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传 染 病 学

传 染 病 学. 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 杨秀芸 二○○四年八月五日. 总 论. 一、概述 (一) 基本定义: 传染病、传染病学、流行病学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间、动物间或人和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 ( 二 )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区别(范畴、 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方法). 总 论. 二、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感染过程)的定义 感染:是病原体进入机体 , 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定义体会出:感染的实质是个体现象

hi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传 染 病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 染 病 学 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 杨秀芸 二○○四年八月五日

  2. 总 论 一、概述 (一) 基本定义: 传染病、传染病学、流行病学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间、动物间或人和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 (二)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区别(范畴、 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方法)

  3. 总 论 二、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感染过程)的定义 感染:是病原体进入机体, 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定义体会出:感染的实质是个体现象 感染组成的条件是:病原体 机 体 环 境

  4. 总 论 (二)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数量、致病力(毒力、侵袭力)、特异性定位、变异性 注意:是综合性作用 (三) 机体免疫反应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5. 总 论 (四)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1、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除体外 机体的免疫状态处于绝对的优势,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把入侵的病原体清除, 是感染过程中最好的结局, 也是最简单的结局。 2、 病原携带状态 定义:病原体侵入机体, 机体无症状体征, 可随时向外排出病原体造成他人感染

  6. 总 论 分类:1) 据与传染病的关系分为: 有关:潜伏期病原携带状态 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 无关:健康病原携带状态 2) 据持续时间分为: 急性病原携带状态: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下 慢性病原携带状态: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

  7. 总 论 3、 隐性感染 定义:病原体侵入机体, 机体无症状体征, 机体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注意: 隐性感染者一但排出病原体, 就叫健康病原携带状态 提示:感染过程可互相转化, 互相移行 4、 潜伏性感染 是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入侵的病原体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

  8. 总 论 5、 显性感染 是机体的免疫状态处于劣势, 入侵的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增殖复制, 引起明显的病理生理损害和组织破坏性变化, 出现了临床症状和体症。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 流行过程的定义 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从定义体会出:流行过程的实质 是群体现象 流行过程组成的条件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9. 总 论 (二) 流行三环节 1、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病人都是传染源, 只有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才是传染源;传染病病人临床症的严重程度与传染性的大小不一定是平行的。

  10. 总 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 到达另一个易感者行径的途径。 包括:空气、水、食物、虫媒、土壤、医源性传播、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 注意: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直接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传播方式, 包括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 3、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注意: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互相联系, 互相协同,形成流行链, 传染病才得以在人群中流行。

  11. 总 论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一) 基本特征 1、 有病原体 2、 有传染性、流行性 3、 有季节性、地方性 4、 有免疫性 其中, 最基本的特征是有传染性、流行性, 这是鉴别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关健

  12. 总 论 (二) 临床特点 1、 病程发展的规律性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注意:潜伏期的意义不仅协助临床诊断而且决定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期限。 2、 常见的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13. 总 论 五、传染病的诊断 (一) 流行病学资料 独特的不可缺少的资料 (二) 临床表现 依靠症状明显期的表现可初步诊断 (三)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的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六、防治 (一) 治疗 1、 一般治疗 和非传染病不同的是对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隔离是管理传染源的措施。 2、 对症治疗 3、 病原治疗 注意:由外毒素引起的疾病要给予特效治疗和特异性治疗

  14. 总 论 (二) 预防 1、策略 中断流行链, 2、措施 管理传染源 报疫情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计划免疫

  15. 各 论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一)甲肝病毒 1、 一般特点 RNA病毒 2、 甲肝病毒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 -Ag 感染指标 抗HA V -IgM 是近期感染指标 抗HA V -Ig 是呈现恢复的指标, 同时表示机 体产生了免疫力 3、 抵抗力 较强

  16. 各 论 病毒性肝炎 (二)乙肝病毒 1、 一般特点 DNA病毒 有外壳和内核 外壳上的主要成分是HAsAg 内核主要有HBcAg、HBeAg、HBVDNA、DNAP它们是感染指标 2、 三种抗原抗体系统 1) HAsAg 是HBV外壳成分, 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它表示机体感染了HBV, 有一定的传染性 。HAsAg有抗原性, 可剌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HBs)

