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 likes | 1.06k Views
关于提高就业质量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华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 陈杰平 2013 - 05 - 08 · 杭州. 提高就业质量的若干理论实践问题. ▲ 导语 ▲一般理论性问题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问题与挑战 ▲关于政策和制度的思考. 导语. ■ 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的重大文献中提出“就业质量”问题.
E N D
关于提高就业质量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华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 陈杰平 2013-05-08 ·杭州
提高就业质量的若干理论实践问题 ▲导语 ▲一般理论性问题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问题与挑战 ▲关于政策和制度的思考
导语 ■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的重大文献中提出“就业质量”问题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导语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当前,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的基础上,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应关注就业质量的提升,以促进体面就业的实现。
导语 ■研究就业质量问题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就业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不断改善就业质量,是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方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趋势;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指数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的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的概念 ■就业质量与“体面劳动” ■就业质量的内容 ■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 ■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 ■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小结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的概念 ◆什么是就业质量? 质量一词在《辞海》中有两层含义:1.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教学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 ;2.是指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就业质量中的“质量”当属前者。 刘素华(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定义 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个方面。 有多少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相应的收入,这反映的是就业的数量;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好坏如工作环境如何、工作的稳定性如何等,以及取得报酬的高低,这些体现的就是就业质量。 所以,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的概念 ◆什么是就业质量? 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 就业,是劳动者从事社会劳动、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本人及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经济社会活动。 就业质量是反映劳动者社会生产过程中其劳动权利和利益实现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的概念 ◆三个层面的就业质量 通常人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使用这一概念。 ▲微观概念。从个体劳动者的角度看,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均应包含其中。 ▲中观概念。针对某一就业群体,如女性、农民工、大龄失业人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来考量其就业质量问题。 ▲宏观概念。而当谈到某个范围如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就业质量时,指的就是该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从宏观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它一般用反映该范围内劳动者工作状况的各要素的统计数据,如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合同签约率、平均工资等来表示。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与体面劳动 ■就业质量与“体面劳动” “体面劳动”是1998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由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的国际劳工组织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口号。 ◆定义:“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 ◆四个战略目标: “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 。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与体面劳动 ◆国际劳工组织还编制了一套衡量各国“体面劳动”的主要指标体系,内容有: 1.就业机会; 2.不可接受的工作; 3.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 4.合理的工作时间; 5.工作的稳定性; 6.社会公平待遇; 7.劳动安全; 8.社会保障; 9.工作与家庭生活; 10.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 11.经济和社会因素。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的内容 ■就业质量的内容 ◆工作性质 ◆就业待遇(聘用条件) ●工作时间 ●劳动报酬 ●工作稳定性 ●职工培训 ◆就业环境 ●工作环境 ●法律与政策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 ◆劳动关系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的内容 ◆劳动报酬是就业质量的核心内容 ▲个人对就业的主观感受或对他人就业状况的评价,主要看工资 收入。 ▲高收入并不等于高质量的就业 ▲但低工资情况下,就业质量肯定不高。工资可以对就业质量 “一票否决”。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 ◆自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来, 国外陆续有一些与就业质量相关的概念或提法出现,比如“工作生活质量” (Quality of Work Life ) 、“工作质量”( Quality in Job) 、“体面劳动”( Decent Work) 、“高质量就业”( High-quality Employment )。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概念后,欧盟委员会提出了 “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欧洲基金会构建了 “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体系。2010年2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协调上述三个国际组织,编制了统一的 “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就业安全与规范、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工作生活平衡度、工作稳定性及社保、协商与谈判机制、技能培训、员工关系与工作动机等7个维度,并据此测度和发布了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墨西哥、摩尔多瓦、乌克兰等9个国家的就业质量国别报告。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大多数文献都将就业率、供需比、工作的稳定性、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就业满意度等纳入指标体系。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认为,可以重点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是就业机会。可重点考察新增就业、就业人口总量、劳动参与率、失业率、就业结构等因素。 二是就业状况。包括工作本身的具体特征和工作场所的具体特征,是否能够使劳动者通过就业改善家庭生活。可重点考察劳动者的工资薪酬和工资增长、社会保险覆盖及待遇、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就业安全、禁止童工等因素。 三是劳动关系。主要看劳动者就业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重点考察劳动合同覆盖率,是否有平等协商和社会对话机制等因素。 四是就业能力。主要看劳动者是否得到有效的职业培训,从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及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 五是就业环境。重点考察劳动力市场基础作用的发挥、就业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有利于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就业公平等因素。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 ■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的关系 ◆长期一来,在就业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中,就业数量方面的问题(总量过剩、结构不适应需要)起着决定作用,所有解决就业问题的努力都集中于扩大就业规模。 ◆实现较充分的就业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业质量问题必然成为就业领域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就业质量低下,将直接制约着就业数量的扩大,影响着就业工作的全局。