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747 Views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992 年南方谈话. 2002 年中共十六大.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协 调 发 展. 人口 问题. 资源 短缺. 生态 环境.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及评价. 可持续发展 “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 ” 。
E N D
可持续发展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2年中共十六大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届三中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协 调 发 展 人口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及评价 •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 •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定义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 • 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落后国家更要发展;二是发展有条件,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促进其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
评价: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也是唯一尺度。为此可以耗尽资源、牺牲环境。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也不再是唯一尺度。一要发展;二要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理论上:它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要求 • 实践上:它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和谐关系,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的缘起 1、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
2、经济发展之路 • 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济增长
中国占世界比重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数据
而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6万亿美元,不足全世界的4%!而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6万亿美元,不足全世界的4%! • 单位能耗分别是印、美、日本的2.5倍,4.3倍,7倍! • 目前,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 • ————数字来自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发言
中国资源安全问题受到关注 •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的资源。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
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 因为我国已是资源消费大国,我国的铁矿石70%依赖于进口,2004年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已占到我国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亿吨,其中50%(2亿吨)需依赖进口。那时,能源安全将是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最重要的保障。能源的供应和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 ──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 ……以上是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
中国依靠拼资源拼能源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已经到了尽头。中国依靠拼资源拼能源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已经到了尽头。 • 20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创造了奇迹,但怎样让这奇迹继续,中央高层在思考,前进中的中国拥有怎样的未来? 迈向未来的中国将如何发展? • 科学与发展,两个简单而普遍的名词,构成科学发展观,一个宏大而辉煌的命题。
3、中国发展关键时期 • 黄金时期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凸现
为什么正处在黄金发展期? • 1,我们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正向中上等收入国家迈进。 • 2,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 中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
按照世界银行分类:单位美元 7911 2555—7911 650—2555 650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上收入国家
年 年 返回 年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 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资源约束:目前我国已经是缺水国家,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资源约束:目前我国已经是缺水国家,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2020年时我们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石油、电力、土地和水资源的全面告急,迫使中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石油、电力、土地和水资源的全面告急,迫使中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环境约束: • 空气污染、草原退化、江河断流、工业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今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可见问题的严重地步。 • ——由于我们重工业的发展,我们的排放正在增加,我们二氧化硫的排放,现在是世界排在第一位,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仅次于美国,我们是第二位,
——世界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世界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 ——1/3的中国地区降过酸雨 ——七大中国河流中有一半污染严重 ——1/4的中国居民没有清洁的饮水源 ——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中国经济大讲堂
荒漠化严重后果 • 将产生成千上万“环境难民”。 即使到现在,中国的西部,和其他有生态压力的地区已经很难养活居住在那里的人口了。未来,将有22个省市1.86亿居民需要安家。然而,其他省市只能收纳大约3300万人。那意味着中国将有1.5亿生态移民,或者叫做“环境难民”。 • ——————2005-年3月30日,德国《明镜》周刊对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进行了专访
上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本世纪前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到了2020年中国GDP翻一番可以预见,化学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上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本世纪前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到了2020年中国GDP翻一番可以预见,化学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
面对经济黄金发展时期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 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有三种选择有三: • 一是主动放弃高速增长的模式,或者减缓发展速度。 • 二是技术革命。比如,在汽车领域,中国假如从现在起就大力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10年之内完成,成功地领导一场汽车能源与技术的革命,一劳永逸地摆脱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 • 三是“节约闹革命”,走新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的道路。 • 无论哪一条路都不好走。但节约型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 在新世纪里,节约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永恒主题的主要内容之一!
过去一百年间,人类最深刻的警醒莫过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去一百年间,人类最深刻的警醒莫过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 20世纪初,以工业电气化、交通运输摩托化两大潮流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以机械化耕作、大量应用化肥、杀虫剂农药为代表的“农业革命”相继来临。烟囱林立的工厂、汽车川流不息的公路、拖拉机耕作的农田成为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标志,也成为后起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孜孜追求的理想。
但是,大规模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 • ——人类本身首当其冲,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在率先工业化的国家中,由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成为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 ——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也由于开发手段的不当而日益恶化:——首先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大气层受到破坏。从20世纪初开始,高速发展的化学工业将氯氟烃等无节制地排放入大气,导致臭氧层空洞从70年代开始在地球南北极相继出现并不断扩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成为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无节制砍伐和刀耕火种式的开发,被喻为“地球之肺”的森林的面积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过度机械化耕作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质量降低。——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无节制砍伐和刀耕火种式的开发,被喻为“地球之肺”的森林的面积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过度机械化耕作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质量降低。 • 生命之源——水环境遭受污染。人口增长和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给水资源带来沉重压力。由于流域破坏、水土流失和污染废水的排放,地表水资源在质和量上都急剧下降。由于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每年都有0.2%的生物物种走向灭绝。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思考: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有界限?发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保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思考: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有界限?发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保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
1972年,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知识分子组织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这项报告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从80年代开始,最早见诸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1972年,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知识分子组织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这项报告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从80年代开始,最早见诸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全球的行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全球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