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02 Views
科学发展 谋海济国 —— 中国海洋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巡礼. 一、中国海洋大学基本概况. 历史与传统. 现状与特色. 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 成就与贡献. 愿景与目标. 1924—2008. 一、历史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统. 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其标志为. ●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 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 ●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雄浑气魄
E N D
科学发展 谋海济国 ——中国海洋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巡礼
一、中国海洋大学基本概况 历史与传统 现状与特色 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 成就与贡献 愿景与目标
一、历史与传统 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其标志为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雄浑气魄 ●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 ●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
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
二、现状与特色 2.1 办学理念 学校秉承传统,垂承创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办学理念 1924年校纲 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 校 训 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 总体发展思路 重特色,求质量; 先做强,再做大 学科发展理念 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 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
二、现状与特色 2.2 学科设置 覆盖理、工、农(水产)、医(药)、经、文、管理、法、教育和历史等10个学科门类,39个一级学科 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海洋科学 水产科学 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物理海洋学 水产养殖学 海洋化学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海洋生物学 环境科学 渔业资源 海洋地质 捕捞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6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海洋科学 水产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大气科学 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二、现状与特色 2.3 特色学科 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 文经管法教史 理工农医 物 理 海 洋 海 洋 化 学 海 洋 地 质 海 洋 生 物 海 洋 气 象 海 洋 技 术 海 洋 工 程 水 产 养 殖 渔 业 资 源 海 洋 管 理 海 洋 经 济 海 洋 药 物 环 境 工 程 信 息 工 程 海 洋 材 料 食 品 工 程 海 洋 政 治 海 洋 法 学 海 洋 历 史 在综合性学科设置的基础上,海大学科(专业)设置覆盖了我国海洋学科、水产学科所设的全部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海洋、水产等特色学科的人才梯队、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在国内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现状与特色 2.4 学生规模 现有各类在册学生27000人 博、硕士研究生5573人 本科生13048人 留学生1118人 成教生7319人
二、现状与特色 2.5 培养目标 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下,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特殊使命 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
三、成就与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推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 制定三个规划 围绕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学校研究制定了三个重要规划,为学校二十年发展勾画了蓝图 规划明确了学校发展目标和未来二十年建设发展思路,明确了战略任务、战略举措和高水平特色大学指标体系。
三、成就与贡献 2. 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特别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目前,教职工总数2537人,其中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298人。
三、成就与贡献 3.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 三种方式 ● 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 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为主体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 以融入国际教育为主体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两个课堂 ●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与创新 四个保障 ● 坚持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人才培养 ● 坚持以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 ● 坚持以优秀的支撑条件建设保障人才培养 ● 坚持以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 五条途径 ● 以深厚的海大文化引领人才培养 ● 以优势的特色学科推进人才培养 ● 以创新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 ● 以强势的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 以开放的国际教育提升人才培养
三、成就与贡献 4. 发挥特色优势服务国家和社会 服务国家海洋事业:积极承担国家涉海重大科技项目 为海洋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根据行业需求培养相关急需人才 建设海洋类人才就业平台 为国家海洋局系统提供培训服务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实施蓝色兴鲁行动计划 实施蓝色兴市行动计划 服 务 奥 运:奥帆赛场风浪流数值预报等 科技清除浒苔 刘延东国务委员批示: 海洋大学以奥运为重,努力开展科学除苔,做出了贡献。向同志们致谢! 为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三、成就与贡献 5. 构筑高水平海洋创新平台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2006年,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在海大成立。中心成立两年多来,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上报国家决策部门,受到高度重视。部分重要成果得到胡总书记、温总理亲笔批示。 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努力,以我校为主要依托单位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于2007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论证,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筹建。目前正在建设中。
三、成就与贡献 6. 建设新校区 为了进一步做强和做大,全面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目标,学校突破办学空间瓶颈,建设了崂山新校区,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成就与贡献 7. 学科水平 2003—2006年,我校14个一级学科参加全国评估: • ● 海洋科学排名第1; ●水产排名第1; • ● 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第3; ● 大气科学排名第4; • ● 药学排名第8; ● 环境科学与工程排名第10; • ● 外国语言学排名第18; ● 光学工程排名第19; • ● 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第20; ● 生物学排名第22; • ● 应用经济学排名第24; ● 工商管理排名第26; • ● 化学排名第3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38 我校进入前5名的学科数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
三、成就与贡献 8. 科研基地 近年来,学校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成就与贡献 9. 科研实力
三、成就与贡献 10. 科研实力 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能力明显增强 863计划:“十一五”以来,主持67项,经费2亿元
三、成就与贡献 11.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丰硕["十五"以来] 奖 励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 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 ● 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 理工科省部级一、二等奖56项 论 文 ● 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文章4180余篇 ●我校教师在《中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占该杂志海洋学科论文总数的33%以上。 ●我校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JPO》(《物理海洋》)发表论文,占大陆学者在该刊发表论文总数的50%以上。 专 著 ● 我国所有海洋学科专著几乎全部由我校教师撰写。
三、成就与贡献 12. 支撑条件 随着崂山新校区的建设启用,学校形成了三校区办学格局,构建起能够承载25000人规模的办学空间和良好的支撑条件。 鱼山校区 崂山校区 3500吨级海洋综合调查船 浮山校区 图书馆—中国教育部29个科技查新中心之一
三、成就与贡献 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文化传承,崇文善教;谋海济国,树人立新。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建设海洋强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文化传承,崇文善教;谋海济国,树人立新。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建设海洋强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愿景与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大人将弘扬传统,开拓创新,不断蓄积人才队伍优势,蓄积创新平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争当兴海强国的生力军。确保到2010年基本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任务,初步奠定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到建校100年或再长一段时间里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