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605 Views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朱启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药物性肝病 (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 ). 药物性肝病确切的发病率很难有精确数字; 相当一部分临床无症状,只有肝生化异常, 被忽略 ; 每种药物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为 1/1万~10万 ;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丹麦报道住院黄疸中2%与 药物有关; 80年代以来国外多处肝病中心报告: 拟诊肝炎中药物性肝病占10%~40% 急性肝衰中由药物引起占15%~40%. 儿科医院近 3 年拟诊肝病中检出 病毒性肝炎病例情况.
E N D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朱启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 • 药物性肝病确切的发病率很难有精确数字; • 相当一部分临床无症状,只有肝生化异常,被忽略; • 每种药物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为1/1万~10万; •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丹麦报道住院黄疸中2%与 药物有关; 80年代以来国外多处肝病中心报告: 拟诊肝炎中药物性肝病占10%~40% 急性肝衰中由药物引起占15%~40%
儿科医院近3年拟诊肝病中检出病毒性肝炎病例情况儿科医院近3年拟诊肝病中检出病毒性肝炎病例情况
高度重视小儿药物性肝损害 •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肝损害不断增加; • 症状性药物肝损如厌食、乏力、黄疸、肝区隐痛和肝 大等; • 亚临床型药物性肝病发生率远比有症状和黄疸者高; • 临床滥用药物,尤其抗生素、激素; 要高度警惕药物性肝损
小儿肝脏的代谢和生理特点 • 正常成人肝脏约占体重的1/40~1/50, 胎儿新生儿肝脏体积相对较大,达体重1/20; • 儿童期肝脏绝对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 但其相对体积和重量却不断减少; • 肝脏是体内代谢最主要的器官,有多种多样代谢功能。
肝脏有双重血供(肝A、V)接受:氧、营养物和初代谢物;肝脏有双重血供(肝A、V)接受:氧、营养物和初代谢物; 从消化道吸收物质→门静脉→肝脏 代谢作用 转化解毒 • 肝脏胆道系统小肠沟通(起消化及排泄作用) 肝脏代谢产物、助消化物质随胆汁分泌排入肠道 • 肝脏的酶类有约数百种,在各种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使其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类的代谢 • 肝脏的功能:合成、分泌、生物转化、排泄 营养物质 有毒物质
右肝 左肝 左肝管 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 胆囊管 胰腺 胆总管 胰腺管 十二指肠末端 十二指肠乳头 十二指肠头部 十二指肠水平部
儿童期,有些肝脏生物转化酶活力有年龄段差别儿童期,有些肝脏生物转化酶活力有年龄段差别 • 新生儿肝脏对外来物质代谢能力较弱 • 药物类代谢随年龄增长而渐转成熟
肝脏对药物的代谢 • 口服药必须是脂溶性或具有一定程度亲脂性 药物才能通过肠道细胞膜进入体内 否则不被吸收以原形肠道排出 • 静脉、肌注药物同样必须具有脂溶性或亲脂性 才能与血浆蛋白结合,否则很快经肾脏从尿排出 • 唯独肝脏是代谢亲脂性药物的场所
代谢途径 药物 → 药物蛋白结合物 →肝血窦 →狄氏间隙 →肝细胞 →进入肝细胞生物转化 → 具备药效作用 → 入血循环 → 达到血药浓度 → 半衰期 → 再被肝细胞(生物转化) → 水溶性代谢物 → 血循环(溶入血浆)→ 肾脏 → 尿排出 →肝细胞→有毒药物或有毒代谢物 →肝脏解毒→血循环→ 肾→ 尿 肝脏生物转化→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 →进入肠道 →肝细胞 →生物转化 →呈肝脏有毒性化合物→ 发生药物性肝病
药物在肝脏代谢分三个阶段(相) • 第一阶段:生物激活(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改变 药物结构→从脂溶性改为水溶性化合物 • 第二阶段:使第一阶段形成代谢产物与极性配体共价结 合[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谷胱甘肽(GSH) 和氨基酸等] → 增加药物或代谢产物的水溶性 → 体内发挥药效→经半衰期→分子量≤300D → 肾脏排出 • 第三阶段:分子量>400D代谢物→肝细胞转运机制代谢 → 胆汁排出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病因 • 乱用药物 中药、西药、草药和补药都是药,吃得不当都可吃出问题, 尤其草药及补药缺乏警觉性,“补肝”拼命吃药成DILD 95~97年一项调查 中草药占药肝的20~30% • 寻求偏方 慢性病求偏方盼治愈,可能会伤害肝脏 • 至少600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在成人爆发性肝衰中占10~20%, 成人慢肝中的1/4~2/3属药肝(尤其老年) • 个体的遗传因素
ADR发生因素 • 药物因素:药理作用、药物杂质、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 • 机体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病理情况、遗传因素; • 给药方案:途径、用药间隔、给药剂量、连续用药时间、 速度; • 药物相互作用:配伍、吸收过程、竞争血浆蛋白、代谢 和排泄过程的相互作用
机制: • 非免疫学机制:药物及代谢产物直接对肝细胞作用 肝细胞内:光面内质网上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P450)系 肝细胞质:丰富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GSTs) 药物代谢物 + 结合 解毒 排泄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坏死 解毒、排泄机制低下或缺陷 → 活性代谢物>阈值→肝细胞 凋亡 • 免疫学机制:药物及代谢产物“过敏”或启动T细胞抗原识别 反应
