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5

重庆市信息化的发展 策略

重庆市信息化的发展 策略. 报告人 : 尹华川. 内容.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 重庆市信息化近期发展思路. 2. 重庆市信息化近期重点工程. 3. 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2 存在的问题. 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1 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状况

ho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重庆市信息化的发展 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重庆市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报告人: 尹华川

  2. 内容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 重庆市信息化近期发展思路 2 重庆市信息化近期重点工程 3

  3.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2 存在的问题

  4.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1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状况 开通12条国际专用数据通道,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落户重庆,加快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全国密钥管理中心、中国移动SIM卡多应用服务中心、基于RFID(射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即电子车牌)等项目建设,努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 2009年底, 电话用户达到2050.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02.3万户,互联网网民数达到760万;电话普及率达到72.7户/百人(按常住人口计算);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行政村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62%。发展3G用户23万户左右,全年运营商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计投入87.4亿元 ,3G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个亿,新建基站4079个,基本实现了3G信号覆盖到各区县。

  5.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2)电子政务建设状况 • 政务内网:基本完成了对全市相关部门的交叉覆盖,市政府约75%的部门已完成了自己的业务网络建设,与国家部委网络已实现互通 ; • 政务外网:重庆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外网,各政务网络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难以满足重庆市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以及协同办公的需要 。已经组织制定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方案和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规划; • 应用状况:开展网上办公、为民服务、政府网上考评等工作。国家“金字工程”顺利推进,“金税”、“金关”、“金财”、“金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工商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信息化取得了初步成效。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已覆盖40个区县的所有乡镇及社区,社区卫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已建立了近100万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城市一卡通已累计发卡150万张。重庆电子口岸正式开通,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已正式启动。约有5%的部门还未实现其业务的信息化或未全部实现业务信息化。

  6.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2)电子政务建设状况 • 互联互通: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各类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低,信息汇总与实时处理能力弱。约有30%的政府部门实现了与其业务相关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 ; • 运维现状:重庆市政府部门大部分还采取自建自维的方式 。由部门信息中心自行维护的单位占69.3%,外包运维服务的占30.7%。重庆市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年运维费从5万-1500万不等,差距巨大,普遍存在运维管理规范和运维资金预算制度缺失的问题 ;

  7.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3)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我市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为67.2%,每100人拥有计算机为3.5台;在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企业中,实施设计信息化的占54.7%,管理信息化的占50.6%,制造过程信息化的占23.7%,电子商务的占13%。近三年来,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设计效率平均提高了14.82% ,新产品贡献率平均提高了12.18%,开发和制造成本平均降低了6.86%,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15.38%,管理成本平均节约了9.89%,产品质量平均提高了8.86% ,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10.34%,生产能力平均提高了10.41%。

  8. 行业分类 信息化建设 汽车 摩托车 装备 制造 化工 冶金 电子 制造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率(%) 73.75 67.5 72.34 62.3 80.7 94.2 每100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台) 7.3 11 9.6 5.9 8.6 31 应用设计开发软件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比重(%) 83.75 72.5 80.14 48.05 54.83 94.1 生产制造过程应用了信息化技术的企业比重(%) 31.25 30.0 22.7 46.75 29.03 29.41 应用了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企业比重(%) 60.0 51.25 56.03 59.74 74.19 58.82 应用电子商务软件进行产品销售的企业比重(%) 17.5 15.0 16.3 10.4 19.4 17.6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3)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情况:

  9.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3)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一圈两翼”信息化情况如下表:

  10.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4)移动电子商务建设状况 移动电子商务初具规模:我市已经实现了手机在商场、超市、餐饮娱乐场所等(共4900多个点)的现场小额支付;重庆移动与重庆轨道交通总公司战略合作,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手机钱包乘坐轻轨。已实现自动售货机、手机代缴水电气费、手机购彩票、手机购保险、手机购游戏卡、企业应用等多种远程业务。目前重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已走到全国前列。 • 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初步构建:在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为龙头的产业聚集区内,以重庆移动为发起者的产业联盟正吸引国内外知名芯片厂家(飞利浦、上海复旦微电子、中芯微电子)、智能卡商(雅思托、江苏恒宝、上海柯斯、握奇数据)、终端厂商(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兴通讯、眀基、华禹)、系统集成厂商(神州数码斯特奇、华为)加入或聚集到产业联盟内,同时带动市内软件、系统集成和终端厂家(重庆结行、重庆千赋、瑞笛恩科技、亚德科技、南华中天、中讯亚太、重庆英诺)迅速成长。

