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94 Views
“2+1”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提要. 柳坤文 2010.04.08. 内容提要. 一、高职人才培养为什么选择“ 2+1” 模式 二、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三、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 四、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五、“ 2+1”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六、教材开发 七、生产性顶岗实习大纲和指导书编写 八、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九、教学设施、实验室与基地建设 十、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十一、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 一、高职人才培养为什么选择“ 2+1” 模式.
E N D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要 柳坤文 2010.04.08
内容提要 • 一、高职人才培养为什么选择“2+1”模式 • 二、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 三、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 • 四、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 五、“2+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六、教材开发 • 七、生产性顶岗实习大纲和指导书编写 • 八、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九、教学设施、实验室与基地建设 • 十、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 十一、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
一、高职人才培养为什么选择“2+1”模式 • 1、“2+1”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有效模式之一 目标定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人才 原 因:一是学校的环境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二是实验实训工作任务和生产过程不是真实的(可以模拟);三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不可能与真实的工作内容和生产内容完全吻合,有差异和脱节;四是社会、科技发展,生产和管理中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学校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方面不可能完全同步。
一、高职人才培养为什么选择“2+1”模式 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五个方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引进企业设备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引进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教学基地;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建立联合产学研基地。 工学结合:不是工厂(企事业单位)与学习结合 是指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生产任务与学习、训练的结合。 高素质、高技能和一定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唯一途径(必由之路)就是通过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环境以及人、财,物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即“校企合作,工(工作过程)学结合”。
一、高职人才培养为什么选择“2+1”模式 • 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即应知、应会的教育),通过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的熏陶,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生产任务过程的教育、学习、训练进一步拓展、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高职人才培养为什么选择“2+1”模式 • 2、“2+1”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教学组织和执行可操作性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有“2+1”,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多种模式,从学校和企业现在的环境、条件来看,“2+1”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教学组织和执行可操作性强。
二、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六个方面)二、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六个方面) •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工作岗位(群)完成工作任务对人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系统规划和设计三年的教学内容。 • 2、根据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人、财、物条件,以及教学规律将三年的教学内容分成“2”和“1”的教学内容。 • 3、根据“2”和“1”的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二、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六个方面)二、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六个方面) • 4、基于真实的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项目化形式开发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料 • 5、建立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的配套的校内外教学设施。 • 6、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和组织考核。
三、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5个原则)三、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5个原则) • 1、质量原则。 • 2、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原则。 • 3、资源利用和投资效益原则。 • 4、个性化人才原则。 • 5、互补,拓展和提升原则。
四、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1个总目标,7个分目标)四、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1个总目标,7个分目标) • 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 1、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2、开发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配套的教材和教学资料。 • 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考试考核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四、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1个总目标,7个分目标,1个附加目标)四、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1个总目标,7个分目标,1个附加目标) • 4、综合利用校企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 5、适用人才市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多样化、个性化人才 • 6、培养师资队伍 • 7、重建教学实验场所
五、人才培养方案设计(5步) •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几个原则性数据: • 1)2年我内教学总学时1600-1800学时,公共果学时480-540学时,专业课学时1120-1260学时(理论:实践=1:1)。 • 2)“2+1”中,“2”实行学年学分制,“1”实行完全学分制。 • 3)计算机、外语过级、职业资格考证要求,“2”和“1”的关系,考证与实践项目关系。
五、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1、市场调研与岗位(群)分析 分析内容: (1)专业岗位群(工作项目) (2)每个岗位(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 (3)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职业能力 • 实例: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方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家调查表)
五、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2、知识、技能分析 分析内容: 每项职业能力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 实例: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方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改革小组分析表)
五、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3、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分类 几项工作任务同时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技能归在一起,知识和技能是在校内完成还是在企业完成,知识、技能在哪一个岗位的哪一个项目教学等 实例: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方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改革小组分析表)
五、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4、确定“2”和“1”教学内容 根据分析结果确定“2”和“1”的教学内容 看上表中各种不同颜色内容什么共同点和特点 • 5、重构课程体系(含实验训项目) 设置课程和实训项目(分校内、校外,授课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法和标准)
六、教材开发 • 1、教材开发两种模式(完全项目化式,核心课程与项目化式) • 2、教材开发工作内容 • (1)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标准制订参考格式) • (2)课程项目设计(课程项目设计参考格式) • (3)资料收集 • (4) 教材编写
七、生产性顶岗实习大纲和指导书编写 • (一)生产性顶岗实习大纲编写 • ×××专业生产性顶岗实习大纲(参考格式) • (二)生产性顶岗实习指导书编写 • ×××专业生产性顶岗实习指导书(参考格式) • (三)生产性顶岗实习任务书编写 • ×××专业生产性顶岗实习任务书(参考格式)
八、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作用与目的?难不难? • 程序: • 1、企业调研 • 2、对比分析 • 3、确定教学内容(新增、补充、拓展与加深) • 4、制定方案
八、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5、与企业协商,调整方案 • 6、与企业共同执行 • 7、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生产性顶岗实习任务书参考格式)
九、教学设施、实验室与基地建设 • 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设计、建设教学设施 • 1、教室建设根据教学组织方式安排 • 2、实验室根据生产和工作的真实环境建设 • 3、校外教学基地
十、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 具有生产实践经验
十一、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 • 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 教学考核 • 工效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