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175 Views
Cultural Citizenship as Subject- Making: Immigrant Negotiate Raci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0/04/07 程洋、愛真、俊凱. 問題意識在哪裡?. 以過去的法律-政治觀點來看待 citizenship ,在當代 美國 是否合宜?
E N D
Cultural Citizenship as Subject- Making: Immigrant Negotiate Raci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0/04/07 程洋、愛真、俊凱
問題意識在哪裡? • 以過去的法律-政治觀點來看待citizenship,在當代美國是否合宜? • Contradiction between paradigms: citizenship as rights versus citizenship as subjectification
結論是什麼? • 過去的分析方式有其不足之處。我們必須瞭解,「亞裔美國人」內部的階級、族群、種族的階層化,是國家與社會面對不同移民時,以採取不同治理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及結果。 • Citizenship是在以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的價值預設下,透過國家機構與民間團體等力量,使移民透過順從習得或微隱抵抗所型塑而出的一連串文化實踐,因此有別於過去的法律-政治觀點針對公民身份所做的分析。
推論邏輯是什麼? • 作者先質疑之前學者所使用的Citizenship的概念,並提出 Citizenship as subjectification • 再以美國的田野研究作為佐證資料,說明來自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的移民,他們的Culturalcitizenship如何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與stateagencies及civicgroups斡旋而展演出來。 • 成為貨真價實的亞裔美人的可能性?
信服嗎? • 部分信服。 • Cultural 和 citizenship之間的關連性是什麼?怎麼被連結起來?作者似乎沒有詳細闡述,反而視為預設。(論斷而無證據) • 作者研究個案發生在美國。如果是台灣呢?歸化的台籍美人,他們文化公民身份展演的處境限制,是否會隨著不同國家在世界階層化的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是不受到如亞裔移民進入美國當地時的那般限制,反而被標榜成台灣人學習與讚揚的對象?
從不同角度會從何下手? • Ong的受訪個案,似乎較偏向移民個體面對國家機構及民間團體的互動作為文化公民身份展演時的考察依據。我們組認為,或許從這些移民個體他們日常生活所身處的群體與工作場域著手,探討其內部認同與共識的集結過程,應更能細緻地補足其在斡旋時所隱含的抵抗成分。傅科也說,「權力之所在,抵抗亦所在」,研究這些個案在動員抵抗力量的層面上,我們認為有其必要性。
個案分析 • 案例一:柬埔寨移民女性遭受家暴。 • 在這些家庭暴力事件中,公權力的介入便隱含貶低這些有色人種的男人,透過法官與警察的執行,藉以提昇white masculinity,而將文化正確的公民身份與特權加以具體化。 • 案例二:柬埔寨青少女未婚懷孕問題。 • 福利系統如何重新建構柬埔寨人的家庭內部關係,以及如何加強他們給人的想像?=>feminist fervor of many social workers
個案分析 • 案例三:摩門教會傳達美國主流價值觀。 • 對於處於不利地位的移民/難民而言,摩門教徒一身乾淨簡潔、保守中產的形象使其更靠近美國夢的一個途徑。=>一步一步學習,以邁向事業成功、道德優越以及擺脫種族化的次等地位的污名。=>white masculinity
個案分析 • 案例四:有錢卻無權利修建自己房子的華人中產階級。 • 週邊鄰居利用文化品味來區辨與自己不同身份的他者,即使移民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她仍舊被視為個外國人,不被美國主流社會接受。
提問 • 這種將移民置放入黑白軸線加以whitening或blacking的意識型態,是個體唯一決定個體文化公民身份展演的推力嗎?若以台灣脈絡觀之,可否與之比擬? • Ong的Cultural citizenship似乎又隱隱掛連到個體經濟地位的階層區分,如此是否會使得Cultural citizenship實際上是一種先被看見經濟(能力)而後才被看見文化面向的階段性決定論?這似乎又回到Culture和citizenship之間的關連性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