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95 Views
中国古代炼钢史. 龙泉剑. 越王勾践青铜剑. 炼钢的两大方法. 方法一:固体渗碳制钢技术(春秋后期) 用块炼铁(或熟铁)做原料,利用渗碳技术增加碳分。 (注)熟铁的碳含量比钢低,所以要提高碳含量以得到钢。 具体办法: 用块炼铁放在炭火中加热渗碳; 易 用优质块炼铁配合定量的渗碳剂和催化剂,密封加热渗碳。 难. 方法二:脱碳制钢技术(战国时代)碳 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料,采用脱碳方法炼制成钢。 (注)生铁的碳含量比钢高,所以要降低碳成分以得到钢。 具体方法: 把比较薄的生铁铸件经过脱碳退火,使其变成钢件;
E N D
龙泉剑 越王勾践青铜剑
炼钢的两大方法 • 方法一:固体渗碳制钢技术(春秋后期) • 用块炼铁(或熟铁)做原料,利用渗碳技术增加碳分。 • (注)熟铁的碳含量比钢低,所以要提高碳含量以得到钢。 • 具体办法: • 用块炼铁放在炭火中加热渗碳;易 • 用优质块炼铁配合定量的渗碳剂和催化剂,密封加热渗碳。 难 • 方法二:脱碳制钢技术(战国时代)碳 • 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料,采用脱碳方法炼制成钢。 • (注)生铁的碳含量比钢高,所以要降低碳成分以得到钢。 • 具体方法: • 把比较薄的生铁铸件经过脱碳退火,使其变成钢件; • 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后,经过炒炼,使其氧化脱碳而成为钢。 干将莫邪宝剑
春秋时期 从春秋晚期起,中国独特的炼钢技术开始出现,国家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良剑和良匠是各国争夺的焦点。 《越绝书》的传说:楚王派风胡子到吴国,请欧冶子,干将“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叫做龙渊,泰阿,工布。
春秋时期----九州扬威兮春秋争雄 《吴越春秋》记载:干将,莫邪宝剑的传说。
春秋时期----九州扬威兮春秋争雄 争 徐吴之战,徐败 欧冶子--干将的师兄 干将 吴王阖闾
钢的诞生 六合之金英 五峰之铁精 《吴越春秋》记载: 干将在冶炼宝剑之前,“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铁精:一种质量较精的用块炼法炼成的海绵铁;金英:一种含碳量较多的渗碳剂。) 冶炼时,把“铁精”和“金英”焖在炉中一起鼓风加热,当温度足够高时铁块的表面熔解,碳不断渗入熟铁,炼制成中碳钢和高碳钢。
铸剑的神圣(铸剑宗师欧冶子) 暴君不仁不能成剑 意志不坚不能成剑 体力不继不能成剑 切肤放血 铸铁熔铜
炼钢歌诀 踏千嶽,登高巅 八荒采奇石 六合聚金英 冶成筑炉兮逐渐成军 烈焰起,紫气腾 姑苏淬天火 吴山砺宝锋 铁水铜浆兮炼钢锻形 九州扬威兮春秋争雄 基本工序:采矿--冶炼--铸造--锻造
莫邪焚身以火 (金铁之精,不消沦流) 《剑诀》 宝剑之化,须待人气而合成 方得鬼神之助,以克全功 天帝下降,百神临观 血肉铸剑,人物同熔
莫邪卫天去,干将跨长虹 (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美丽的传说背后的科学道理 《吴越春秋》:干将作剑,......于是莫邪断发剪爪,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 科学真相:我国古代炼铁使用木炭做燃料,又不采用含有磷质的熔剂,因而古代生铁中含磷量很低。而古时所用的铸铁炉,实不易发生相当温度,使铁充分熔融,需加相当磷份,熔融方易。中国古代虽没有明确的关于磷的化学知识,但从经验上发现融铁吸收骨质后较易铸作。 莫邪的“人物同熔”的本质:含磷的有机物投入炉中,焖在炉中再鼓风加热,磷质就使铁块表面熔解而起强烈的碳化作用,形成部分熔点较低的铸铁,从而流入海绵体似的铁块各部分疏松的空隙中。这样碳不断渗入,炼制成中碳钢或高碳钢,就可以用来锻造宝剑。
脱碳制钢技术的诞生(战国时代) • 基本原理:以生铁为原料,适当控制温度时间,想办法让生铁里的碳被氧化成气体脱掉,铸件的金属组织就全部从铁变成了钢;但仍保留有缩孔,气眼等特征性铸造缺陷。 • 优点:由表及里有控制的适当的脱碳,使基本不析出石墨; 钢件中夹杂物很少,这是由于生铁铸件中夹杂较少
