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577 Views
第二章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第一節 東亞的宗教與社會. 第一節 東亞的宗教與社會. 學習重點.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印度教與中古印度社會 佛教與東亞社會 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 一 ) 孔雀王朝與佛教 1. 佛教的爭議與分裂 A. 長老部 - 西部派 a. 主張 信徒嚴格遵守戒律 b. 觀念比較保守 B. 大眾部 - 東部派 a. 主張 放寬戒律 b. 觀念比較隨意、自由 c. 產生不少新思想. 佛陀 宣道處. 印度 貝那拉斯 (Benares) 附近的舍利塔,保存 佛陀 的遺物,供人們膜拜.
E N D
第二章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第一節 東亞的宗教與社會
第一節 東亞的宗教與社會 學習重點 •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 印度教與中古印度社會 • 佛教與東亞社會 • 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一)孔雀王朝與佛教 1.佛教的爭議與分裂A.長老部-西部派a.主張信徒嚴格遵守戒律b.觀念比較保守B.大眾部-東部派a.主張放寬戒律b.觀念比較隨意、自由c.產生不少新思想
佛陀宣道處 印度貝那拉斯(Benares)附近的舍利塔,保存佛陀 的遺物,供人們膜拜
2.孔雀王朝A.建立:西元前四世紀初B.重要性:印度第一個統一帝國C.大力支持佛教:阿育王統治時期D.滅亡:西元前二世紀a.佛教在印度日趨衰弱b.佛教在域外獲得發展(a)北傳中亞→中國(b)東南傳入東南亞地區2.孔雀王朝A.建立:西元前四世紀初B.重要性:印度第一個統一帝國C.大力支持佛教:阿育王統治時期D.滅亡:西元前二世紀a.佛教在印度日趨衰弱b.佛教在域外獲得發展(a)北傳中亞→中國(b)東南傳入東南亞地區
阿育王以佛法治國 • 改變:滅迦陵加國後 • 以佛法治國A.成立宗教部- a.派遣高僧至各地弘揚佛法b.樹立石碑石柱,勒文昭示萬民 B.召開佛教徒「第三次大結集」-a.修訂經典b.確定佛教的基本教義與戒律
2.貴霜王朝與犍陀羅文化A.貴霜王朝:a.建立:西元一世紀初b.民族:大月氏B.地理位置:中亞-控制貿易絲路C.國力達顛峰:迦膩色伽(kanishka)在位時D.發展出獨特的「犍陀羅藝術」E.大乘佛教發展成型:a.高僧-馬鳴、龍樹b.傳入中國 2.貴霜王朝與犍陀羅文化A.貴霜王朝:a.建立:西元一世紀初b.民族:大月氏B.地理位置:中亞-控制貿易絲路C.國力達顛峰:迦膩色伽(kanishka)在位時D.發展出獨特的「犍陀羅藝術」E.大乘佛教發展成型:a.高僧-馬鳴、龍樹b.傳入中國
犍陀羅文化 • 佛教原以法輪、法座、腳印來代表佛陀 • 貴霜人借用希臘化人體藝術,開始雕塑佛像,把佛教推向偶像崇拜之路
印度教與中古印度社會 (一)笈多王朝與古典印度 1.笈多王朝A.建立:旃陀羅‧笈多(Chandra Cupta)-320年B.統一印度北部C.安定繁榮:a.中央集權,統一貨幣b.發展對外貿易D.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文學、藝術、哲學均有表現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文學 • 梵語定型:成官方語言 • 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發展完成 • 神話故事:《往世書》是草根印度教 的聖典 • 詩人:迦梨陀娑(Kalidasa) 創作詩歌 、戲劇-「印度的莎士比亞」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藝術 • 特色:融合本土傳統與希臘傳統 • 表現:1.