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學分析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 101 年 05 月 18 日. 企業社會責任 〜 古典經濟學. 亞當 • 史密斯 在 《 國富論 》 中指出 ,企業的目的是盡可能有效率地使用資源, 以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同時特別指出, 對員工支付的工資應比能維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更高一點 ,以使工人們能養活其家人。 一個國家的富裕應帶動其人民的收入增加 ,只有當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時才能使人口得以增加,國家才得以發展。 對勞動的豐厚酬勞宛如一種必然結果 ,是不斷增長的國民財富的自然象徵;貧窮、饑餓的勞動者則是國家停滯、落後的自然象徵。

hu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學分析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101年05月18日

  2. 企業社會責任〜古典經濟學 • 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指出,企業的目的是盡可能有效率地使用資源,以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同時特別指出,對員工支付的工資應比能維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更高一點,以使工人們能養活其家人。 • 一個國家的富裕應帶動其人民的收入增加,只有當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時才能使人口得以增加,國家才得以發展。 • 對勞動的豐厚酬勞宛如一種必然結果,是不斷增長的國民財富的自然象徵;貧窮、饑餓的勞動者則是國家停滯、落後的自然象徵。 • 史密斯雖沒提到企業社會責任,但從現在對CSR的認知看,史密斯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首要任務是提高生產力,給員工發出足以維持生活的工資,為提供資金者支付足夠的利息。 • 早期經濟學家都認識到,作為一個企業,不僅僅要為其自身謀取利潤,同時也要考慮到與社會的關係。

  3. 企業社會責任〜新古典經濟學 • 20世紀企業生產的快速擴大,使得古典自由經濟的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 • 凱因斯(Keynes)認為,從經濟學原理中得出,“開明的自利總是按照公共的利益行事”是不正確的。況且,自利行為並不總是開明的,個人為增進各自利益,各行其是常常是非常無知或無力的。自由經濟的失靈,使得人們重新審視企業的作為,看它是否服務於公共利益。 • 新古典經濟學仍然強調,企業的唯一目標是創造利潤,主張利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進行資源配置;利用每個人的自利行為,達到社會的公利。企業即使有社會責任,其責任也只是經濟責任,即提高生產效率,在為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為其他人提供了利益。 • 新古典經濟學不能從根本上解釋企業為什麼要承擔社會責任。

  4. 現代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 • 企業社會責任探討的核心是企業和社會的關係問題。這問題的兩個關鍵: • 是不是企業本身生來就負有對社會某些任務?這需從企業產生原因、發展及衰退的過程進行說明,即從企業的本質進行解釋。 • 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從經濟上講,就是要企業掏出錢來給社會的某些個體或群體,實際上是對企業經濟成果分配的一種改變。從這個意義上看,企業社會責任本質上是對企業利益分配關係的一種新審視,是對企業利益分配關係的一種調整。 • 第一個問題從現有的企業理論中可以找到很多依據。第二個問題要從基礎經濟學理論、福利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學科中找尋依據。

  5.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 • 企業理論是從寇斯(Ronald Coase )發表《企業的本質》後,開始蓬勃發展的一種解釋企業的產生、發展和消失的理論,它本身有很多分支理論,各個理論的著力點和觀察角度都有其差異。 • 現代企業理論 • 企業代理理論 • 企業權力理論 • 企業家理論 • 企業契約理論 • 交易成本理論 • 企業生態理論 • 企業利益關係人理論

  6.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代理理論 • 代理理論認為,隨著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企業的經營者(包括經理和管理層)是受所有者(股東)的委託管理和運營資產的。 • 經營者作為受託人,必須維護委託人的利益,並且在被授權的範圍內行動。所有者對經營者支付代理費用(工資、獎金等)。 • 企業只有單一股東時,經營者要負責的對象是很明確的。但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和公司上市,公司股東人數從幾個人擴充到成千上萬。不 • 經濟學家意識到,作為代理人的經營者不能只考慮少數大股東的利益,也要考慮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

  7.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權力理論 • 企業權力理論認為,企業是組織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它占有社會的資源,並且通過使用資源,對社會成員和整個社會產生影響,由此擁有一定的權力。 • 企業有良好使用資源和關照社會利益的義務。企業的權力必須與其義務相配合。 • 學者大衛( Keith David)基於權力理論來解釋企業社會責任。 • 強調責任與權力必須聯結 一起,企業所有的權力是與其所負擔的責任相平衡的,“責任越少,權力越小”。 • 如果企業逃避責任,則其權力是得不到保證的,也不會長久;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不僅局限在經濟方面,還包括非經濟方面。

