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218 Views
台灣. 原住民 陳第的《東番記》說明喪禮情形:「家有死者,擊鼓哭,置尸於地,環煏以烈火,乾,露置屋內,不棺;屋壞重建,坎屋基下,立而埋之,不封,屋又覆其上,屋不建,尸不埋。然竹楹茅茨,多可十餘稔,故終歸之土不祭。」就是說,家裡有人過世,親屬敲鼓哭泣,將屍體放在地上,四周環繞烈火烘烤,直到屍乾,露放在屋內,並不裝棺。一直到該竹屋十幾年後破敗,才立埋在屋中的地下,在上面重新建屋,不用立墓碑或是祭拜(稱為立身葬或室內直肢葬)。且並未封裝,只是將新屋直接蓋在上面。如果不改建,就不埋葬屍體。. 台灣.
E N D
台灣 原住民 • 陳第的《東番記》說明喪禮情形:「家有死者,擊鼓哭,置尸於地,環煏以烈火,乾,露置屋內,不棺;屋壞重建,坎屋基下,立而埋之,不封,屋又覆其上,屋不建,尸不埋。然竹楹茅茨,多可十餘稔,故終歸之土不祭。」就是說,家裡有人過世,親屬敲鼓哭泣,將屍體放在地上,四周環繞烈火烘烤,直到屍乾,露放在屋內,並不裝棺。一直到該竹屋十幾年後破敗,才立埋在屋中的地下,在上面重新建屋,不用立墓碑或是祭拜(稱為立身葬或室內直肢葬)。且並未封裝,只是將新屋直接蓋在上面。如果不改建,就不埋葬屍體。
台灣 • 傳統的漢人社會忌諱死亡,在台灣原住民的習俗中,死亡也被視為禁忌,有不少繁複的儀式和禮俗必須遵守,早年由於生活文化背景不同,加上屬於禁忌,不但外人不易了解,更因此增加了神秘感,甚至引起不少的誤解。 • 原住民的葬禮習俗中很多相似,如守喪期間留在家中不出門、不打獵、不飲酒、不高聲說笑、不穿華服等,甚至整個部落還停止蓋新房或開墾種植等工作,以免招來壞運氣。 • 台灣原住民的喪葬儀式,受到漢化影響,一般以室外土葬為主,善終(病死)的親人埋葬在室內,可以和祖靈住在一起,但意外死亡被視為凶死,不能埋葬在室內,必須埋在郊外偏僻處,這種習俗普遍見於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太魯閣族等。 • 但現在室內葬的習俗已很少見,大部埋葬在室外,並和漢人一樣設有墳墓及墓碑,除了偏遠的山地鄉多選在葬在部落附近外,一般多由鄉公所規劃公墓集中以土葬方式埋葬,除了喪禮的過程和方式不同外,幾乎已全部漢化。 • 原住民原來視火化為對往生的親人不敬,但近幾年來,和漢人一樣只要是罹患如癌症死亡者,多會主張以火化方式,隨著觀念改變及土葬所需的墓地愈來愈少,火葬也成了原住民往生後開始考慮的方式。
台灣 • 原住民傳統喪葬習俗大致分為三階段: • 一、臨終儀式: • 臨別之言→移靈置家屋中庭→為臨終者著衣→斷氣死亡; • 二、屋葬儀式: • 埋葬→獻牲禮→墳上燃火→共食→撒水及灰; • 三、驅靈儀式: • 祭祀亡者/獻牲品→巫師驅亡靈→驅亡靈之行→驅亡靈之言→共食→撒水及灰→復歸日常生活。
參考資料: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0CC0QFjAB&url=http%3A%2F%2Flms.ctl.cyut.edu.tw%2Fsys%2Fread_attach.php%3Fid%3D1511810&ei=SpCHU5ikEMaHkQX09oHQDQ&usg=AFQjCNFmiJV3fQuOKU2ouMtsY5NOUDEZww&bvm=bv.68114441,d.dGI&cad=rja參考資料: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0CC0QFjAB&url=http%3A%2F%2Flms.ctl.cyut.edu.tw%2Fsys%2Fread_attach.php%3Fid%3D1511810&ei=SpCHU5ikEMaHkQX09oHQDQ&usg=AFQjCNFmiJV3fQuOKU2ouMtsY5NOUDEZww&bvm=bv.68114441,d.dGI&cad=r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