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后勤办公室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后勤办公室.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 EHF )。以发烧、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病毒引起的疾病。 30 年代在我国东北北部日本侵略军中爆发流行,病死率高达 30% ,在当地居民中也曾有过小的流行。.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原

hugh
Download Presentation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后勤办公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后勤办公室

  2. 肾综合征出血热 •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以发烧、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病毒引起的疾病。30年代在我国东北北部日本侵略军中爆发流行,病死率高达30%,在当地居民中也曾有过小的流行。

  3. 肾综合征出血热 • 病原 • 出血热的病原是汉坦病毒,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或基因型)病毒,我国也称Ⅰ型。黑线姬鼠是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 (即气溶胶进呼吸道、消化道, 破损皮肤粘膜及螨媒叮咬)而 受感染。

  4. 肾综合征出血热 • 临床特征 •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病程依次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前三期可有重叠。 • 重症患者表现高热、中毒症状重,来势迅猛,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轻型病例或非典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中毒症状轻,无低血压及明显的少尿期, • 可仅有发热期和多尿期,或仅有发热期,热退后症状消失,需经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5. 肾综合征出血热 • 诊断标准 •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 流行病学史 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6. 肾综合征出血热 •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热(38℃以上) 、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7. 肾综合征出血热 • 实验室检查 •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计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 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汉滩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8. 肾综合征出血热 • 治疗原则 • 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及发热期治疗。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 发热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和抗出血。 •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同时针对微循环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升,于4小时达到稳定。

  9. 肾综合征出血热 • 治疗原则 • 少尿期治疗:稳定体内环境,促进肾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 • 多尿期治疗:要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补液以口服为主,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 • 恢复期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增加活动量,防止感冒等其他传染病的侵袭。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 • 流行病学特点 • 型别分布 地区疫源性分姬鼠型(汉滩型),家鼠型(汉城型),混合型(两型并存)三种类型。 不同的疫区类型决定了所需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措施 。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 • 季节分布 姬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季节在秋冬之间(10月~次年1月),家鼠型出血热则在春夏之间(3~6月),三种类型疫区发病高峰期亦因之有明显不同。

  12. 传播途径 •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13. 肾综合征出血热 • 人群分布 • 本病隐性感染率很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出血热病毒具有较普遍的易感性,在姬鼠型疫区尤其如此。而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形成发病人群性别、年龄和职业上的差异,表现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最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左右,农民占80%左右。家鼠型出血热发病性别、年龄及职业别的差别较小。家鼠型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8~20%)明显大于姬鼠型疫区(1~5%)。

  14. 流行性出血热的职业分布

  15. 西安市出血热发病率波动曲线

  16. 西安市各区县1990-2008年出血热发病构成

  17. 地区分布:发病最高的是长安区(384例),占43.69%,其次户县98例,周至县90例。地区分布:发病最高的是长安区(384例),占43.69%,其次户县98例,周至县90例。 • 长安区发病前四位的乡镇分别为韦曲(98)、郭杜(30)、大兆 (28)、引镇(27)。

  18. 全国、陕西省、西安市不同时期EHF发病率对比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 • 监 测 • EHF疫情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人群感染及发病情况)和鼠间感染情况监测等。监测的内容、方法,如下: • 人间疫情监测:以县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疫情数字,画出疫情分布图,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确定误诊和漏诊率,以核实疫情。 • 鼠间感染情况监测:逐步查清所属乡(镇)地区的鼠种构成、分布、密度、带毒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对可能爆发疫情的地区,对主要宿主鼠密度及其带毒率进行定点监测。

  20. 肾综合征出血热 • 控制措施 • 预防措施 • 人群预防: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 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 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 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2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21. 四、出血热疫苗接种1994年——2008年西安市出血热高发区县疫苗累计接种情况四、出血热疫苗接种1994年——2008年西安市出血热高发区县疫苗累计接种情况

  22. 肾综合征出血热 • 个体预防: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 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 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 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 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23. 肾综合征出血热 • 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的环境管理 • 病人:必须尽快明确诊断,做好疫情报告;积极治疗病人,抓紧抗休克和预防大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保证有一个安静、整洁、卫生的休养环境。 • 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的环境管理:本病虽未见人传人的报告。但必须对“危险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和消毒),对接触者必须严密观察其是否发生疾病。

  24. 肾综合征出血热 • 流行期措施 • 各地方卫生行政职能部门和疾病控制部门应当把抢救病人,减少发病,控制流行作为各自的神圣职责。加强对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地段保健所医务防疫人员的领导,向公众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注意卫生和防护;在整治环境卫生的基础上灭鼠防鼠;病家和医院要加强消毒;对野外作业(如水利等)工地更要严格管理(灭鼠、防鼠、防螨及环境和个人卫生),避免爆发流行。

  25. 肾综合征出血热 • 问题与建议 (来源于中国CDC). •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应采用系统监测、疫苗接种、灭鼠、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26. 肾综合征出血热 • 病原学监测 • 是疾病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国出血热流行毒株的型别、分布及变异等情况,分析出血热流行趋势和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7. 肾综合征出血热 • 各区县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情况差别很大,发病例数、实际条件、工作量、工作难度也有很大差距,国家级监测方案很难完全符合要求。

  28. 陕西省的出血热疫情 • 陕西省于1955年冬在宝鸡秦岭北坡宝成铁路工地首次发现出血热,以后疫区不断扩大,相继在关中平原、秦岭半山区和黄土高原移行区发现病人。 • 发病率呈阶梯式上升态势,五十年代全省发病率低于1/十万,六十年代在1~3/十万之间,七十年代上升到5~20/十万,八十年代达到发病顶点期,发病率在15~35/十万,其中1984年发病11053例,死亡512人,约占全国同期病例总数的十分之一。

  29. 陕西省出血热疫情 • 汉中盆地稻田较多,低洼潮湿,黑线姬鼠密度高,八四年前为公认的HFRS非疫区,曾为我国HFRS病毒分离提供了大量“非疫区黑线姬鼠”,1985年以后该地区发现HFRS病例后,至今只有少数散在病例发生,未发生过HFRS流行。安康地区为山区,八十年代发生首例病人,至今也只有零星病例发生。

  30. 陕西省出血热疫情 •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地区,2000年在辖区三县发生7例HFRS病例, 2002年在其两个县进行了鼠间监测,室内和野外鼠密度均不超过3%,未发现黑线姬鼠,室内以褐家鼠为主,鼠肺抗原检测均为阴性,2001年后仅有个别病例,至今尚未发生流行。根据其地理地貌、人口分布等特点,认为不会造成大规模流行。

  31. 出血热防制 • 继续抓好以预防接种为主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完善出血热疫苗接种管理,提高接种质量和接种率,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和灭鼠灭害爱国卫生运动,落实“三早一就”措施,提高诊断及时准确率和治愈率。

  32. 出血热防制 • 加强出血热疫情监测工作,加大出血热科研力度,开展陕西省出血热新型别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开展陕北新疫区人间疫情、动物宿主分布和带病毒率的监测和调查,组织灭鼠防蟎和免疫接种。 • 在出血热高发区大力推广疫苗接种。

  33. 出血热防制 • 加大HFRS的监测力度:监测是防治工作基础,通过长期监测,及时发现掌握HFRS疫情动态及发生、发展、流行规律。

  34. 出血热防制 • 县(区)级政府应将“爱卫会”的“卫生灭鼠”与疾病控制的“防病灭鼠”互相统一,互相结合,应组建专业的灭鼠队伍 。

  35.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