建築-神廟:艾蘿拉(Ellora)石窟2.雕刻、繪畫-阿旃陀(Ajanta)石窟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哲學 • 印度教:A.「吠檀多哲學」 -借用佛教義理,闡 釋《奧義書》理念B.商羯羅-成吠檀多派一代宗師 • 佛教:A.建那難陀寺-成佛教學術中心 B.改革-a.用梵文編寫《大乘經論》 b.引入印度教哲學來解釋佛法
(二)印度教與印度社會 1.印度教:成印度主流宗派A.崇拜多神-吸收各種民間神衹B. 確立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神、濕婆神 2.印度社會A.《摩奴法典》:為種姓制度提供理論基礎B.各階層隸屬各自世襲的「闍提」(Jati) C.限制:a.不同階級不通婚b.不同階級不同桌共食c.職業世襲,父子相乘
毗濕奴神石雕 濕婆神青銅像 濕婆神是音樂、舞蹈之神,也象 徵破壞力量。右側是其妻子。 毗濕奴神象徵護持力量
佛教與東亞社會 (一)佛教與中國社會 1.傳入:西漢末年-經由絲路的大月氏 2.發展成形:東漢末~南北朝時期A.下層-接受觀世音菩薩、阿彌佗佛崇拜B.士人-對佛教精妙哲學思辯感興趣C.統治者篤信-以梁武帝為最
3.與中國傳統矛盾與衝突A.不合中國綱常名教:a.不拜父母b.不禮敬君王B.儒者與佛教高僧辯論:a.輪迴轉世b.沙門不敬君王C.排佛:韓愈反唐憲宗迎佛骨D.毀佛:「三武之禍」-a.北魏太武帝b.北周武帝c.唐武宗 3.與中國傳統矛盾與衝突A.不合中國綱常名教:a.不拜父母b.不禮敬君王B.儒者與佛教高僧辯論:a.輪迴轉世b.沙門不敬君王C.排佛:韓愈反唐憲宗迎佛骨D.毀佛:「三武之禍」-a.北魏太武帝b.北周武帝c.唐武宗
玄奘赴印度取經 觀世音菩薩像 雕塑於中國宋代時期
4.中國化A.西域高僧到中國弘法-鳩摩羅什、僧肇B.中國高僧到印度取經-法顯、玄奘C.本土化宗派出現-淨土宗、天臺宗、華嚴宗D.佛學與中國學術合流a.禪宗-玄學化b.宋代理學-吸收佛、道思想 4.中國化A.西域高僧到中國弘法-鳩摩羅什、僧肇B.中國高僧到印度取經-法顯、玄奘C.本土化宗派出現-淨土宗、天臺宗、華嚴宗D.佛學與中國學術合流a.禪宗-玄學化b.宋代理學-吸收佛、道思想
(二)佛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1. 四世紀後半-大乘佛教由中國傳入A.當時形勢:三國鼎立B.前秦曾派使節與沙門,攜佛經 、佛像到高句麗C.三國都支持佛教-興建寺廟
四世紀的朝鮮半島 朝鮮政權年代簡表
2.六世紀時-朝鮮僧侶將佛教東傳日本 3.七世紀中期-新羅視佛教為國教A.以華嚴宗最盛B.禪宗也日益普及C.佛教影響新羅藝術發展-石造佛庵、石佛雕像
4.十世紀時-高麗王朝成立,佛教昌盛 A.雕刻《大藏經》 B.各種宗派同受尊崇C.僧侶地位崇高-朝廷拔擢名僧擔任國師 ,作為王室顧問D.僧侶投入社會事業 5.十四世紀末-李朝尊儒排佛
(三)佛教在日本的流傳 1.佛教傳入以前A.多神信仰,自然崇拜B.貴族都奉某一自然神衹為 始祖C.日本皇室尊崇「天照大神」a.大和國統一後:三世紀b.伊勢神宮:成日本最高 神社 天照大神
2.六世紀中-佛教從朝鮮傳入日本A.初期受排斥:被視為異教B.確立地位:大和朝廷支持 2.六世紀中-佛教從朝鮮傳入日本A.初期受排斥:被視為異教B.確立地位:大和朝廷支持 3.七世紀-派遣唐使到中國A.僧人到唐朝學佛B.將中國佛教宗派帶進日本 4.奈良時代(710~782)-與社會隔絕A.佛教只能在京都地區流行B.寺院生活自成一團體
5.平安時代(794~1192)後期-A.神道與佛教開始融合B.佛教淨土宗受歡迎 5.平安時代(794~1192)後期-A.神道與佛教開始融合B.佛教淨土宗受歡迎 6.十二、十三世紀間-宋朝禪宗傳入A.禪宗中的臨濟宗獲室町幕府支持→成日本禪宗主流B.日本武士喜歡參禪C.影響日本藝術:a.庭園充滿禪意b.繪畫表現禪旨
