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白血病分子生物学分型

白血病分子生物学分型.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朱勇梅. 白血病分子生物学.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 白血病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基因( gene): 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 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 癌基因( oncogene): 细胞或病毒中存在的,能诱导正常细胞转化并使之获得新生物特征的基因。 癌基因活化的方式: 点突变 染色体重排 基因扩增 抑癌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s): 指一类基因,其产物对细胞生长增殖起负调控的作用,并能潜在抑制细胞的恶变。.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hop
Download Presentation

白血病分子生物学分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白血病分子生物学分型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朱勇梅

  2. 白血病分子生物学 •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 • 白血病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3.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 基因(gene):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 • 癌基因(oncogene):细胞或病毒中存在的,能诱导正常细胞转化并使之获得新生物特征的基因。 • 癌基因活化的方式: 点突变 染色体重排 基因扩增 •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指一类基因,其产物对细胞生长增殖起负调控的作用,并能潜在抑制细胞的恶变。

  4.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5.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 增殖过度 • 分化阻断 • 凋亡受抑

  6. “二次打击”学说 D.Gary Gilliland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Haematology.2003;16:409-417

  7.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 • Southern blot • Northern blot • Western blot • FISH • PCR • 测序 • 芯片

  8.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 • PCR反应原理

  9.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 • PCR理论方程 N = N0 x (1+E)n N:扩增子数量 N0:起始模板数量 E:扩增效率 n:循环数

  10.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 • PCR方法优点 快速 灵敏 特异 • PCR方法缺点 假阳性 假阴性

  11.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 • PCR:仅适用于染色体断裂点丛集于相对小的范围内(<2kb),如T-ALL中SIL-TAL1。 • RT-PCR:可用于染色体断裂点跨越很大的区域的融合基因。 • 巢式RT-PCR:可显著提高反应的特异性,增加扩增效率。 • RQ-PCR:可定量扩增产物。 • 多重PCR:同管扩增多个目的片段。

  12.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定量PCR • R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荧光标记扩增产物 荧光标记引物 特异性荧光标记探针 TaqMan探针、分子信标、杂交双探针 荧光染料直接结合扩增产物 SYBR Green I与DNA双链结合 动态监测荧光信号变化

  13. TaqMan探针法 • 特异性高 • 多重基因定量 • 成本较高

  14. SYBR Green I 法 • 成本低 • 最适合初步筛查 • 熔解曲线功能 • 无法多重检测 • 无模板特异性 • 灵敏度低

  15.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定量PCR

  16.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定量PCR • CT值:荧光信号有统计学意义显著增长(穿过阈值线)时的循环次数 • CT值与起始模板量成反比

  17.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定量PCR RQ-PCR的检测系统: • 该系统内置了96孔PCR仪,且在每个反应孔上均有一个监测探头用于检测PCR反应管中的荧光强度。平均每8-12秒就检测一次,以达到实时检测的目的。 • 系统中的电脑系统同时不断地分析来自检测系统的信息,不断计算每个反应管中的荧光强度,并最终得到CT值。 • 该系统可以根据标准品的CT值和拷贝数自动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未知样品中的目的基因拷贝数。

  18. 白血病的分子检测——定量PCR • RQ-PCR方法优点: 灵敏而特异 起点定量 闭管化学(污染的风险低) 没有PCR后处理(无需走胶,拍照等) 高度自动化 定性:单数据点测定 定量:多数据点测定 能做基因分型及SNP鉴定

  19. RQ-PCR的操作流程 从细胞或组织中抽提DNA或RNA 用PCR或RT-PCR扩增特异片段 将PCR产物克隆到合适的载体上 体外转录成RNA片段(仅用于RNA样品) 纯化,定量和系列稀释质粒DNA或RNA 构建标准曲线(CT υ lgcopy) 样品的定量检测 校正样品基因拷贝数

  20. 白血病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查对白血病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 补充MIC检查的不足 • 发现新的亚型 • 监测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灶(MRD) • 为研究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21. PCR方法检测MRD常用的分子标志