脱碳制钢技术的发展(汉代) 公元前2-前1世纪的西汉年代,白口铁工具整体通过脱碳退火成为钢件之后,再在刃口部分进行局部渗碳或加工锻打,以提高刃部的硬度和锋利程度。 用这种铸铁脱碳钢在西汉年间广泛使用,工匠对于脱碳和渗碳工艺的作用,已经有经验性的了解。在农业上,斧镰等农具和兵器又官冶作坊生产。从外形看是铸件,从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看基本是钢,而且夹杂物极少。 局限性:不可能制成较大的和较厚的钢件。现在出土文物发现的都是比较薄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只有这样薄的生铁铸件才便于由表及里全部脱碳成钢。
“炒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西汉后期) 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对钢制品的需求大大增加,熟铁块炼法和生铁脱碳炼钢均不能满足要求。在西汉后期创造了“炒钢”技术。 《太平经》卷72《不用大言无效诀》第110: 今军师兵,不祥之器也,君子本不当有也,......不贵用之也。但备不然,有急乃后使工师击冶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 炒:高温搅拌。
“炒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西汉后期) 工序简介:先寻求铁矿石,冶炼成生铁水(熟铁在当时是不可能熔化成铁水的),即所谓“烧冶之使成水”,然后炒炼成钢(即高温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使液体中的碳氧化),再反复锻打(生铁是不可能经过锻打制成钢材的),制成莫邪一类的钢剑。即所谓“万锻之,乃成莫邪”。炒钢技术的发明使得百炼钢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什么是百炼钢? 中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其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 ,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魏晋时期是百炼钢的鼎盛时期。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百炼钢有所减少。
“炒钢”技术的广泛使用(东汉) 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所著的《论衡.率性篇》中提到: “更熟锻炼,足其火,齐其铦”。认为世间价值千金的宝剑,原来就是矿山中的普通的铁。冶工把它们锻炼成锋利的剑,岂是锻炼的原料有什么不同,而是由于锻炼到家。 东汉炼钢技术的进步,铁工具已多用钢刃。 贾公彦疏:“汉时斧近刃,皆以钢铁为之”。到三国时代,用钢制作兵器更加广泛。陶弘景《刀剑录》:“吴王孙权黄武四年,采武昌山钢铁,作千口剑,万口刃,各长三尺九寸,刀口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 汉朝剑 汉弩机 汉朝冷兵器
百炼钢的鼎盛时期---三国 百辟宝剑-汉剑-龙泉剑 剑身自然出现水波纹 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 百辟,即百炼,意即经过一百次左右的加热和反复折叠锻打。代表了当时炼制优质钢利器的工艺质量的最高水平。
百炼钢的继续发展和热处理的进步(魏晋-明朝)百炼钢的继续发展和热处理的进步(魏晋-明朝) 魏晋南北朝,出现许多著名的冶炼家。如南朝齐,梁时代的黄文庆。 "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 钢剑刃部坚硬锋利 剑身富于韧性弹性 蟠钢剑 鱼肠剑
百炼钢的继续发展和热处理的进步(魏晋-明朝)百炼钢的继续发展和热处理的进步(魏晋-明朝) 明朝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提到:“铁要多炼,刃用纯钢”。 刀脊使用低碳的软钢,刃部采用高碳的硬钢,加以锻合而成。