富有禪意的日本庭院 日本龍安寺的「石庭」,在空無一物的白沙地上, 配置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石塊,表現大海的意蘊
(四)藏傳佛教-喇嘛教 1.佛教傳入A.七世紀中-松贊干布統治時期B.自尼泊爾、唐朝傳入-聯姻方式 2.特色:A.政教合一制度B.是全民的普遍信仰-佛教領袖保持 神聖的地位C.有強烈的神秘色彩-密宗高深莫測 3.對中國邊族的影響:蒙古人、滿族
西藏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建於唐朝中期,後世屢有修築。 今日氣勢雄偉的布達拉宮是西元一六五四 年達賴五世受清朝冊封後修建的。
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 (一)古代東南亞的歷史 1.特色:民族複雜,文化多元A.語言:a.中南半島-漢藏語族b.南洋群島-馬來語族B.經濟:a.中南半島-農業(稻米原鄉) b.南洋群島-海洋貿易發達 2.出現區域性強權A.中南半島-越南、高棉、緬甸 B.南洋群島-室利佛逝、滿者伯夷、滿剌加
越 南 • 最早建國:中國秦朝末年時 • 受中國長期統治或保護:漢武帝~五代 • 建立本土政權:A.時間:十世紀B.強盛:黎朝-接受明朝冊封 • 中國文化南傳的代表:大量接受儒家文化要素 越南中國化寺廟
高棉-吳哥王朝 吳哥都城-通衢大道 • 地區:湄公河下游 • 種族:吉篾族 • 建國:九世紀初 • 勢力強盛時:達中南半島中部 • 滅亡:十五世紀,為暹羅所滅
緬甸-蒲甘王朝 • 位置:中南半島西部 • 種族:藏緬族 • 建國:九世紀 • 強盛:11世紀阿奴律陀A.統一緬甸B.致力佛教事業-興建 佛塔與藏經樓 雪吉根塔
南洋群島-室利佛逝 • 位置:蘇門答臘西南部 • 重要性:南洋群島最早的國家 • 最強盛時:A.七世紀B.勢力遠達暹羅、馬來亞與婆羅洲C.掌控南洋群島的商業中心
南洋群島-滿者伯夷 • 興起:A.十三世紀末B.爪哇 • 最盛時:控有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與摩鹿加群島 • 重要性:海洋貿易發達
南洋群島-滿剌加 • 位置:馬來半島-控制麻六甲海峽 • 種族:馬來人 • 強盛:A.十五世紀後期B.統一馬來半島,並征服蘇門答臘幾個邦國
(二)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 1.地處文化交流處:中國、印度、伊斯蘭 2.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A.中南半島北部B.代表:越南 3.印度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宗教A.代表:柬埔寨「吳哥文化」B.未全盤接受印度文化a.未接受種姓制度b.印度教僅流行於統治階層-民間社會 多接受佛教
吳哥文化 • 吳哥通-王城A.建於:九世紀末B.巨石築成:飾滿印度風格的壁畫、浮雕 • 吳哥窟-神廟A.建於:十二世紀B.供俸毗濕奴神C.雕刻精美
吳 哥 窟 位於柬埔寨西北邊境,建築風格 深受印度史詩、神話的影響。
吳 哥 通 以巨石築成,飾滿壁畫浮雕,栩栩如生
4.佛教傳入A.流行地區:a.中南半島-泰國、緬甸、越南b.南洋群島-爪哇一帶B.國家與君主支持:a.緬甸-蒲甘王朝:阿奴律陀(Anawrata) b.蘇門答臘-室利佛室(Sri Vijaya) C.轉變:大乘佛教→小乘佛教a.時間:十四世紀b.原因:統治者介入
5.伊斯蘭教傳入A.時間:十三世紀B.媒介:阿拉伯商人C.影響:改變了馬來半島與南洋群島 的文化面貌 6.目前信仰狀況A.中南半島-以佛教為主B.南洋群島-是伊斯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