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94 年度第 2 學期  中國傳統文獻概論(下)

名. 94 年度第 2 學期  中國傳統文獻概論(下). 報告題目:名家學說 組員:葉士偉      陳湘瑜      劉芳均          李虹豫      朱家佑      呂崢嶸    曾立一      邱任遠. 【 目錄 】.              一 . 古籍對名家的介紹  a. 史記  b. 漢書藝文志  c. 隋書              二 . 名的定義與用法  a. 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b. 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三 . 名家來源與傳承的討論

Download Presentation

94 年度第 2 學期  中國傳統文獻概論(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94年度第2學期 中國傳統文獻概論(下) 報告題目:名家學說 組員:葉士偉      陳湘瑜      劉芳均          李虹豫      朱家佑      呂崢嶸    曾立一      邱任遠

  2. 【目錄】              一.古籍對名家的介紹  a.史記  b.漢書藝文志  c.隋書              二.名的定義與用法  a.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b.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三.名家來源與傳承的討論              四.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a.鄧析 b.尹文 c.惠施 d.公孫龍              五.《公孫龍子》介紹              六.名家與其他家學說的關係與影響              七.參考書目與介紹

  3.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先秦諸家中,言名最早資料,乃孔子,老子之語,如《論語 ‧子路篇》:「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 也,正名乎。」 ←孔孟示意圖

  4.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先秦諸家中,言名最早資料,乃孔子,老子之語,如《論語 ‧子路篇》:「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 也,正名乎。」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二十三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5.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先秦諸家中,言名最早資料,乃孔子,老子之語,如《論語 ‧子路篇》:「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 也,正名乎。」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二十三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孔老之說雖簡,然已決定先秦論名諸說之兩種互異之方向矣,至於兩種不同方向的「名」的發展,將在第二部份繼續論述。

  6.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總之,論「名」之說,在先秦,基本上可以將之分成兩派, 一支始於孔子,終於韓非,其特色在於「實踐旨趣」,另一支始 於老子,轉為名家辯者之言,終於墨辯,其特色在於理論旨趣, 此二支思想,在後來的發展中,內部各有變化,但是其學說發展 的基本方向,還是明顯可知的。

  7. 【名的定義與用法】 二、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名家」之稱,起自西漢,這個學派在先秦的文獻中則稱為 「辯者」。

  8. 【名的定義與用法】 二、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名家」之稱,起自西漢,這個學派在先秦的文獻中則稱為 「辯者」。如《莊子‧天下篇》謂:「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 而曉辯者」

  9. 【名的定義與用法】 二、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名家」之稱,起自西漢,這個學派在先秦的文獻中則稱為 「辯者」。如《莊子‧天下篇》謂:「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 而曉辯者」《荀子‧非十二子篇》謂:「其察而不惠,辯而無用 ,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10. 【名的定義與用法】 二、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由上觀之,可見先秦人將惠施、鄧析等視為同一學派,但是 ,跟漢人之說,則頗有差異,在《漢書‧藝文志》中,它將鄧析 、公孫龍列為名家,但是卻把惠施列為道家,可見漢人所謂的名 家,雖然是指先秦之辯者,但是先秦之辯者卻有被漢人視為不是 名家者,故兩詞並不完全等同,而為什麼漢人在定義「名」上會 有如此的差異,以下將再論述。

  11. 【名的定義與用法】 二、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為何會有所差異呢?如前所述,關於「名」的理論,在先秦 有兩支;一支屬於儒者,其基本旨趣在道德及政治方面,儒者論 「名」,始於孔子,終於韓非;所謂正名之主張乃此一支思想之 最早根據,所以和形上學邏輯學無關,其主張每一「分」皆有一「名」可立,屬於權分說。

  12. 【名的定義與用法】 二、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一支屬於辯者,其基本旨趣在於形上學及邏輯方面,此支思 想純屬於純粹的思辯活動,因為其注重認知問題,所以會尋求某 種確定知識,而這種確定性,自非感覺經驗所能提供;於是有歸 於純粹思考,而否定感覺經驗的趨勢,現在所論的名家就是屬於 這個意義,所以其主張:每一異議可有一「名」,對每一對象亦 可有一「名」,屬於知識說。

  13. 【名的定義與用法】 二、漢與先秦對於「名」之不同定義   漢人所了解的,基本上是孔子、韓非一支,司馬談評及「名 家」時,說其「控名責實」,但是藝文志中卻說名家出於禮官, 將儒法一系列「名」的思想與名家之學說混為一談,其謬慎矣。

  14. 【古籍對名家的介紹】 一、史記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名家使人儉1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2,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1]儉:受約束 [2]控名責實:由名以求實,使名實相符。

  15. 【古籍對名家的介紹】 二、漢書藝文志 諸子略序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1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2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茍鉤釽析亂3而已。 [1]禮官:古代掌禮儀之官。《周禮》:春官大宗伯為禮官。 [2]數:等級、差別。 [3]鉤釽析亂:鉤,彎曲。釽,破。析,支離。亂,錯雜。言名家故   為不必要之分辨,糾纏不已,乃流於詭辯矣。