危害 • DILD按轻重程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肝硬化,最严重为爆发性肝炎; (起病1~2周内死亡) • 肝脏既是药物代谢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靶器官 某类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个体特异病人导 致肝损; 原有肝功能不全:药损加重肝损机率更大、产生 危害更大。
临床表现 • DILD1~数周潜伏,大都没有症状,继续服用中拖成大病; 早期可有发热,随后消化道症状、黄疸、皮肤骚痒、皮 疹等,ALT、AST及AKP升高为特征。 • 四种临床常见型 肝炎型:恶心、呕吐、乏力、轻微或无黄疸、肝肿大、转氨酶高; 脂肪肝型:症状同上,病理肝细胞内大量脂肪沉积; 肝内胆汁淤积型:黄疸,无发热、皮疹,转氨酶不高; 胆汁淤积伴炎症型:发热、恶心、呕吐、乏力、黄疸等,转氨 酶中度; • ADR 潜伏期5’~30’,21%;30’~≤24h 34%;>24h~7d 39%;7~14d,6%;
常见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 注意点 • 某药物在正常剂量时不会引起肝损,超剂量时发生; • 某药单用正常量不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合用即发生, 甚至后果严重; • 一般认为中草药比较安全,近年中草药或中成药引起 不少,甚至造成死亡。
中草药引起肝损 药名 川栋子、雷公藤、黄药子、贯众、 肝细胞(或/和) 冬青叶、苍耳子、细辛 淤胆,严重致重肝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ADR(Shanghai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SADRM) 2003年7月报告 2002.10.17~3003.7.4 共计1423起 奥美拉唑(洛赛克) 口服 2例 肝损害 环磷酰胺注射剂 静脉 1例 肝损害 板兰根冲剂 口服 1例 肝功异常 庆大霉素缓释片 口服 1例 肝功异常
2004年11月报告 2004.1.1~3004.8.24 共计1289起 阿莫西林 口服 2例 肝损害 利福平片 口服 1例 ALT 异烟肼片 口服 1例 ALT 吡嗪酰胺 口服 1例 ALT
2005年5月报告 2004年各类抗生素引起的ADR合计3075起 青霉素 667起 其他β-内酰胺类(泰能、美罗培南) 7起 头孢菌素类 1053起 氨基甙类 118起 大环脂类 165起 林可胺类(克林、林可) 282起 氯霉素类(氯、甲砜) 3起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 3起 多肽类(磷、万古) 69起 磺胺类 15起 喹诺酮类 693起
我国抗生素的滥用严重 • 我国门诊 感冒患者 75%用抗生素 • 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高达95% • 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率为79% 英国22%,各国平均水平30% • 2000年某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占80.2% 联合用2种以上 占58% • 结果:细菌耐药问题突出,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04(5):7-9
2004年度上海市因各种中药从民族药 引起ADR共计451起,其中 穿心莲内酯注射液(莲必治) 静滴 29起 红花注射液 静滴 21起 清开灵(黄芩苷注射液) 静滴 43起 丹参注射液 静滴 34起 黄芪注射液 静滴 30起 严重者:高热、皮疹、过敏性休克、喉水肿、 急性肾衰和肝功能异常
2004年度肝胆系统药物引起ADR共计88起 茵栀黄注射液 静滴 17例 苦黄注射液 静滴 4例 甘利欣(甘草酸二钠) 静滴 6例 肝炎灵注射液 肌注 7例 苦参素注射液 静滴 4例 胆维他片剂 口服 7例 阿拓莫兰(注射用谷胱甘肽) 静滴 4例 • 主要症状:发热、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样发作, 颜面水肿、心动过速、胸闷。
诊 断 一.ADR 8条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7~10分为肯定;4~6分很可能,1~3分可能, ≤0分为可疑
二.DILD诊断依据 • ADR判断基础上 • 有以下三项可确诊: 1. 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 2. 有肝内胆汁淤积或/和肝细胞损害临床表现或病理 3. 药物敏感性试验(+),或激发试验(+)(即:相同药物 再次应用又可引起肝损害)
预 防 重点在于预防,要注意以下情况: 1.药物治疗期间(尤其新药)监视各种不良反应: 定期测定:血象、尿液、肝生化(胆红素、转氨酶、AKP和胆汁酸); 2.对既往有药敏史或过敏体质,用药,尤其新药要特别注意; 3.对有肝、肾疾病者,新生儿和营养不良儿,药物使用和剂量应慎 重考虑; 4.治疗期出现不明原因黄疸或肝功异常,立即停药; 5.对有药物性肝损史患儿,应避免再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药物。
治疗原则 1.立即停止有关或可疑药物的使用; 2.卧床休息,服用B 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E; 3.深度黄疸者应静滴10%葡萄糖、Vit C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4.根据药物性质给予相应的解毒剂 如乙酰氨基酚 L-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5.明显淤胆者可试用熊去氧胆酸口服3~10mg/kg.d(50mg/片) 6.还原型谷胱甘肽(泰能)可对一些DILD有效 0.6g/4ml 0.3~0.6g/d静滴或肌注(小儿)
肝病时营养与饮食 原则 1.脂肪不适过多,占总热能的25%,选不饱和脂肪酸的豆油,花生 油,菜油等植物油。 2.蛋白是细胞的再生原料,占总热能的15%,即高于健康人,选优质 蛋白,如牛奶,蛋,鱼,鸡,瘦肉,大豆及豆制品。 3.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65%-65%为宜,不宜过分高糖,高糖会影响 食欲引起胃腹胀气,体内脂肪积聚。 4.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β-胡罗卜素,Vit E,C,B2,烟酸及微 量元素硒,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多食新鲜蔬菜,水菜,菌类多 糖。
小 结 • 重视小儿药物性肝损的发生。 • 合理应用各种药物,尤其抗生素,激素。 • 规范使用各类保肝药物,并非多多亦善。 • 重视中草药、几种成药同样可引起ADR和DILD。 • 密切监视用药期间(尤其新药)各种不良反应。 • 不能擅自提高剂量和延长药物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