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k likes | 1.59k Views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施信華 助理教授. 教育行政 領導理論. 大綱. 教育行政領導意涵 教育行政領導理論 教育行政領導的層面與類型 教育行政領導原則 教育領導 ” 箴言 ”!. 何謂「領導」?. 「領導」 一詞就字面而言,係指「引導」或 「明示工作方向」的意思,亦即引導團體成 員向目標的方向邁進,期能達成共同的目標。. Leadership. 領導 ( L ) 領導者 ( l ) 被領導者 ( f ) 情境 ( s ) 三變數之函數 ( F , Function) ,符號表現如下:
E N D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施信華 助理教授 教育行政領導理論
大綱 • 教育行政領導意涵 • 教育行政領導理論 • 教育行政領導的層面與類型 • 教育行政領導原則 • 教育領導”箴言”!
何謂「領導」? 「領導」一詞就字面而言,係指「引導」或 「明示工作方向」的意思,亦即引導團體成 員向目標的方向邁進,期能達成共同的目標。
Leadership • 領導 ( L) • 領導者 ( l) • 被領導者 ( f) • 情境 ( s) 三變數之函數(F, Function),符號表現如下: L = F (l, f, s)
領導的權力 (power) French & Raven (1958)五種型態: 1.合法權力 (legitimate power) 作用者擁有合法權力,可要求接受者認物或遵守規範, 亦即所謂的「職權」。 2.獎賞權力 (reward power) 作用者透過給予獎賞的方式來控制接受者。 3.強制權力 (coercive power) 作用者擁有控制實施懲罰的力量。 4.專家權力 (expert power) 作用者本身擁有專門知識、技術或最佳方式,而獲得順 從。 5.參照權力 (referent power) 作用者受到接受者的愛慕或認同,接受者為能被讚賞而 順從。吸引力越大、認同越高,則參照權就越高
權 力 基 礎 合法權力 獎賞權力 強制權力 專家權力 參考權力 影 響 基礎 領導者行為 工 作 分 配 指 引 命 令 教 導 規 劃 執 行 引 導 監 督 授 權 支 援 評 價 控 制 檢 查 批 評 稱 讚 歷程 報 酬 報 酬 改 正 回 饋 處 罰 工 作 績 效 生 產 力 滿 足 人員異動 曠 職 領導的系統歷程
何謂「教育行政領導」? • 「教育行政領導」是教育行政人員在教 育組織的情境裡,藉著影響力來引導教 育人員的努力方向,使其同心協力齊赴 教育目標所表現的一種行政行為或歷程。 • 此一定義包含下列五項要點:
一、教育行政領導產生於教育組織的情境裡 • 教育情境至少由兩人(領導者、被領導者)或二人以上所構成。 • 領導者透過團體的歷程,溝通觀念,以建立共識。 • 唯有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交互反應中,領導的行為方得以產生。
二、教育行政領導的目的乃是引導達成教育目標二、教育行政領導的目的乃是引導達成教育目標 任何行為者有動機存在,就是有目的存在。 教育行政領導者領導一個團體或組織, 採行某些領導行為, 其目的在於設法達成教育目標。
三、教育行政領導是一種影響力發揮或作用的型式三、教育行政領導是一種影響力發揮或作用的型式 • 「領導的作用」在能影響到別人的行為,以便 糾合成員意志,利用集體智慧,激發、導引組 織成員的心力,以達成共同的目標。 • 影響力:使別人服從的力量
四、教育行政領導的功能乃在促使教育 組織目標之達成與成員需求之滿足 • 領導即是一種倡導行為,因而領導者宜採取主動,以誘導成員表現出所期望的行為,從而達成組織的目標。 • 領導者亦應注意成員的動機和需求,以促使其積極參與,俾獲得成就感和心理滿足。 教育組織目標之達成與成員需求之滿足兩大功 能,應兼籌並顧,教育組織方能獲得穩健的發展。
五、教育行政領導是教育行政人員為達成 教育目標所表現的一種行政行為或歷程 教育行政人員為了達成教育的目標,在 領導過程中乃表現出種種行政行為,以 激發成員團結和諧、互助合作,實現教 育的理想與目標。
教育行政領導理論 • 特質論 • 行為論 • 權變論 • 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 • 情境論 • 角色論 • 道德領導
特質論 • 時期:約1910~1945年(二次大戰)間 • 重心:領導者的特質 • 主張: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領導者,領導 者必須具備某些異於並普通人的特質 ,才能發揮其影響力領導同仁。 • 缺點:以偏概全,忽視了不同情境的因素。
史托迪爾(Stogdill,1969): 與領導有關的六大因素
行為論 • 時期:約1945~1960年間 • 重心:領導者所表現的領導行為 • 主張:領導就是組織成員、分層負責、 建立制度、強調溝通、參與、重 視同仁福利、關懷同仁等,帶領 同仁完成組織目標。
領導行為描述量表 (Leader Behavior Ddscription Questionnaire) • 製定者:Halpin(1957年) • 兩大因素:倡導與關懷 • 倡導:此種領導行為係指領導者能劃清與屬下間的職 責關係,確立明確的組織目標和型態,與建立 工作程序、溝通管道的行為言。 • 關懷:係指領導者對於員工的感覺能有所意識,並建 立友誼、相互信任、與溫暖氣氛的領導行為而 言。