  22. AML1-ETO • t(8;21)(q22;q22) • 6~8%原发性AML,在M2中的阳性率为20~40%,在M2b中阳性率为90% • 少见于M4和M1,极少见于MDS和骨髓增生综合症 • AML1-ETO+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能分化至较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且对化疗反应较敏感 • AML1-ETO+患者对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效果好,具有较高的缓解率,无病生存期长,预后较其他AML亚型(M3除外)好

  23. AML1- 阴性 ETO+

  24. AML1-ETO • 对初发患者进行t(8;21)和AML1-ETO融合基因的检测对其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相当重要 • AML1-ETO定性结果不能用于评价患者MRD情况 • RQ-PCR能实时反映体内AML1-ETO水平。连续定量AML1-ETO转录本水平可判定有高复发风险的患者,以便及早治疗干预以防血液学复发

  25. PML-RARα • t(15;17)(q22;q21) • 98%M3患者 • 继t(15;17)之后,又先后发现4种M3特异的累及RARα的变异性染色体易位:t(11;17)(q23;q21),t(5;17)(q35;q21),t(11;17)(q13;q21)以及dup(17)(q21.3;q23),分别产生PLZF-RARα,NPM-RARα,NuMA-RARα和STAT5b-RARα融合基因 • 临床上,具有PLZF-RARα或STAT5b-RARα融合基因患者对ATRA治疗不敏感,其余三种染色体易位患者经ATRA治疗可获完全缓解

  26. PML-RARα APL累及的RARα基因及其伙伴基因结构示意图

  27. PML-RARα • 由于PML基因断裂点不同产生3种不同的PML-RARα异构体 • 约55%的M3患者为L型,40%为S型,5%为V型,且每位患者只表达一种PML-RARα融合蛋白 • 形态学上S型白血病细胞常为低分化的并且这些患者可见继发细胞遗传学异常,V型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体外对ATRA的敏感度低

  28. L+ 阴性 S+

  29. PML-RARα • RT-PCR检测PML-RARα是敏感且特异的APL诊断方法,还能用于治疗后MRD监测。PML-RARα阳性提示的分子复发常早于临床复发3-6个月,为临床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提供了保障 • RQ-PCR能有效反映患者在发病、治疗、缓解、复发整个过程的白血病细胞负荷,在MRD监测中比RT-PCR具有更高价值

  30. A B PML-RARα

  31. CBFβ-MYH11 • inv(16)(p13;q22)及t(16;16)(p13;q22) • 主要见于M4Eo,10%不伴异常嗜酸细胞M4,少见于M2 • CBFβ-MYH11融合蛋白通过干扰核心结合因子(core binding factor,CBF)的转录激活作用而致病 • 具有CBFβ-MYH11的患者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故提高检测率尤具临床意义

  32. CBFβ-MYH11 • CBFβ-MYH11具有多种变异型,其中最常见的为A型,占80% • RT-PCR检测CBFβ-MYH11进行MRD监测显示,大部分患者在完全缓解时PCR转阴,但仍有小部分长期存活者PCR仍为阳性 • 最新研究采用RQ-PCR检测CBFβ-MYH11转录本水平来评价M4Eo患者MRD情况,预示复发

  33. DEK-CAN • t(6;9)(p23;q34) • 主要见于M2或M4,也见于M1,MDS-RAEB • 伴DEK-CAN的患者年龄一般较轻,且预后较差 • 此类患者进行分子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调整治疗方案

  34. BCR-ABL(p190) • t(9;22)(q34;q11) • 15~30%成人ALL及3~5%儿童ALL • 9号染色体的断裂点与CML相同,但22号染色体断裂点具有异质性 • 此融合蛋白p190刺激细胞增殖的能力比p210要强。在转基因试验中观察到p190诱发的白血病具有起病早、发展快和恶性程度高的特点 • BCR-ABL+ALL患者预后差,5年存活率<20%,因此这些患者在缓解后需进行骨髓移植治疗