  8.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企業契約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1/3)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企業契約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1/3) • 企業契約理論認為,企業是由投資人、員工、社會、供應商、消費者等簽訂的一系列、或顯性或隱性的契約所組成的。基於這些契約,企業就應該對有關的簽約人承擔一定的責任,即承擔社會責任。 • Howard R. Bowen等「企業公共化」觀點建立於企業契約理論上。 • Bowen定義企業的社會責任時認為,CSR主要是由大型企業承擔,因大企業是一個公眾公司,無論是股東,還是雇員、供應商、消費者,與它有關的人數眾多。 • 大衛•沃格爾(David Vogel)認為企業公共化,即企業開始體現公共利益的公共機構。

  9.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企業契約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2/3)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企業契約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2/3) • 寇斯提出著名的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其核心思想是交易成本(interactive cost)。寇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等於零,法定權利(即財產權)的初始配置並不影響效率。」 • 寇斯認為,企業的本質是節約了交易成本。 • 奥利佛•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研究契約理論目的是,充分認識和分析交易中潛在的衝突因素,並選擇契約關係的治理結構,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合作關係,實現雙贏,為交易成本經濟學設計治理結構提供方案。 • 威廉姆森認為,企業的存在取決於其節約的交易成本的多寡。 • 當成立企業節約的交易成本大於企業的組織成本時,就應當建立企業,採取市場交易方式進行生產。

  10.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企業契約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3/3)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企業契約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3/3) • 企業的契約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是從契約的制定過程及其契約的完備程度和契約的執行成本(即交易成本)的節約等探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 企業只有善盡承擔社會責任,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 但是,企業契約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由於沒有明確規範企業與各有關對象的契約內容,也沒有明確各有關對象到底是誰,故在探討具體的社會責任內容時就會遇到困難。

  11.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生態理論(1/2)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生態理論(1/2) • 企業生態就是指企業生存與發展依賴於所處的生態環境。企業作為企業生態的一個生命有機體,具有生存與發展的欲望、經歷成長、衰退和死亡的生命周期過程,其中也存在行業間的競爭,時刻受到環境影響。 • 企業競爭實質就是資源相對不足,兩企業的生態位發生部分重疊。當資源充裕,相互間無競爭時,兩企業都能健康發展;但當資源嚴重不足,兩企業處於絕對競爭狀態,可能造成兩敗俱傷。 • 企業生態理論可從兩方面說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必要性: • 企業應維持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 企業應與整個社會生態系統中其他成員,包括消費者、供應商、員工、投資者、社區、政府等,保持一種和諧協調的關係。

  12.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生態理論(2/2)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生態理論(2/2) • 企業生態理論認為,企業就像人、動植物一樣,是生存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生態系統中。它本身的發展與生態系統中的其他行動者,如競爭者、供應商、消費者、投資者、員工、社區、環境和政府等密切相關。 • 企業可以影響生態系統中其他成員的利益,它自己的利益也取決於其他成員的生存狀態和利益獲取狀況。 • 企業必須考慮與自己有關聯的其他各方面的利益,對他們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13.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1/4)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1/4) • 企業利益關係人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發展於80年代以後,它顛覆了“股東至上論” ,為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 企業利益關係人理論定義: • 廣義:凡是“可以影響到企業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企業目標影響的群體或個人”都是企業的利益關係人。 • 狹義:比較關注在利益關係人的可識別性。 • 卡洛爾(Carrol):認為那些企業與之互動並在企業裡具有利益或權利的個人或群體。 • 馬歇爾、艾吉爾和伍德(Mitchell, Agle and Wood):識別利益關係人的三個關鍵特徵—權力(power)、合法性(legitimacy)和緊迫性(urgency)。

  14.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2/4)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2/4) • 利益關係人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受多種市場和社會因素影響的組織,不應該是僅由股東主導的組織制度,而應該考慮到其他利益關係人的利益要求。 • 企業的出資不僅來自於股東,還來自於企業的雇員、供應商、債權人和客戶,後者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人力投資和資本投資。 • 企業利益關係人理論核心觀點: • 企業契約理論 • 企業資源整合理論

  15.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3/4)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3/4) • 企業利益關係人核心理論 • 企業契約理論:認為企業是“所有企業關係人之間的一系列多邊契約”。這一系列契約,包括企業與管理者、雇員、所有者、供應商、客戶及社區等相關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契約。 • 資源整合理論:認為企業作為一個組織,是由獨特的資源與能力組合在一起,為創造價值而存在的利益體。資源的組合與管理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16. 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4/4)企業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利益關係人理論(4/4) • 企業利益關係人理論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三大理由: • 利益關係人向企業投入資源,作為回報,企業應該考慮利益關係人的利益,即在企業的行為中應該對這些相關者承擔一些社會責任。 • 利益關係人對企業的收益享有一定的索取權,企業在進行利益分配時應該給各相關者一定的份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向這些相關者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 企業的經營成敗有賴於企業的各相關者的參與,只有企業對這些利益關係人承擔適當的社會責任,利益關係人才有參與企業經營活動的積極性,企業才能取得好的效益。

