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第 6 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第 6 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第六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6.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6.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6.3 多电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6.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第六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6.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理论 二、道尔顿 (J. Dolton) 的原子理论 --- 19 世纪初 三、卢瑟福 (E.Rutherford) 的行星式原 子模型 ---19 世纪末 四、近代原子结构理论 --- 氢原子光谱. 6.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6 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6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2. 第六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 6.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 6.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 6.3 多电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 6.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 第六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6.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理论 • 二、道尔顿(J. Dolton) 的原子理论--- 19世纪初 • 三、卢瑟福(E.Rutherford)的行星式原 子模型---19世纪末 • 四、近代原子结构理论---氢原子光谱

  4. 6.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 学习线索: • 氢原子发射光谱(线状光谱) •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电子能量量子化,经典电磁理论对微观世界失效) • →光子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 衍射、干涉、偏振… 微粒性 — 能量、动量、光电效应、实物发射或吸收光… • → 测不准原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失效) • →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运动规律的新理论)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 薛定谔方程。

  5. 6.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续) • 一 、氢原子光谱 • 连续光谱(continuous spectrum) •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line spectrum) • 氢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

  6. 连续光谱(自然界)

  7. 连续光谱(实验室)

  8. 电磁波连续光谱

  9. 电磁波 电场组分和磁场组分互相垂直

  10. 电磁波连续光谱(续)

  11. 氢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真空管中含少量H2(g),高压放电,发出紫外光和可见光 → 三棱镜 → 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12. 氢原子光谱(续)

  13. 一、氢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续) (一)氢原子光谱特点 1. 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2. 谱线频率符合 = R (6.1) 式中,频率 (s-1), Rydberg常数 R = 3.2891015 s-1 n1、n2 为正整数,且 n1< n2 n1= 1紫外光谱区(Lyman 系); n1= 2可见光谱区(Balmer系); n1= 3、4、5红外光谱区(Paschen、Bracker、 Pfund系)

  14. 巴尔麦( J. Balmer)经验公式__ : 波数(波长的倒数 = 1/ , cm-1). n : 大于2的正整数.RH: 也称Rydberg常数, RH= R / cRH= 1.09677576107 m-1 一、氢原子光谱(续)

  15. 氢原子光谱3个系列跃迁E光子= E2 – E1 = h = hc / (6.4) • 氢原子光谱(续) • 光谱线能级 E光子 = E2 – E1 = h = hc /  .  = R • n1= 2可见光谱区(Balmer系): n2= 3 (656 nm ),n2= 4 (486 nm ),n2= 5 (434 nm ),n2= 6 (410 nm ).

  16. 连续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线状光谱)比较

  17. 原子发射光谱(线状光谱)由上至下: Hg Li Cd Sr Ca Na

  18. (二)经典电磁理论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 经典电磁理论: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连续光谱,电子能量↓ → 坠入原子核→原子湮灭。 • 事实: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 原子没有湮灭。 -

  19. 二、玻尔(N.Bohr)原子结构理论 1913年, 丹麦物理学家N.Bohr提出。 根据: M.Planck量子论(1890); A.Einstein 光子学说(1908); D.Rutherford 有核原子模型。

  20. 二、玻尔(N.Bohr)原子结构理论(续)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 1.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角动量(L)量子化 (而不是连续变化): L = mvr = nh / 2 (n = 1, 2, 3, 4 …) (6.2) Planck常数 h= 6.626 10-34 J•s 符合这种量子条件的“轨道”(Orbit)称为“稳定轨道”。 电子在稳定轨道运动时,既不吸收,也不幅射光子。

  21.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续) 2. 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E = - (Z2 / n2) × 13.6 eV(6.3) (只适用于单电子原子或离子: H, He, Li2+, Be3+ …) 或: E = - (Z2 / n2) × 2.179 × 10-18 J.e-1 (6.3.1) n = 1, 2, 3, 4 …; Z— 核电荷数(= 质子数)

  22.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续) • 原子在正常或稳定状态时,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基态(ground state)。 • 对于氢原子,电子在n = 1的轨道上运动时能量最低—基态,其能量为: E1s = - (Z2 / n2) × 13.6 eV = - (12 / 12) × 13.6 eV = -13.6 eV • 相应的轨道半径为: r = 52.9 pm = a0(玻尔半径) • 能量坐标: 0 ∞r↗, E↗;r↘,E↘(负值)  ( r : 电子离核距离) - 0 电子能量负值表示它受原子核吸引 Er

