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83 Views
目 錄.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第 2 節 元代的行中書省制. 北宋建國的處境,與兩漢、唐代有甚麼不同?. 文獻剪輯 五代武人跋扈不馴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 《舊五代史‧安重榮傳》 語譯: 皇帝,只要軍事力量強大的人便可擔當,難道不是很有志氣嗎!. 後梁. 17年. 從兩則資料中,可見五代政局有甚麼特點?這與宋初厲行中央集權有甚麼關係?. 後唐. 14年. 後晉. 11年. 後漢. 10年. 後周. 4年.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宋初厲行中央集權的背景. 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權重,君弱臣強
E N D
目錄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第 2 節 元代的行中書省制
北宋建國的處境,與兩漢、唐代有甚麼不同? 文獻剪輯 五代武人跋扈不馴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舊五代史‧安重榮傳》 語譯: 皇帝,只要軍事力量強大的人便可擔當,難道不是很有志氣嗎! 後梁 17年 從兩則資料中,可見五代政局有甚麼特點?這與宋初厲行中央集權有甚麼關係? 後唐 14年 後晉 11年 後漢 10年 後周 4年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厲行中央集權的背景 • 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權重,君弱臣強 • 五代國祚短促,篡弒不斷發生,中央集權政策有助國家長治久安 五代國祚簡表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五代數十年間,篡弒不斷發生,政權頻頻易手,帝王竟換了八個姓氏。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甚麼呢?要國家能長治久安,你認為有甚麼辦法嗎? • 宋初厲行中央集權的背景 造成五代國祚短暫、政局動蕩多變的主因是藩鎮的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誰兵強馬壯,誰就想當皇帝。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削奪藩鎮的權力,控制他們的錢穀,收回他們的精兵,天下便自然安定了。 趙普 宋太祖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厲行中央集權的背景 宋初的基本國策 • 強幹弱枝 • 重文輕武 宋代強幹弱枝示意圖
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 為甚麼說二府三司制令相權低落?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甲、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1. 行政方面 • 中書只管行政,設參知政事協助宰相 • 2. 軍事方面 • 「杯酒釋兵權」,收回禁軍將領的權力 杯酒釋兵權意想圖
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 為甚麼說二府三司制令相權低落? 中書、樞密,合稱「二府」 宋朝,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 ──《文獻通考‧職官考》 語譯: 宋朝時,樞密院與中書分別掌管軍事和行政兩種權力,稱為「二府」。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甲、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 2. 軍事方面 • 設樞密院掌管軍事,分取宰相軍政權力
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 為甚麼說二府三司制令相權低落? 兵將分離 兵無常帥,將無常師。 ──《文獻通考‧兵考四》 語譯: 士兵沒有固定的主帥,將領沒有固定的軍隊。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甲、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 士兵與將領分離,避免將領擁兵自重 • 2. 軍事方面
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 為甚麼說二府三司制令相權低落? 語譯: 三司的職務,……全面財管理度支、戶部、鹽鐵這些部門,被稱為「財政部」,地位僅次於宰相,被視為財相。 三司的職責 三司之職,……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 ──《宋史‧職官志》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甲、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 財政方面 • 設三司掌管財政,分割宰相財政大權
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宋代中央機構有「二府三司」的設置,所指是甚麼? 為甚麼說二府三司制令相權低落?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宋代二府三司制簡表
