪变化,以此更好地衬托了刘伯承的勇敢坚强,体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这课,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45. 第二课《掌声》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写的是女孩英子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和伤痛,让英子失去了灿烂的微笑,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变得忧郁和沉默,让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她忘记了自己腿脚不方便,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多么自信,多么乐观,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让学生明白“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勇气!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46. 文章语言质朴,准确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小英动作、神情表现的变化,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以小英的心理变化为情感线索,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学生就可以处于积极的探究氛围中,主动学习。由小英的故事,到课文结束作者的感悟,引导学生对“掌声”内涵的拓展理解,到课终掌声就是一曲爱的奉献的提升,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体验着:掌声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爱的奉献。文章语言质朴,准确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小英动作、神情表现的变化,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以小英的心理变化为情感线索,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学生就可以处于积极的探究氛围中,主动学习。由小英的故事,到课文结束作者的感悟,引导学生对“掌声”内涵的拓展理解,到课终掌声就是一曲爱的奉献的提升,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体验着:掌声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爱的奉献。

  47. 第三课《金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彼得.弗雷特随大流去淘金,正当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却发现雨后土地长出了绿草,从中受启迪,改淘金为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文章语言清新,故事性强,情节一波三折间蕴涵着深意。彼得怀揣获得财富的梦想来淘金,付出了坚持与汗水却一无所获,而当他转变实现梦想的方式,改淘金为种花,并一如既往地辛勤劳作后,得到的是娇艳的鲜花,从而获得了财富。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同时,课题中“金子”已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事物,而是成功与理想的代名词。要想获得成功,实现梦想,就得认定目标,不依靠侥幸,脚踏实地,付出辛勤的劳动。课文缘事说理,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寻常而又常被人们忽视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示。

  48. 三、教学思路 遵循“单元背景,主题统一”的思路来看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做出如 下思考。 《军神》 1.抓题眼导入课文。 以题目的“神“字导入新课:电视中看到过神仙吗?你印象中的神仙有哪些 本领?再出示“军神”,课文中军神指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总结并质疑:神仙是无所不能,不会痛,不会死,可是课文中的军神只是一位凡人,怎么能称为神呢?由此,结合学生生活中的认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9. 2.紧扣文本核心展开教学。 “一个平凡人,为什么称之为军神?刘伯承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呢?”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简洁、明确而集中,人物形象也能得到彰显。教师可以凭借课文中三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第一次对话中,刘伯承伤势严重,却如此镇定。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补充的是1916年,袁世凯正在到处搜索部队军人的历史背景资料,从而弄懂刘伯承隐瞒自己身份的原因。第二次对话中,能体会到刘伯承平静的回答“能”背后的作为军人的勇气与革命精神。使用麻醉会损伤脑神经,为了更好地参加革命工作,他选择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50. 第三次对话中,刘伯承忍受剧痛后一笑,如此镇定地说出手术的刀数,怎么不让人肃然起敬。在教学这三则对话的过程中,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人物的形象在对话的朗读中,学生才能读到人物的情感,读到沃克一生的前后态度的变化,也读到了人物的形象。第三次对话中,刘伯承忍受剧痛后一笑,如此镇定地说出手术的刀数,怎么不让人肃然起敬。在教学这三则对话的过程中,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人物的形象在对话的朗读中,学生才能读到人物的情感,读到沃克一生的前后态度的变化,也读到了人物的形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