  11.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5)数字城市建设状况 重庆的数字城市建设的应用已经从单纯的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开始向涵盖政府行政和工作管理、城区功能管理、城区公众服务和数字化生活的城区集成化信息管理的大系统转变。 重庆市高新区、北部新区等已经开始建设集成化的数字城市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2.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2 存在的问题 • 城乡数字鸿沟大; • 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 • 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落后,缺乏资源共享; • 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足; • 信息系统的政府、企业和公共事务应用水平不高; • 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

  13. 2.重庆市信息化近期发展思路 2.1原则 •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 重视培训,提高认识 • 整合资源,创造共赢

  14. 2.重庆市信息化近期发展思路 2.2 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智能重庆”建设这一目标,积极实施五大工程,重点做好十项工作(即“1510”),加快推进信息化立法,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发展3G通信网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化建设。 “五大工程”: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二是统筹城乡农村信息化体系工程;三是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工程;四是“三网融合”试点工程;五是物联网工程。 “十项工作”:一是完成信息化和智能重庆发展规划;二是启动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三是推进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工作;四是推进统筹城乡农村信息化体系10个试点区县建设;五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10个试点区县和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六是启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七是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二期工程建设;八是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九是推进基于RFID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即电子车牌)建设;十是推进全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15. 电子政务 外网 三网融合 “两化”融合 物联网 农村信息化 3.重庆市信息化近期重点工程 五大工程

  16. 3.1 “两化”融合 3.1.1 概述 (1)背景-国家战略: 十六大 十七大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到强。 • 五化并举,“两化”融合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7. 3.1 “两化”融合 3.1.1 概述 (2)概念 “两化”融合 在全球经济和科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科学回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重要论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特征: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

  18. 3.重庆市信息化近期重点工程 3.1 “两化”融合 3.1.1 概述 (1)概念 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

  19. 3.1 “两化”融合 (1)“两化”融合的内涵 3.1.2 “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 技术融合 • 产品融合 • 业务融合 • 资源融合

  20. 3.1 “两化”融合 3.1.2 “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1)“两化”融合的内涵 • 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

  21. 3.1 “两化”融合 3.1.2 “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2)“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关系 • 改造传统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经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制造业、电子产业、能源产业、矿山水利、化工、建筑、商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在产品升级、生产管理、市场销售、金融管理等行业和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的应用。 • 衍生新的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衍生出的新产业。如物联网产业、汽车与机床电子产业、嵌入式软件与产品、新型服务业等。 • 催生产业需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 优化产业结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以信息化为纽带,形成强耦合的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3.1 “两化”融合 3.1.3 重庆市“两化”融合工作情况 (1)重庆市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现状 据市经委2007年开展的对我市近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调查显示,我市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为59.3%,每100人拥有计算机为3.5台;在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企业中,实施设计信息化的占54.7%,管理信息化的占50.6%,制造过程信息化的占23.7%,电子商务的占13%。近三年来,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设计效率平均提高了14.82% ,新产品贡献率平均提高了12.18%,开发和制造成本平均降低了6.86%,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15.38%,管理成本平均节约了9.89%,产品质量平均提高了8.86% ,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10.34%,生产能力平均提高了10.41%。 此外,重庆成功获得““两化”融合”试验区和“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区”授牌。

  23. 特性 信息化影响指标 重庆市 全国平均 沿海地区 规模性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9 12 29 多样性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率(%) 23.4 44.2 70 企业自建门户网站(%) 10 16.7 28 集聚性 主导产业供应链信息化率(%) 40 40 70 耦合性 软件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1.2 2.4 10 创新性 二维CAD应用率(%) 35.6 39 80 三维CAD应用率(%) 27.6 29.2 60 敏捷性 主导产业供应链信息化率(%) 40 40 70 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率(%) 75.95 86.5 100 开放性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 1.55 17.94 29 效益性 装备数字化率(%) 20 34 50 管理数字化率(%) 46.2 56 80 生态性 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率(%) 11.84 20 40 3.1 “两化”融合 3.1.3 重庆市“两化”融合工作情况 (2)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差距分析 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地区水平比较