  16. 【古籍對名家的介紹】 三、隋書經籍志 子部總序   名者,所以正百物,敘尊卑,列貴賤,各控名而責實,無相僭濫者也。春秋傳曰:「古者名位不同,節文異數。」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周官,宗伯「以九儀1之命,正邦國之位,辨其名物之類」,是也。拘者為之,則苛察繳繞,滯於析辭而失大體。 [1]九儀:周代對九種命官的授命儀式。

  17.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儒家:孟子立儒學系統,雖不特言「名」字,但其理論中將 「正名」之思路吸入,化為道德哲學之骨幹,觀其論「性」,論 「四端」可知,且其雖不直接用「名」字,但首先提出「實」字 以立「名實」之說。如〈離婁〉上: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時,樂斯二者。

  18.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孟子的這段話,顯示「仁、義、禮、智」等為「名」,而分 別定之為「實」,儒家道德實踐的「名實」觀念,已於此透出矣 。

  19.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後來荀子有「正名」之說,再論「名實」 問題,蓋其立場乃以「實踐旨趣」為歸,可視 為孔子「正名」思想之發展;而其「實踐旨趣 」又偏於思考及制度一面,與孟子之偏於道德 哲學一面不同。 畫家所畫之荀子→

  20.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道家:莊子承老子之本旨而發揮。莊子內篇不專言「名」, 但因與辯者周旋故,立「齊物論」之說;力證認知活動無意義, 以攻辯者。所以老子「無名」之觀念,至莊子即發展為廢除名言 之說,基本立場是沒有變動的。

  21. 【名的定義與用法】 一、先秦各家對「名」的定義與用法   墨家:墨學後輩,有所謂「墨辯」出,其中論及「名」者,皆 以應名家之說,他們的「名實」的內容,與儒者之旨遠,而與名家 之旨近。 台灣的高中課本裡面,墨子跟劉德華夭壽像

  22. 【名的定義與用法】   法家:法家韓非受荀子影響,其有「刑名」之論。所謂「刑 」或「形」,皆指實際成績而言,基本是指「表現」,法家用以 指政治工作中之成績。此後直至漢代,所謂「形名」,乃皆承法 家一系而言,又因韓非利用老子「無為」的觀念,所以也有人以 權術來解釋它。

  23. 【名家來源與傳承的討論】   現今的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名家最早的始祖為鄧析,而名家 的學說,到公孫龍算是有了較完整的理論與建構,於是乎有人將 公孫龍看成是名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但是在文獻中,明確透露出 公孫龍學術淵源的,似乎只有晉人魯勝在《墨辯注敘》中有提到 說:「墨子著書,作辯經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 刑名顯於世。」   於是近代便有不少學者以此認為名家之學是源自於墨家之學 。

  24. 【名家來源與傳承的討論】   但是現今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如 公孫龍的辯辭,與《墨經》中皆有提到名學,無疑的,其有著思 想上的聯繫,但這種聯繫,就歷史順序來說,不是由《墨經》到 《公孫龍子》,而是剛好相反,由《公孫龍子》到《墨經》,以 下舉兩書的內容來說明。

  25. 【名家來源與傳承的討論】   例如《墨子‧小取篇》:「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 這一段明顯是針對「白馬非馬」而來的,又或者如《墨經上》: 「堅白不相外也」《墨經下》:「無堅得白,必相盈也」更是直 接引用了公孫龍的話而加以否定,由此可見《墨經》的時代其實 是在《公孫龍子》之後的。 睡著的同學緊回魂喔

  26.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一、鄧析 《鄧析子》,相傳為春秋時代名家的鄧析所作,但是今人大 多認為其內容參雜其他家說法,很大可能為後人所偽,篇名真而 文章偽,我們從古代的目錄學著作對《鄧析子》的分類,也許可 以看出其內容的改變,在《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 、《通志‧藝文略》中,《鄧析子》一書皆被列在名家,但在《 四庫全書總目》中卻被列入了法家。

  27.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一、鄧析 《鄧析子》原有四篇,經西漢劉向「校除復重,為二篇」之後,剩下兩篇,分別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 。

  28.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一、鄧析 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歸結到最後就是 無厚,就是說天、君、父、兄對於人、民、子、弟而言並沒有什 麼恩德可言。

  29.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一、鄧析 轉辭篇主要強調是君王對官員的控制,所謂轉辭,就是換個 角度、位置來重新審視一件事,以得出不同的結果,如果將此篇 的思想,與相傳鄧析「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相連繫,鄧析 這位名家辯者的形象便漸漸鮮明起來了。

  30.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一、鄧析   不過,以上是今本《鄧析子》所呈現的解釋,從先秦諸子的 文獻中,可以發現與現今的所看到的內容並不大相同,如轉辭一 篇,其中雖然也有相關的思想,但是在今本《鄧析子》中,已經 不能用這兩個字來概括整篇的思想了,無厚,本應是指「無厚, 不可積也,其大千里」,指的就是現在數學中「面」的概念。

  31.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二、尹文 《尹文子》,相傳為尹文所著,但是,與《鄧析子》有點類 似的是,今本《尹文子》與古籍當中對《尹文子》的介紹,比對 之下內容並不盡相同,因此現今大多數學者皆認為今本《尹文子 》為偽書。