  17. 各 论 病毒性肝炎 2)抗HBs表示机体产生了免疫力, 可免受HBV的第二次攻击。 3)HAcAg , 是HBV内核成分, 它表示机体感染了HBV, 且HBV在体内增殖复制, 有较强的传染性 。HAcAg有抗原性, 可剌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HBc) 4)抗HBc-IgM 表示近期感染HBV, 或慢肝活跃 抗HBc-IgMG表示曾经感染HBV

  18. 各 论 病毒性肝炎 5)HAeAg , 是HBV内核成分, 它表示机体感染了HBV, 且HBV在体内增殖复制活跃, 有很强的传染性 。HAeAg有抗原性, 可剌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HBe) 6)抗Hbe 表示机体感染HBV 3、 抵抗力 更强 (三) 丙肝病毒 (四) 丁肝病毒 (五) 戊肝病毒

  19. 各 论 病毒性肝炎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三环节及流行特征 1、传染源 各型肝炎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 2、 传播途径 1) 主要经血传播 乙肝、丙肝和丁肝 2)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甲肝和戊肝 3、易感人群 (二)流行特征

  20. 各 论 病毒性肝炎 三、发病机理 四、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及临床分类 (一)、临床特征 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部分病人有黄疸 (二)、临床分类(五大类十小类) 五、诊断

  21. 各 论 病毒性肝炎 六、防治 (一) 预防: 中断流行链 不同传播途径的肝炎预防重点不同 (二)治疗: 以休息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22. 各 论 伤寒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 致病的基础是内毒素 注意耐药性 二、流行病学: (一)三环节 1、传染源 各型伤寒病人、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3、易感人群 (二) 流行特征

  23. 各 论 伤寒 三、 发病机理 败血症实质 四、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 (一) 初期 (二) 极期 (三) 缓解期 (四) 恢复期 注意:特征表现是极期的表现, 而并发症则出现在缓解期

  24. 各 论 伤寒 五、诊断 六、防治: (一)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 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绳 (二)病原治疗和加强观察,尤其是观察腹部和大 便的变化, 以防肠出血,肠穿孔的发生

  25. 各 论 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痢疾杆菌致病的基础是内毒素 注意耐药性 流行的优势菌群是B群 二、流行三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三环节 1、传染源 各型菌痢病人、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3、易感人群 (二) 流行特征

  26. 各 论 细菌性痢疾 三、发病机理:侵袭性腹泻 四、临床表现:急性菌痢及中毒性菌痢的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具有特征的表现是肠道的症状 中毒性菌痢的临床表现是一派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肠道症状是缺如的 五、诊断 六、防治 (一) 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 (二)抗菌治疗为主,补液为辅

  27. 各 论 霍乱 一、霍乱的流行概貌 六次古典生物型流行,第七次则为Eltor生物型 二、病原学: 霍乱弧菌 致病的基础是肠毒素 三、流行三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三环节 1、传染源 各型霍乱病人、病原携 带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3、易感人群

  28. 各 论 霍乱 (二)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理:非侵袭性腹泻 五、临床表现:典型霍乱病人的表现 (一) 泻吐期 (二) 脱水期 (三) 恢复期 霍乱病人特征的表现是剧烈的泻吐 (先泻后吐), 明显的脱水, 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肾功衰竭, 电介质紊乱

  29. 各 论 霍乱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防治 (一)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 (二)治疗以补液为主,抗菌治疗为辅

  30. 各 论 流脑 一、病原学:脑膜炎双球菌 致病的基础是内毒素 注意抵抗力极弱 流行的优势菌群是A群 二、流行三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三环节 1、传染源 各型流脑病人、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3、易感人群

  31. 各 论 流脑 (二)流行特征 三、发病机理 败血症实质 四、临床表现:典型流脑和暴脑的临床表现 典型流脑和其他脑炎相鉴别的临床表现是皮肤的瘀斑和瘀点 五、诊断 六、防治 (一)预防: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用A群荚膜多糖体菌苗 (二)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PNC, 用大剂量

  32. 各 论 白喉 一、病原学:白喉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是外毒素 二、流行三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三环节 1、传染源 各型白喉病人、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3、易感人群 (二)流行特征 三、发病机理 毒血症实质 四、临床表现 以咽白喉为特征的临床表现