“灌钢”冶炼法的发明--南北朝 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巧一项最突出的成绩。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用熟铁低温冶炼的措施 ,钢铁不能融化 ,铁和渣不易分别 ,碳不能敏捷渗入。中国发现的灌钢法,胜利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巧的发展做出划时期贡献。同时兼用生铁和熟铁的两种原料,利用生铁含碳量高,比熟铁熔点低而先熔解的特点,把两种原料配合在一起加热,让先熔的生铁液作为渗碳剂,灌注到疏松的熟铁的间隙之中,使熟铁的含碳量升高而成为钢材。 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拟 ,其长处 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融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光 ,进步生产率。 (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添了钢的产量。 (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搀杂产生反应 ,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进步金属品位。 (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控制。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必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
“灌钢”冶炼法的发明--南北朝 綦毋怀文造刀的方式是:先把生铁和熟铁以灌钢法烧炼成钢,做成刃口,然后“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这样做出来的刀称为“宿铁刀”,极其锐利 ,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对于含碳量比较高的钢,理想的淬火介质应当是:当工件在比较高的温度650-400℃,具有较大的冷却速度,在低温300~200℃,具有较慢的冷却速度。这就须要采取双液淬火法。綦毋怀文先用动物尿、后用动物油进行双液淬火,能够造出品质很高的“宿铁刀”。 创新: 1)热处理的进步。使用动物尿和动物油作为冷却剂,一方面扩大了淬火介质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这样就能够得到不同性能的钢。 2)材料的科学使用,节约成本。刀的刃部需要比较高的硬度,才能使刀刃锋利,所以要用钢来制造。而刀背相反却需要有比较好的韧性,使刀在接受经较大的冲击力的时候不致折断,所以用熟铁比较合适。綦毋怀文把二者巧妙结合起来,把好钢只用在刀刃上,既满足了实用要求,又节省了钢材,这项制刀工艺上的重要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灌钢技术的发展--唐-明 • 隋唐以后的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钢普遍地用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上; • 宋代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用泥把炉密封起来烧炼(防止加热时氧化脱碳),炼成灌钢。《梦溪笔谈》; • 明代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片上,使生铁得到氧而容易吸收生铁的铁液;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盖,使生铁得到氧而容易熔化。《天工开物》。 • 明朝中期(15-16世纪之间),开始发展成为"苏钢冶炼"法。 • 明朝后期,发明“生铁淋口”的方法。
《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期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天工开物》卷14《五金》 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夹紧,生铁安置其上,又用破草鞋覆盖其上,泥涂其底下。洪炉鼓 ,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明崇祯年间 作者宋应星 创新点: 1)用涂泥的草鞋遮盖----- a)炼钢炉依然能够从空气中得到氧,使生铁在还原性气氛中熔化; b)使大部分火焰反射入炉内,以提高冶炼温度。 2)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 增加生铁和熟铁的接触面,使熟铁易于吸收生铁的铁液,能够使碳均匀地渗入;