  24. 3.1 “两化”融合 3.1.3 重庆市“两化”融合工作情况 (2)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差距分析 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注:上图中纵坐标值为1的横线表征全国平均水平;圆圈的位置表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圆圈的大小表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

  25. 3.1.4 推进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思路 5+1工程 总体目标 主要内容 推进思路

  26. 推进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思路 总体思路框架

  27. 推进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思路 总体目标 通过以上“5+1”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我市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力促进我市工业由大到强。

  28. 3.1.5 “5+1”工程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29.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主要内容 继续推进原定典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再精选一批企业,以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融合为重点,深入开展试验和试点建设工作。

  30.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推进思路 在重庆市重点行业中选择15-20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有行业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数字化企业”应用示范工程),使企业实现整体优化运行,提高企业设计、制造、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

  31.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在重庆市重点行业中选择15-20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有行业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数字化企业”应用示范工程),使企业实现整体优化运行,提高企业设计、制造、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 推进思路

  32. 3.1.5 “5+1”工程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33.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34.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在汽车整车厂中选择1~2家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发和实施汽车产业链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汽车产业链协同设计平台、协同商务平台和后市场平台等,实现整车厂与配套厂商的协同设计、协同商务和后市场协同运营。 推进思路 在重庆隆鑫、重庆嘉陵、重庆建设等摩托车整车厂中选择1~2家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发和实施摩托车产业链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摩托车产业链协同设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平台等,实现整车厂与配套厂商的协同设计和协同供应链管理。

  35. 3.1.5 “5+1”工程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36.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主要内容 重点围绕物流和供应链、电子商务、M2M、工业装备产品数字化等领域,培育和壮大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化工业装备产品。

  37.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加快面向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 推进思路 充分利用国家级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建成长江上游地 区的物流信息平台 推广电子识别、商业智能、电子支付等手段在各类服务 业中的应用 继续推进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加强产业培育和应 用推广,探索M2M等技术在工业主导行业的应用模式 对现有工业产品特别是重点关键产品进行数字化改造和 新装备的上档升级,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8. 3.1.5 “5+1”工程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39.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主要内容 依托我市技术力量较强的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以及骨干或龙头企业信息化部门剥离后建立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企业,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进销存、财务管理、产品设计制造、客户关系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量大面广提升我市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竞争能力。

  40.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推进思路 以支持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企业建设的方式推进,2010年的目标,建立10个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1000家以上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41. 3.1.5 “5+1”工程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42.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主要内容 通过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仿真、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和设备监控、资源循环利用、集散控制系统(DCS)、企业能源综合平衡管理系统(EMS)、变频调速节能、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采集、监测、评价和控制等技术和系统,提高生产效能,促进节能减排。

  43.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推进思路 在我市冶金、电力、石化、轻纺、医药、水泥、煤炭、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选择10个以上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效益大和有行业示范作用的重点企业,实施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44. 3.1.5 “5+1”工程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45.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主要内容 在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中,采取“1+N”模式,即1个牵头中心和多个紧密协作的重点专业实验室及第三方机构,紧密结合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完善和壮大技术服务队伍,提升技术支持机构的核心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促进“两化”融合技术支持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

  46.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推进思路

  47. 3.1.6 “两化”融合建设保障 • 构建有效的组织推进机制。 • 建设社会化投融资体系。 •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 建立健全评估机制。 •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研究制定总体规划与分类推进模式

  48. 3.1.7 “两化”融合建设政策措施 • 财政支持政策。 • 税收政策。 • 投融资支持。 • 重点扶持措施。

  49. 3.2 农村信息化 3.2.1 背景 国家: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在不断积极探索和尝试。 重庆: • “大农村”背景的直辖市。 • 城乡“数字鸿沟”现象明显。 • 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

  50. 3.2 农村信息化 3.2.2 农村信息化现状和问题 现状: (1)重庆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 涉农网站建设和农村信息服务在中西部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全市837个乡镇、136个涉农街道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同时开发和实施了农村信息服务工作:通过各大通信运营商 “农网广播”、“农信通”、“农业新时空”等产品和“12316”、“12582”、“118114”等三农服务热线,实现语音查询服务;通过建立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种基于电脑的应用,实现政务管理、产业商务信息化;利用电视为农服务,实现信息可视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