  23. 氢原子的电子能级(能量量子化)E = - (Z2 / n2) × 13.6 eV (n = 1, 2, 3, 4…)

  24. 能量量子化模拟示意图上:能量连续变化; 中、下:能量量子化 → → n2 = 3 n1 = 2 → n2 = 4 n1 = 2

  25. 单电子原子或离子基态的电子能量 En = - (Z2 / n2) × 13.6 eV 基态电子排布: 1s1 (n = 1)

  26. 3. 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transition)时,会 吸收或幅射光子,其能量取决于跃迁前后两轨道 的能量差:E 光子 = E2 – E1 = h = hc/ (6.4)(真空中光速 c = 2.998 108 m•s-1, h = 6.626 ×10-34 J•s )代入(6.3.1)式,且H原子Z = 1, 则光谱频率为:里德堡常数 R = 3.289  1015 s-1, 与(6.1)式完全一致。这就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为什么是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续)

  27. (二)局限性1.只限于解释氢原子或类氢离子(单电子体系) 的光谱,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2.人为地允许某些物理量(电子运动的轨道角动量 和电子能量)“量子化”,以修正经典力学(牛顿 力学)。原子(10-10 m), 原子核( 10-15 m ), 质子、 中子、电子( 10-18 m - 10-20 m ?) 的相对大小:

  28. 三、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波动性——衍射、干涉、偏振… • 微粒性——光电效应(Einstein, 1905. 左下图)、实物发射或吸收光…… (与光和实物互相作用有关) 例:光的波粒二象性 能量 E = h(6.4) 动量 p = h / (6.5) E, p — 微粒性 , — 波动性 通过h相联系

  29. (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续) • 1924年,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Louis de Broglie(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他说: “整个世纪以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是过分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我们是不是把粒子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地忽略了波的图象?” 他提出: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离子 等实物粒子的波长 = h / p = h / mv(6.5.1) 3年之后,(1927年),C.J.Davisson(戴维逊)和L.S.Germer(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运动的波动性——电子衍射图是电子“波”互相干涉的结果,证实了de Broglie的预言。

  30. 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运动的波动性

  31. (三)测不准原理(The Uncertainity principle) 1927年Werner Heisenberg(海森堡, 1901 - 1976)提出。 测不准原理—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的不确定量x,与测量该粒子在x方向的动量分量的不确定量px的乘积,不小于一定的数值。 即: x px h/ 4(6.6) 或: p = mv , px = mv, 得: 显然, x ,则 px; x,则 px; 然而,经典力学认为:x和 px可以同时很小。

  32. (三)测不准原理(续) • 例1. 对于 m = 10 g的子弹,它的位置可精确到x= 0.04 cm,其速度测不准情况为:

  33. (三)测不准原理(续) 例2. 微观粒子如电子, m = 9.11  10-31 kg, 半径 r = 10-18 m,则x至少要达到10-19m才相对准确,则其速度的测不准情况为: =6.626 10-34 / (4  3.14  9.11  10-31 10-19) = 5.29  1014 m.s-1

  34. (三)测不准原理(续) 经典力学 → 微观粒子运动 → 完全失败! → 新的理论(量子力学理论) 根据“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只能采用“统计”的方法,作出“几率性”的判断。 ; 。

  35. 四、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 (一)薛定谔方程 (Schrödinger Equation) •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 Erwin Schrödinger (1887 – 1961)提出. • 用于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是一个波动方程,为近代量子力学 奠定了理论基础。

  36. (一)薛定谔方程 (续) Schrödinger 波动方程在数学上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 2  + 8  2m / h2 (E – V) = 0 (6.7) 式中, 2 — Laplace(拉普拉斯)算符(读作“del平方”): 2 = ∂2/∂x2 + ∂2/∂y2 + ∂2/∂z2 V: 势能函数. (6.7.1)

  37. (一)薛定谔方程(续) •  (x,y,z)-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的数学函数式(波函数),即“原子轨道” . • m — 电子质量. 严格说,应该用体系的“约化质量”  代替:  =(m1 m2)/ (m1+m2) 当m1 >> m2时,  m2 • h— Planck常数,h= 6.626 10-34 J.s • E —电子总能量(动能 + 势能)/ J