  33. 各 论 白喉 五、诊断 六、防治 (一) 预防: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措施, 用白喉类毒素 (二) 治疗:病原治疗:特效治疗和特异治疗 特效治疗用PNC;特异治疗用白喉抗毒素, 使用原则:早期、足量、一次用完

  34. 各 论 麻 疹 麻 疹 • 一、病原学:麻疹病毒为RNA病毒 • 二、流行三环节及特征 • (一)三环节 • 1、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 3、易感人群 • (二)流行特征 • 三、发病机理 病毒血症实质

  35. 各 论 麻 疹 • 四、临床表现 • (一) 前驱期 • (二)出疹期 • (三) 恢复期 • 临床表现具有特征的是麻疹粘膜疹和皮疹 •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 六、防治 • (一)预防 • 主动免疫用麻疹疫苗, 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 • 治疗:对症治疗, 防治并发症

  36. 各 论 乙脑 • 一、病原学 乙脑病毒 • 二、流行三环节及特征 • (一)三环节 • 1、传染源 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 主要经吸血的昆虫媒介传播 –蚊 • 3、易感人群 • (二)流行特征

  37. 各 论 乙脑 • 三、临床表现 • (一) 初期 • (二) 极期 • (三) 恢复期 • 临床表现具有特征的是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和呼吸衰竭 • 主要死因是呼吸衰竭

  38. 各 论 乙脑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中要注意在夏秋季节乙脑首先要鉴别的是中毒性菌痢 五、防治 (一)预防 以灭蚊和疫苗注射为中心的预防措施 (二) 治疗:对症治疗中应把好高热、 惊厥和呼吸衰竭三关

  39. 各 论 疟疾 一、病原学:疟原虫 二、流行三环节 (一) 传染源: 1、疟疾患者 2、带疟原虫者 (二)传播途径:经按蚊传播 (三)易感人群 三、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大汗 注意近期复发和远期复发

  40. 各 论 疟疾 四、诊断:确诊依据血涂片 五、防治 (一) 治疗 1、病原治疗:控制发作:氯喹 防止复发:伯氨喹啉 2、对症治疗 3、凶险疟的治疗 (二)预防 1、化学预防 预防服药用乙胺嘧啶 2、控制媒介

  41. 各 论 狂犬病 一、病原学:狂犬病毒 二、流行三环节及特征 (一)三环节 1、传染源 犬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经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二)流行特征

  42. 各 论 狂犬病 三、临床表现 分为狂燥型和静型 狂燥型分为 (一)前驱期 (二)兴奋期 (三) 麻痹期 临床表现具有特征的是恐水 四、诊断 五、防治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预防的关键是彻底清洗伤口

  43. 各 论 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二、流行三环节及特征 (一) 三环节 1、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 黑线姬鼠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流行特征 黑线姬鼠

  44. 各 论 流行性出血热 三、临床表现:三大主症及五期经过 (一) 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损 (二)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防治: (一) 灭鼠为中心的预防措施 (二)治疗中把好三关:休克、出血和 肾损

  45. 各 论 钩体病 一.病原学: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二.流行病学: 黑线姬鼠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以水为主的多途径传播 三.发病机理 败血症实质 四.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三症状、三体征, 三症状是寒热、酸痛、一身乏; 三体征是眼红、腿痛、淋结大 肺大出血是主要死因 五、诊断及鉴诊

  46. 各 论 钩体病 六.防治: (一)预防: 以灭鼠为中心的预防措施 (二)治疗 “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 青霉素治疗中注意赫氏反应

  47. 各 论 艾滋病 一、定义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由人 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命性的慢性传染 二、病原学:HIV, 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三、流行三环节 (一) 传染源 1、艾滋病的病人 2、HIV病毒携带者 3、抗HIV阳性者

  48. 各 论 艾滋病 (二) 传播途径 1、性接触 2、血和血制品 3、母婴传播 (三) 高危人群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六、防治

  49. 各 论 血吸虫病 一、病原学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及 代谢产物,主要病变由虫卵所致 二、流行病三环节 (一)传染源:受感染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粪便入水 2、钉螺孽生 3、接触疫水 (三)易感人群

  50. 各 论 血吸虫病 三、临床表现: (一)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发热、过敏反应和腹部症状 (二) 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三) 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四) 异位损害 四、诊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