  17. 成本利益分析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1/3) • 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兩種觀點: •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帶來的長期收益大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 •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符合企業利益關係人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目標。 • (前者)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改進企業本身的管理,從短期看,企業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但從長期看,會給股東帶來更大的利益。

  18. 成本利益分析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2/3) • (前者)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長期利益: • 可以預防公司濫用經濟力量。 • 有利於企業的健康發展。 • 在保護利益關係人的同時,也保護企業的長遠利益。 • 有利於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改進對股東利益的保護。 • 可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構。

  19. 成本利益分析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3/3) • (後者)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符合企業利益關係人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目標。 • 從企業社會責任是要調整股東在企業中的利益分配關係角度出發,經濟學家們提出修改“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目標的觀點,即調整以企業股東為核心的企業分配理論。 • 主張利益關係人利益最大化的觀點認為: • 企業是各個利益關係人投入一定的資源組成的社會組織,它的目標是為全體資源投入者創造價值。 • 各個利益關係人之間都簽署或明或隱的契約,共同參與企業的營運,並按一定的方式分享企業創造的價值。 • 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現在不只是股東的受託人,還是全體利益關係人的委託人,是整個企業組織的委託人。

  20. 其他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1/5) • 外部性理論 • 指一方面,企業的經營活動會影響企業外部某些關係人的利益或活動的效率;另一方面,企業外部關係人的活動也會影響企業的利益或經營效率。 • 外部性理論是基於「外部經濟」概念。當企業的活動促進外部相關者的福利時,稱為企業這種活動的外部經濟。 • 治理這些企業外部性,政府首先必須主動宣傳企業的社會責任,其次要制訂相應制度對企業加以約束。前者:如政府提高公民的各項環保意識;後者:加快新制度的建立,如污染排放標準等。

  21. 其他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2/5) • 人力資本理論 •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玆(Schults)和貝克(Becker)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才能、技能和資歷等要素的總和,是一種“非物質資本” 。 • 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利益關係人之一,並且還作為股東重要的相對方。因此,人力資源理論主張:企業應該對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特別是要求企業對員工承擔合適的社會責任提供了理論支持。 • 企業對員工承擔責任,一方面公平正義地對待員工,為其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22. 其他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3/5) • 社會資本理論 •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將資本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類型。他於20世紀80年代在《社會學研究》上發表一篇《社會資本》論文,正式提出社會資本概念。 • 社會資本定義: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為大家熟悉或認同的制度化關係網絡。 • 「社會資本」定位為一種「能產生公共效益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在這層關係的連帶之下,有助於將個人自利的行為,聯結到社會的共同利益,從而減少個人及集體的風險」。 • 社會資本代表了一種「改造過的社會關係」,在這種具有特定意義的「交往形態」中,人們建立了超越「個人信任」的「公共領域」,並可以透過其產生的「公共信任」效應,銜接到對「系統信任」的審慎態度。

  23. 其他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4/5) • 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James S. Coleman)認為,組織的創立可以提高個體行動的一致性,以便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從而使行動更為有效。 • 帕特南(Robert Putnam)把社會資本看做一種類似於道德的經濟資源,延伸並且體現於民眾交往的關係網絡之中。 • 由於長期以來民眾對本地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社會資本逐漸演進成一種能夠使人們互相信賴並恩恩相報的經濟資源。 • 社會資本是通過人們之間的“互惠”行動而產生的,而它的建立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 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能顯著地增加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資報酬率。

  24. 其他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觀點(5/5) • 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社會資本是經濟活動中效率提高和生產力提高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包含在社會資本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規範和信任都有助於協調和合作的產生,從而大幅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 企業為了維護社會資本或增加社會資本,就有必要對這些社會資本的關係人付出一定的成本,即承擔一定的社回責任。 • 社會資本理論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25. 參考資料 1.任榮明、朱曉明(2009)主編。企業社會責任多視角透視。北京大學出版社。 2.葉保強(2010)。企業倫理。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楊政學(2008)。企業倫理-倫理教育與社會責任(二版)。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于卓民審訂、廖勇凱(2008)編著。企業倫理學:理論與應用。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孫 震(2009)著。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