  35. BCR-ABL(p190) • 对于自体或异体移植ALL患者,移植前后BCR-ABL的有无以及BCR-ABL的转录本类型与预后有关

  36. e1a2+ 阴性

  37. E2A-PBX1 • t(1;19)(q23;p13) • 5~6%儿童ALL和3%成人ALL • 此类患者具有高的白细胞计数,高的血清乳酸脱氢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预后差,平均无病生存期(DFS)仅6个月,3年DFS为20%,需给予这些患者强化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 核型和E2A-PBX1检测对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 E2A-PBX1的预后价值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38. TEL-AML1 • t(12;21)(p13;q22) • 25%儿童ALL,是儿童ALL中最常见的分子异常 • 目前为止尚未在T-ALL,AML或NHL中发现t(12;21),在婴儿白血病中极少报道,在成人白血病患者中频率很低(<2%) • 此类患者发病年龄小(2岁~10岁),WBC计数低(<50 000/L),免疫表型为前B-ALL • 此类患者对治疗反应佳,完全缓解时间长,预后好

  39. TEL-AML1 • 由于12p和21q末端在常规显带中很相似,因此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检出率仅0.05%,需应用FISH或RT-PCR方法提高检测阳性率 • TEL基因重排是独立预后因素,RT-PCR检测TEL-AML1融合基因能将低危险度与高危险度的ALL患者区分开来。因此早期检测TEL-AML1融合基因对临床预后,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40. MLL相关融合基因 • 累及MLL基因的分子异常见于5.2%AML,22%ALL和混合性白血病及某些淋巴瘤,还可见于治疗相关白血病,尤接受topoisomerase II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MLL基因涉及五十余种染色体易位,产生不同的融合蛋白,且每种融合蛋白都与特定的白血病表型相关。最常见的有: t(4;11)(q21;q23) MLL-AF4融合基因 ALL t(9;11)(p22;q23) MLL-AF9融合基因 AML t(11;19)(p13;q23) MLL-ENL融合基因 AML及ALL

  41. MLL相关融合基因 • 至今,MLL相关融合蛋白的致病性还不清楚,推测其可能具有双重作用: ——融合蛋白可能获得新的功能,促使细胞转化 ——MLL发生断裂后,缺失锌指结构域的MLL不能与DNA结合,失去其转录活化功能,使受MLL调节的靶基因(HOX基因)表达异常,也影响造血细胞的发育

  42. MLL-AF4 • t(4;11)(q21;q23) • t(4;11)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是不同的,在婴儿ALL中最多见,为50~70%,而在儿童和成人中较低,分别为2%和3~6% • 此类患者发病年龄低(通常<2岁),白细胞计数高,常伴有内脏巨大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 此类患者病情凶险,预后差。患者对标准治疗方案很可能无效,需给予强化治疗。目前应用高剂量Ara-C治疗,使这些患者预后有所提高

  43. MLL-AF4 • 对≤2岁的婴幼儿急性白血病患者应常规进行MLL-AF4融合基因的检测以筛选出高危患者,给予强化治疗提高生存率 • RT-PCR可在所有t(4;11)患者初发时检测到MLL-AF4融合基因。由于该融合基因累及的2个基因的断裂点变异性较大,因此PCR应包括所有断裂点以免产生假阴性结果

  44. TAL1基因重排 • t(1;14)(p32;q11),TAL1-TCRδ融合基因 • 3%T-ALL • 易位使TAL1基因与TCRδ位点并置,其5´端正常转录调节被TCRδ 5´部分所取代,而后者在T细胞中有高表达

  45. TAL1基因重排 • 1p32缺失,SIL-TAL1融合基因 • 16~26%T-ALL • 该重组仅见于T-ALL,是T-ALL的一个有用的克隆标志 • 缺失部分可能为TAL1基因的调控序列,使TAL1基因表达失控,导致与染色体易位相似的表型 • 常规遗传学方法检测不到这一异常,而SIL-TAL1融合处特异的序列能作为这类患者特异的分子标志用于PCR检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