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 毛主席曾经说:现在这么困难,三个人的饭,就五个人吃吧。 从追求就业数量到追求就业质量的演变,人类社会就业形态的变革,是一种凤凰涅磐或脱胎换骨式的再生。 在我国现阶段,提出提高就业质量这一命题,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创新社会管理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存在高度的契合,也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就业质量是一个相对独立同时又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变量。哪些因素影响着就业质量的水平,它们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的机理如何,是就业质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个人地位、社会资本、个人财富、技能水平、就业观念等等。 ◆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管理方式、产品价值链高度、劳动生产率、劳动合同和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与休闲、劳动关系、职业发展空间、人际关系等等。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劳动力市场或宏观经济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衡量就业质量,从宏观经济社会层面或整个劳动力市场层面更具意义。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劳动法制水平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经济社会政策 ●国际分工体系与产业高度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就业环境 ●劳动关系格局 ●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人文环境等等
一般理论性问题 小结 ■小结 就业的经济性 就业的安全性 就业的稳定性 就业质量 就业的公平性 就业的发展性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劳动基准体系的日趋完善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优化 ■职工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趋于成型 ■职业安全卫生状况改善 ■维权与对话机制有新的发展 ■小结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劳动基准 ■劳动基准体系的日趋完善 近年出台的法律法规 ◆ 《劳动合同法》, 2007 ◆ 《就业促进法》, 2007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 ◆ 《职工带薪休假规定》,2008 ◆ 《社会保险法》, 2010 ◆《刑法》(修正案8),2011 ◆《劳动合同法》, (修正案), 2012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劳动基准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前些年普遍存在的“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就业规模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优化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出现两次经济波动,但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率。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就业规模 中国成为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 中国在经济奥运中争金夺银?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就业规模 ◆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撑下,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就业规模 ◆就业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41.09% 47.0% ■城镇就业人员 ■乡村就业人员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工工资 ■职工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 ◆社会平均工资持续较大幅度提高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工工资 ◆2008-2012年间,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五年的平均工资年增幅仍达10%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工工资 ◆工资增长与GDP增长大体保持同步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工工资 ◆农民工工资增长明显 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和小时工资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第六次、第七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统计结果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工工资 2006-2011年全球平均工资增长率, % ▲ 全球工资增长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 ▲ 剔除中国因素,2008,2009 and 2011三年全球工资增长微乎其微.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趋于成型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趋于成型 ◆社会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保障能力提高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趋于成型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在调整中不断提高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状况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初步建成安全生产的六大体系: 一是企业安全保障体系。二是政府的监管体系。三是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四是安全生产的科技支撑体系。五是安全生产的应急救援体系。六是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状况改善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状况改善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工伤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事故总量显著下降,从2002年一年发生100多万起事故减少到2011年的35万起。 ●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由2002年死亡将近14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75572人。 ●较大事故起数显著下降,由最高的一年发生2600多起减少到2011年的1600多起。 ●重特大事故起数显著下降,由最多的一年发生134起减少到2011年的72起。 ●一些安全生产指标显著下降,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从1.33下降到0.173,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由4.05下降到1.8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13.7下降到2.8,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4.9降到0.56。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维权与对话 ■维权与对话机制有新的发展 ◆协调处理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的国家制度性平台拓展。 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工会与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工会参与政府专项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劳动法律联合执法检查,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等等。 ◆推行“两个普遍”和工会维权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七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职工对工会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维权与对话 第七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32261名被调查职工对工会十个方面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维权与对话 工资集体协商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维权与对话 工资集体协商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小结 ■小结 近五年,我国成功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的势头,这一进程不仅未被肆虐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所打断,而且使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综合国力相对上升。在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的支撑下,加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付诸实施,以及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各项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的效用得到彰显,确保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继上一个五年(2002-2007年)得到快速改善。毋庸置疑,这五年仍然是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实现和发展整体状况最好的五年之一。 这种状况与当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下,纷纷陷入经济衰退、失业剧增、债务缠身、财政紧缩、工人罢工抗争的窘境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近五年的主要进展 小结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