  38. (一)薛定谔方程(续) • V— 电子势能 / J . 在单电子原子/离子体系中: V = - Ze2 / (4 0 r ) (单电子体系) (6.10) 0 — 介电常数,e — 电子电荷, Z — 核电荷,r — 电子到核距离。 “解薛定谔方程” — 针对具体研究的原子体系,先写出具体的势能函数V 表达式(例如电子体系的6.10式),代入(6.7式薛定谔方程)求出 和E的具体表达式 (“结构化学”课程详细学习)。 只介绍解薛定谔过程中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

  39. (一)薛定谔方程(续) • 1. 坐标变换: 在解薛定谔方程的过程中,要设法使3个自变量分离;但在直角坐标系中: r = (x 2 + y 2 + z 2)1/2 无法使x、y、z分开;因此,必须作坐标变换,即: 直角坐标系坐标( x,y,z) → 球坐标系坐标( r,,) 由教材p.135图7.5得: x = r sin cos y= r sin sin z = r cos r = (x2 + y2 + z2)1/2 ( x,y,z)  ( r,,)

  40. 直角坐标(x, y, z)与球坐标(r, , )之间的关系

  41. (一)薛定谔方程(续) 2. 3个量子数(n、l、ml)和波函数: • 薛定谔方程(6.7)的数学解很多,但只有少数数学解是符合电子运动状态的合理解。 • 在求合理解的过程中,引入了3个参数(量子数)n、l、ml.于是波函数 ( r,,)具有3个参数和 3个自变量,写为: ( r, ,  )  n, l, m(r, , )

  42. (一)薛定谔方程(续) 量子数n、l、ml的意义: 每一组允许的n、l、ml值 → 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空间状态 → 由对应的特定波函数 n, l, m( r, , )表示 → 有对应的能量En, l 即: n、l、ml→ 波函数n, l, m( r, , ) (原子轨道); n、l→ 能量En,l

  43. 3. 四个量子数n、l、ml和ms的意义(续) • (1)主量子数n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 • n = 1, 2, 3, 4…正整数,它决定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能级和电子层。 • 1.确定电子出现最大几率区域离核的平均距离。n↑,则平 均距离↑。 • 2.在单电子原子中,n决定电子的能量; En = - Z213.6 eV /n2 在多电子原子中n与l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 En,l = - (Z*)213.6 eV /n2 (Z*与n、l有关) 3. 确定电子层(n相同的电子属同一电子层): 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44. l=0 l=1 l=2 l=3 3. 四个量子数n、l、ml和ms的意义(续) • (2)角量子数l(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quantum number ) • 对每个n值: l = 0, 1, 2, 3…n-1,共有n个值. • 1. 确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在空间的角度分布情况(形状); • 2.在多电子原子中,n与l一起决定的电子的能量; • 3.确定电子亚层(下图): l0 1 2 3 4 电子亚层: s p d f g • 4.决定电子运动的角动量的大小: |M| = [l(l+1)]1/2 h/2 an f orbital

  45. 3. 四个量子数n、l、ml和ms的意义(续) • (3)磁量子数ml(或m) (magnetic quantum number) • 对每个l 值, ml= 0,±1, ±2, …±l .(共有“2l + 1”个值) • 1. ml值决定波函数(原 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由于ml可取(2l + 1)个值,所以相应于一个l值的电子亚层共有(2l + 1)个取向,例如d轨道,l = 2, ml= 0,±1, ±2,则d 轨道共有5种取向。 • 2. 决定电子运动轨道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上的分量的大小: Mz = mlh /2

  46. 3. 四个量子数n、l、ml和ms的意义(续) (4)自旋量子数ms (spin quantum number) ms = 1/2, 表示同一轨道(n, l, m( r, , ))中电子的二种自旋状态。 • 根据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规则,则每一电子层中可容纳的电子总数为 2 n2.

  47. 电子自旋运动

  48. 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可能状态 • 例:原子轨道ms • n = 1 1s (1个)1/2 • n = 2 l = 0, ml = 0 2s (1个)1/2 • l = 1, ml = 0 , 1 2p (3个)1/2 • n = 3 l = 0, ml = 0 3s (1个)1/2 • l = 1, ml = 0 , 1 3p (3个)1/2 • l = 2, ml = 0 , 1, 2 3d (5个)1/2 • n = 4 ?

  49. 3个量子数n、l、ml与原子轨道符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