LBDQ研究的四個象限 關 懷 低 高 高 倡 導 低 問題:並未發現固定最佳之領導方式 沒有一種固定的領導方式可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情境。
權變論 • 代表人物:Fiedler(1967年) • 主張: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個人人格(需 求、動機等」與所處情境的交互 產品,故領導必須因人因事因組 織而異。 • 重點:1.領導者的動機取向 2.情境有利性
1.領導者的動機取向 • 關係取向:以改進與僚屬的關係為第一要務;當其處 於不明朗或陌生的環境中,會先試圖得到 僚屬的支持,然後才論及任務的達成。 • 工作取向:先強調制度與法紀,以達成目標為第一優 先 ,較有訴諸權威的趨向。此類人並非不 注重人際關係,但強調對於部屬的體貼與 關照絕不能影響到工作效率。
2.情境有利性 • 與成員間的關係:若領導者被團體成員信任與愛,領 導者就較易對其指揮與影響,反之則會難 以發揮。Fiedler認為這是最重要、最足以 影響情境有利性的因素。 • 工作結構:若工作目標確定,有一定行政的流程,則 工作結構度就高。此情形下,領導者只要 具備專門知識,按程序去完成工作即可。 • 職權大小:如果領導者對下屬的聘雇、加薪、獎懲、 去職有絕對之影響力,則其職權就大。
權變論教育領導走向 連續領導型態圖 獨裁 ------------------------------------------------------------------民主 生產中心領導 -------------------------------------------- 人員中心領導 校長中心領導-------------------------------------------- 教師中心領導 校長權威使用區 教師自由允許區 作決策後宣佈 推銷決策 提出決策徵詢意見 可改變的暫時性決定 界定問題及範圍但由教師決定 提出問題徵詢意見 允許一定範圍内自作決策
情境論 • 時期:約1960~1990年 • 研究代表: Fielder ~ 權變理論 House ~ 途徑—目標理論 Reddin ~ 三層面理論 Vroom、Yettom ~ 規範性權變理論 Hersey、Blanchard ~ 情境領導理論
情境論 • 基本觀點: 領導效能的高低需視領導者行為 與情境的配合程度而定,配合程 度愈高,則領導效能愈高。
角色論 • 領導者應同時扮演技術性與藝術性角色 • 技術性:計畫者、資源分配者、協調者、 視導者、裁判者 < <學校領導者 比較重視技術性角色的扮演與功 能的發揮 >> • 藝術性:歷史學家、願景專家、符號、演員
道德領導(moral leadership) 「道德領導」又稱「倫理領導」 (ethical leadership),係指領導者先對自 我作高度要求,致力提升本身的道德修為, 發揮對成員潛移默化之影響力,進而建立自身 的義務感、責任心與正確的價值觀,成員自 動自發為組織目標奉獻,共謀組織的永續發展。
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 • 互易領導 • 轉型領導 • 理論基礎 • 轉型領導與互易 領導的模式與比較
互易領導 • 涵義: 互易領導強調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的 關係是互惠的,且是基於經濟的、政治 的及心理的價值之互換。領導者以磋商、 妥協的策略,滿足部屬的需求,以使部 屬工作的一種領導。因此是一種以物易 物的領導。
互易領導 • 主要層面 (1)後效酬賞(contingent reward) 係指部屬完成既定目標後,領導者所給予的正增 強歷程。按其性質又分為承諾的和實質的兩種。 #承諾的後效酬賞:係指領導者對部屬的保證,答應 在達到一定表現後給予獎賞。 #實質的後效酬賞:在部屬完成行為後,視其表現論 功行賞。
互易領導 • 主要層面 (2)例外管理(management-by-exception) 係對部屬不當行為給予負增強之歷程,手段包含 處罰或剝奪獎勵。依其性質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 #主動:在部屬行為過程中,預見與注意其錯誤, 隨時伺機加以懲戒。 #被動:在部屬行為已完成後,對其未達目標之 事實予以處罰。
轉型領導 • 涵義: 亦即運用願景領導、魅力關懷、激 勵啟發等激勵策略,塑造優質文化特性, 激發成員高層次的工作意願,促使組織 不斷地變革與創新,共創組織未來發展 願景。
轉型領導 • 包括因素: (1)魅力(idealized influence) 係指領導者具有遠見與活力,因而成為被部屬崇拜學習的理想對象,甘心遵照其指令完成業務。 (2)激發動機(inspirational motivation) 係指領導者運用其魅力,有效傳達組織的有利前途,使員工在樂觀與希望中,瞻望未來的發展,並因之產生強烈的工作動機與向心力。
轉型領導 • 包括因素: (3)智慧啟發(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係指領導者鼓勵部屬在智慧上的增進,壤養更大的創造力,及對過往處理事件的再思考,以在工作行為更加圓熟。 (4)個別關懷(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係指領導者對每一位部屬,依其需求給予個別的關懷,使其覺得深受重視而更加努力。領導者並因而與部屬建立特別之關係,而不僅限於資源之交換,使成員感到自我是組織中的一份子。