中書省 中書令,稱宰相 草擬政令 門下省 門下侍中,稱宰相 審核政令 左、右僕射(不設尚書令;僕射如不帶「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平章事」的名銜就不能為宰相) 執行政令, 下轄六部 尚書省 主管行政, 下轄六部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稱宰相;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中書門下省 二府 樞密院 樞密使、副使 掌管軍政 三司(包括戶部司、 鹽鐵司、度支司) 三司使、副使,號稱「計相」 掌理財政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唐代三省制與宋代二府三司制比較表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中書省 三省共同行使宰相職權,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及財政要務。中央政府設政事堂,國家大事由中書省、門下省長官及其他官員(如左、右僕射)加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銜聯席議定,然後奏聞,由皇帝裁決。 門下省 尚書省 中書門下省 相權分割為三部分:中書門下省主政、樞密院主軍,三司主財。「二府」為平行機構,三司地位略低於二府,但三司使待遇與二府長官相若,號稱「計相」。三省互不統屬,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 二府 樞密院 三司(包括戶部司、 鹽鐵司、度支司) 唐代三省制與宋代二府三司制比較表
宰相的司法管轄權被削 審刑院,本中書刑房,宰相所領之職,於是析出。 ──司馬光《涑水紀聞》 語譯: 審刑院的職務,本來是中書以下刑部的工作,宰相所統領的職務便被分割出去。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甲、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用人方面 • 審官院、考課院、三班院專責用人,侵奪宰相用人權力 • 司法方面 • 設置審刑院,直屬皇帝,不受宰相統領 大理寺 刑部 審刑院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甲、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監察方面 • 設御史台和諫院,合稱「台諫」,以監督宰相為要務 • 台諫長官由皇帝親自揀選 • 奏議禮儀 • 宰相「站對」奏議,宰相地位備受壓抑 宋代宰相「站對」
宋初的強幹弱枝政策是否矯枉過正? 武將手持大斧,身穿步兵的鎧甲,是宋代武將的典型形象。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乙、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措施 • 8. 集中兵權──收其精兵 • 削除藩鎮職權,改由文官掌管 • 選拔禁軍駐京,有力統馭地方;老弱留在地方,編為「廂軍」 宋代武將像
宋初的強幹弱枝政策是否矯枉過正? 更戍法的作用 分遣禁旅,戍宋邊地……欲使往來道路,足以習勞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勞佚。故將不得專其兵,而兵亦不致於驕惰。 ──《文獻通考‧兵考四》 語譯: 分別派遣中央的禁軍,防守邊境的地方……希望使禁軍藉著往來於駐地的道路,能使他們體驗行軍的勞累辛苦;透過南北方禁軍輪流防守各地,能令他們均分勞苦和安閒。所以,將領不能夠完全控制士兵,而士兵亦不會流於自大、懶惰。 有人認為更戍法的優點,正是它的流弊所在。你同意嗎?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乙、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措施 • 8. 集中兵權──收其精兵 • 推行更戍換防,為期三年,防止武將判亂
宋初的強幹弱枝政策是否矯枉過正? 以通判牽制知州 (知州)事無大小,宜與通判或判官、錄事同裁處之。 ──《續資治通鑒長編》 語譯: 州內大小事情,知州應與州的副長官通判、幕僚判官或總理各種事務的錄事一起商議、處理。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乙、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措施 • 集中政權──稍奪其權 • 全國分成十五路,並設四監司監控地方,互不統屬 • 每州加置通判,限制知州權力 • 派遣朝官治縣,設縣尉代鎮將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宋代地方行政簡表
宋初的強幹弱枝政策是否矯枉過正? 地方賦稅收入上繳 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管榷之課,除度支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 ──《續資治通鑑長編》 語譯: 開始命令各州由現在起,每年所收取的田賦和商稅,除財政預算的開支外,凡是銅錢、布帛等,全部運送到京師。 地方賦稅收入上繳,對宋廷集權中央有甚麼好處?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乙、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措施 • 10. 集中財權──制其錢穀 • 賦稅解送京師,地方長官不能支配
宋初的強幹弱枝政策是否矯枉過正?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 乙、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措施 • 設置轉運使掌各路財賦,確保賦稅上供 • 派官監收賦稅,防止地方長官操控 • 嚴禁官吏從商,防止獲利坐大 • 10. 集中財權──制其錢穀
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 弊多於利?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 • 1. 正面影響 • 解除將領兵權,君主地位鞏固 • 削奪藩鎮權力,有利全國統一
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 弊多於利? 地方賦稅收入上繳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語類》 語譯: 本朝記取五代時藩鎮割據出現害處的教訓,於是全部取回了藩鎮的權力。兵權也收回了,財權也收回了,賞罰、判刑的權力,一切也收回了。於是地方便越來越貧困和薄弱。 宋代地方貧弱的原因何在?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 • 文人缺乏作戰經驗,「更戍法」減弱軍隊作戰能力 • 收回地方軍事、政治、財政權力,地方變得貧弱 • 2. 負面影響
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 弊多於利?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 • 2. 負面影響 • 二府三司分削相權,台諫權力過重,政風因循保守 • 冗兵冗官問題嚴重,財政負擔沉重