  32.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二、尹文 《尹文子》一書雖然是戰國時代齊國稷下學官黃老學說的思 想體系,但其以稷下道家為立足點,有系統的闡發「正名」的學 說,和名為法用的政治思想,因此,班固把此書列為名家是有道 理的。

  33.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二、尹文   在史書上,並沒有太多尹文的記載。《隋書‧經籍志》在著 錄《尹文子》下注云:「尹文,周處士,游齊稷下」。宋朝陳振 孫《直齋書錄》中記載了他與宋鈃、彭蒙、田駢同游學於齊國稷 下,《莊子‧天下篇》將他與宋鈃並稱。另外,劉向《說苑‧君 道》篇記載了尹文與齊宣王談人君之事的內容,他勸說齊宣王要 實行「無為而能容下」、「聖人寡為而天下理」的主張。

  34.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二、尹文   雖有云尹文思想被入於名家,但他郤較重黃老思想,他自己 也直言道治才是最高明的一套治世思想,如果能夠以道治國,則 其它儒、墨、法、名四家則可以自行廢棄。對於老子的「無為而 治」的思想,他是極為推崇的,而他對道家亦未有任何批評的地 方。

  35.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三、惠施   惠施(惠子) ,戰國中期宋國著名學者,與莊子的關係是亦師 亦友,兩人經常一起辯論對任何事的看法,因而有著名的「濠梁 辯魚」。曾做過魏(梁惠王) 的相國;後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遭 到失敗,被張儀驅逐。惠施才思敏捷,博學善辯,長於雄辯與邏 輯推理,曾與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高潮。

  36.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三、惠施   生於春秋戰國之交的惠施,「其書五車」,他該是我國最早 的藏書家了,流傳至今的成語「學富五車」,就是拜他之賜。其 學說論述記載於其所著的《惠子》一書中,已佚。

  37.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三、惠施   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 其他人的轉述而為後人所知,其中很多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 的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歷物十事」,他主張 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出世界的規律。

  38.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歷物十事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四、日方中方睨1,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1]睨:傾斜

  39.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歷物十事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八、連環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   燕之北,越之南也。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啊啊啊啊,十事好難理解啊(心中的吶喊)

  40.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四、公孫龍   公孫龍,戰國時趙國人,年少於惠施,應與 平原君同年,並曾當過平原君的門客,但最後鄒 衍過趙時,跟公孫龍針對「白馬非馬」作辯論, 結果鄒衍勝出,公孫龍也就被逐出趙了,此後史 籍就少有記載到他的事蹟,可能不久後就死了。

  41.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四、公孫龍   名家學說在於「控名責實」,而公孫龍特倡「正名主義」,其實正名並非只有名家提出,戰 國時代很多學派都有此說,其中,最為積極的即 是儒、墨、名三家。

  42.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四、公孫龍   正名主義之所以會生於戰國時代,乃是因當 時天子無能統治諸侯,諸侯無能統治大臣;也就 是說,法紀名分早就蕩然無存了。

  43.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四、公孫龍   再加上當時言論自由、百家爭鳴,除了奇辭 怪說層出不窮外,更有不少巧言令色的人,花言 巧語、巧立名目以取寵求榮,所以,當時不少學 者們就認定,名實的混沌是造成政治、社會混亂 的最根本原因,於是他們就想以「正名」來矯正 時代之弊。

  44.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四、公孫龍   公孫龍曾提出不少等理論,並留給後世殘缺 不全的《公孫龍子》一書。不過以一般傳統的觀 點來看,都將它歸類為戲言般的詭辯,或枝節末 稍之論。兩千多年來,雖然總是一直是是非非, 卻吸引不了主流社會或政權的關愛眼神。一直到 了清代末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公孫龍的論 調也因此而漸受重視。

  45. 【名家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與思想】 四、公孫龍   在今人重新加以研究下更發現,公孫龍等蘊 藏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值得大家更深入地 了解,而不是以「難以理解、不符實際」的偏見 抹煞掉。

  46. 【公孫龍子介紹】   此書的完整與否,有諸多爭議。《漢書藝文 志》認為有原應有十四篇,今僅存六篇,即是: 跡府、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 論,以下先對這六篇作簡單的介紹。

  47. 【公孫龍子介紹】 〈跡府〉:   「跡」是事蹟,「府」是聚藏,因此,「跡 府」二字便是事蹟的匯編或傳略,本篇即是公孫 龍弟子們匯編的公孫龍傳略   。

  48. 【公孫龍子介紹】 〈白馬論〉:   「馬」所指的,是全體一切馬類,「白馬」 卻是個專有名詞,只是指馬類中的一部分,因此 ,「白馬」不能以偏概全,代表所有馬。

  49. 【公孫龍子介紹】 〈指物論〉:   指物論是《公孫龍子》一書中最重要,也是 最難懂的一篇,它是公孫龍思想理論的基礎,講 的是物質和概念之間的關係,所謂「物」就是物 質或存在,「指」就是意識或思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