理論基礎 (1) 特質論 (2) 社會權力理論 (3) 社會交換理論 (4) 需求層次理論 (5) 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理論基礎--特質論 領導者所運用的領導策略,除了受情境因素的影響 外,人格特質是重要因素。尤其轉化領導者有時須具有 創新、應變能力、突破現狀、適度的冒險等特性;而運 用互易領導時,須具有磋商、談判、討價還價時的持久 力、應變力等的特性。 特質論可為互易領導與轉型領導共同的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社會權力理論 French與Raven提出五種社會權力的基礎: 轉型領導者:具個人魅力,並透過各種象徵性行為以說服部屬。 互易領導者:以所擁有的獎賞權、強制權、法職權等與部屬討 價還價,彼此雙方互動。
理論基礎--社會交換理論 • 係指利益的互換,包括物質上的利益與讚賞、 尊敬、自尊、情感等心理上利益的互換。 • 從領導層面而言,此理論強調領導者和成員間 相影響和互惠的關係,故領導並非是單向的、 片面的。
理論基礎—需求層次理論 • Maslow將人類需求由低而高排為五層次: (1) 生理需求 (4) 尊榮需求 (2) 安全需求 (5) 自我實現需求 (3) 愛與隸屬需求 轉化領導重視提昇成員內發性的動機,促使其能自我實現。 需求層次論是轉型領導之重要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 郭爾堡將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六個階段: 1.道德成規前期 階段一:避罰服從導向~趨樂避苦,因恐懼懲罰而服 從規範。 階段二:相對功利導向~行為的好壞以獎懲的後果作 為取捨,獲得獎賞為是,受到罰時為非。 2.道德循規期 階段三:尋求認可導向~尋求別人的認可,而表現出 眾行為,強調人際關係的取向。 階段四:順從權威導向~服從團體規範,遵守法律, 判斷是非有法制的觀念,強調權威關係的取向。
理論基礎—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3.道德自律期 階段五:法制觀念導向~強調人權,並有強烈的責任 心與義務感,尊重法制但不囿於法律條文 的涵義。 階段六:道德原則導向~有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有 所為、有所不為。 Burns(1978)認為轉型領導使部屬提昇道德層次,使成員體認責任感及使命感。 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可作為轉型領導重要之理論基礎
轉型領導 魅力/理想化的影響 激勵 智能激發 個別化的關懷 + + + 互易領導 提昇動機以獲得所要的成果 (額外的努力) 被期望的努力 介入管理 + 立即獎賞 被期望的績效 超越期望的績效 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的模式與比較 • 互易與轉型領導模式
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的模式與比較 • 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比較摘要表 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
教育行政領導的層面與類型 • 以領導者使用權力的程度分類 • 根據社會系統理論分類 • 以領導哲學(X、Y理論)分類 • 以倡導與關懷兩因素分類
以領導者使用權力的程度分類 • 獨裁式領導:領導者行中央集權制,所有決策不與部屬 商量,對其責任與行為願負所有的責任。 • 參與式領導:領導者行分權制,重大決策皆由部屬的 會商或討論後決定。若有任何團體人事 的變動,部屬也會立即被告知。 • 放任式領導:領導者完全放棄權力與責任,而任由部 屬去決定團體的走向。
根據社會系統理論分類 • 規範式領導:注重的是團體的期待,而對個人的需求 較不重視。領導者要求的是個人的社會化。 • 個人式領導:領導者較注重個人層面,即部屬的人格與 需求。 • 變通式領導:此類領導者視情況之不同而對機構與個人 兩種層面做適度比重的取捨。
以領導哲學(X、Y理論)分類 • X 理論:認為人類基本上厭惡工作,所以領導 者須用強迫、控制與懲罰的手段來對 付之。 • Y 理論:認為人類並非天生懶惰,只要給予適 當的機會與幫助,員工的潛力即可發 揮,並且在工作時能夠自我控制與引 導。
以倡導與關懷兩因素分類 • 無為型(低倡導、低關懷):領導者對目標與員工的關懷極不 注意,只要不出事,他是不會有任何行動的。 • 任務型(高倡導、低關懷):領導者重視目標是否達成,對員 工的感覺較少注意。 • 中庸型:領導者對員工與團體目標都有中等程度的關注,希望 兩者能取得平衡。 • 鄉村俱樂部型(低倡導、高關懷):領導者認為只要關懷部屬 ,他們自然會心存感謝而有好的產出。 • 團隊型(高倡導、高關懷):領導者認為只要給員工適當關懷 ,並導之以理,必定會使其發揮潛力,進而造成最大成就。 此為最理想的領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