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對宋代是利多於弊,還是 弊多於利? 第 1 節 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 宋初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 • 2. 負面影響 宋代官員人數變化示意圖 宋代軍隊人數變化示意圖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制對漢法的變通 我大蒙古族的文化確實比不上漢族。……嗯,我們可以借鑒前朝的文物制度,在漢人文臣參議下採行漢法,同時也要存留能保障我皇族權利地位的一些制度。 皇上要統馭中國,必須採用其傳統法度,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元世祖 徐世隆
參用漢法 新朝立綱陳紀,當以國朝之成法,據唐宋之故典,參遼金之遺制。 ──郝經:《立政議》 語譯: 新政權在確立國家的紀律和秩序時,應以本朝的法規為本,採行唐、宋兩代的典章制度,參考遼、金兩朝的舊制。 元世祖為甚麼不全面沿用蒙古舊制,而要參用漢法呢?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1. 元世祖因應統治需要,參用漢法 • 蒙古文物制度較漢族落後 • 有先例可循:北魏、遼、金等朝 • 元代行中書省制對漢法的變通 • 2. 源於魏晉的行台制度,並參考金朝「行省」制度 • 3. 承襲唐宋地方政制,省下設路、州、縣
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 大都(今北京) 包括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全部、內蒙古大部及河南省 黃河以北之地。 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境、中國內蒙古、新疆一部分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和林(今內蒙古哈爾和林) 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 遼陽(今遼寧遼陽) 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長江以北地區。 汴梁(今河南開封) 包括今陝西及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 奉元(今陝西乾縣) 包括今甘肅省大部、寧夏自治區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甘州(今甘肅張掖)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建制 • 區域劃分 元代行省設置情況簡表
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 成都(今四川成都) 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及湖南、陝西部分地區。 包括今湖南、貴州、廣西三省之大部及湖北部分地區。 武昌(今湖北武昌) 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區。 杭州(今浙江杭州) 龍興(今江西南昌) 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廣東省。 包括今雲南省全境,四川、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泰國、緬甸北部一些地方。 中慶(今雲南昆明) 開城(今朝鮮開城) 相當於今朝鮮中部、南部之地。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建制 • 區域劃分 元代行省設置情況簡表
1. 注意腹裏的範圍,那是中書省直轄的地區。 2. 留意嶺北行省的位置,那是蒙古的發祥地,其地位居於十一行省之首。 元代行省區劃與現代中國行省區劃有甚麼不同?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建制 元代行省區劃圖
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 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建制 • 行政架構 • 行省總領一省的軍、政、財大權,蒙古人任長官;其下有路、州、縣各級行政 元代地方行政簡圖
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 行省的職責 掌軍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令之。 ──《元史‧百官志》 語譯: 行中書省掌管國家、軍事眾多的事務,統轄郡縣,鎮守偏遠的邊境,與中書省內外配合……凡金錢糧餉、軍隊事務、屯田種植、運送財賦、糧食、軍事和國家的重大事情,沒有哪項不是它所管轄的職務。 與宋代地方行政機構比較,元代行省的權力和地位有甚麼不同?為甚麼?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建制 • 3. 職權範圍 • 管理一省之民政、刑法,兼掌財賦、軍務
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元代行中書省制與宋代的地方政制有甚麼不同?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建制 • 4. 監察制度 • 設肅政廉訪司、行御史台,嚴密監察地方,防止行省專擅
元代行中書省制為甚麼會沿用至今?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特點與影響 • 1. 特點 • 行省具有雙重性質,由中央派出,又為地方最高行政機關 • 行省為中央收權,又為地方留下部權力 • 長官互相節制 • 權力大而不專 • 2. 影響 • 明、清、民國繼續沿用 • 奠定今日中國的地方省制
現今中國的省制,是從元代的行省制度演變而成的。現今中國的省制,是從元代的行省制度演變而成的。 第 2 節 元代的中書省制 • 元代行中書省的特點與影響 現代中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