苏钢冶炼法 明唐顺之《武编.前编》卷5《铁》------ “......或以生铁与熟铁并铸,待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此钢合二铁,两经铸炼之手,复合为一,少沙土粪滓,故凡工炼之为易也。 苏钢相传由江苏人发明,故称“苏钢”。在明清两代,芜湖的苏钢冶炼业最为盛,而芜湖有不少大钢坊是由南京迁过去的,炼钢工人也多数来自南京周围的地区。炼钢技术凭父子,师徒相传,不肯随意教人。
“生铁淋口”技术的发明和流传 《天工开物》卷10《锤锻》 “凡治地之物,用锄镈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 广泛应用在农业的农具制造,俗称“擦生”。整个擦生的时间,包括加热,擦生,淬火等等,大约需要4-5分钟,而生铁液擦上的时间仅为20-30秒钟。入水淬火的时间约5秒,经过修边开刃,便成为一件耐磨韧性又好的农具。 明崇祯年间 作者宋应星 创新之处: 即不需要夹进炼好的钢条,又不需要把工具加以熔化,而利用了炼钢原理,很巧妙地用“生铁淋口”的方法使工具具有钢刃,不仅方法简捷,而且节省很多时间。
中国古代锻造技术和淬火工艺的进步 锻的目的:挤去熟铁和钢中的杂质,使组织均匀细致,性能提高; 为了锻造成所需要的形状。 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画像石《冶铁图》 云南流行的锻铁炉
锻造法之一------熟铁锻造(热) 西安半坡战国墓出土的铁锄的锻造工艺过程示意图 先将原材料多次锻打成薄片,再将薄片折合和锻接,然后再加工锻成所需要的器形。 “千锤百炼”-----不断加热和反复锻打,使杂质稀少,组织细密,富于韧性和弹性。 鱼肠剑 蟠钢剑(宋)
锻造法之一------熟铁锻造(热) 《天工开物》卷10《锤锻》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技巧:涂上黄泥与接口之上,将陈年壁土细末或黄泥撒在接口,在锻合过程中,壁土和氧化铁皮形成低熔点的液态硅酸盐,被挤出接缝,所谓“泥滓成枵而去”,因而不会留下缝隙,胶结得十分牢固。
锻造法之二------冷锻(冷变形加工) 利用冷锻使变形来提高钢的硬度,在一定的变形度内,不会显著增加脆性。 应用; 1) 战争用的钢甲(坚滑光莹,非强弩可入); 2)锯条的生产(《天工开物》) 3)钢针的制造(《天工开物》) 钢针制造使用的重要热处理: 1) 表层增碳处理; 2)淬火处理 明代使用“冷拉”的造针方法
清代锻造技术的发展 王麻子菜刀 芜湖铁画(清) 张小泉剪刀
锻造与农业 • 战国,秦,汉—— 大型犁铧用白口生铁铸造,多数农具采用可锻铸铁制造(缺点:由于技术有限,农具不能大,薄壁作嵌刃式,耕作效能差); • 东汉——锻造的小铁锄开始流行;(炒钢方法和锻造技术开始发展) • 魏晋南北朝——锻造农具增加; • 唐宋——锻造的钢刃熟铁厚重农具普遍使用;
锻造与农业 铁搭由熟铁和钢锻造,坚韧而锋利,如果有强壮的劳动力使用,可以取得比牛耕更好的垦耕效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确实起很大作用。 “由于先用人耕,继用牛耕,耕深八寸,收效加倍”。 《吴兴掌故集》 明.徐献忠
淬火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淬:将已锻好的钢铁烧红,达到一定温度,突然浸入冷却剂中很快冷却,使它获得高硬度和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 曹丕《典论.剑铭》“淬以清漳,厉以礛硃。" 火与水合为焠。 三国时,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水质对淬火后钢的质量的影响的规律。 “汉水纯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
淬火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西汉时期,对钢刀,钢剑的刃部采用局部渗碳和淬火技术,从而提高刃部的硬度和机械性能。 三十炼环首钢刀 错金书刀
淬火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淬火介质的多样化 原理:不同的液体的性质,温度和淬火时间长短导致不同的淬火效果。 南北朝——宿铁刀(用动物的尿和油脂) 明朝 —— 少数民族用地溲淬火(地溲是地下流出的原油) 明朝 —— 出现“冷待淬火”工艺。 “凡铁 ,纯钢为之,未健之时,钢性亦软,以已健钢鏩划成纵斜文理,......划成烧红,退微冷,入水健。久用乖平,入火退去健性,再用鏩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