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875 Views
中国地理 · 2007.11.23. 第四章.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二节. 中国水旱灾害.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认识 思路. 认识. 思路. 致灾因子 (hazard). H. 灾情. D. 孕灾环境( hazard-. E. (disaster). formative environment) 承灾体. S. (hazard-affected body) D=E ∩ H ∩ S 自然灾害 基本原理.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认识 思路. 认识. 思路. 中国水、旱灾害的特点.
E N D
中国地理 · 2007.11.23 第四章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二节 中国水旱灾害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认识 思路 认识 思路 致灾因子 (hazard) H 灾情 D 孕灾环境(hazard- E (disaster) formative environment) 承灾体 S (hazard-affected body) D=E ∩ H ∩ S 自然灾害 基本原理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认识 思路 认识 思路 中国水、旱灾害的特点 承灾体 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灾情 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基本概念 水灾:是由陆地水在一些地区超常 增加而引发的各种灾害,包括洪 水、涝灾、渍灾。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基本概念 水灾:是 因积水过多而 由陆地水 在一些地 区超常增 加而引发 的各种灾 害,包括 洪水、 涝灾、 渍灾。 造成的灾害。 在低洼地区因 地下水位过 高,土壤水分 长期处于饱和 状态而造成的 灾害。 由降雨、融雪 (冰)、堤坝溃 决等原因引起的 江河湖库及沿海 水量增加、水位 上涨而泛滥以及 山洪暴发等所造 成的灾害。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基本概念 水灾:是由陆地水在一些地区超常增加而引 发的各种灾害,包括洪水、涝灾、渍灾。 旱灾:是由于干旱缺水造成的灾 害。通常表现为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缺 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 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经济损失。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水旱灾害造成的灾情 受灾人口 死亡人口 其他9% 其他31% 洪涝33% 洪涝 45% 地震 46% 旱灾36% 农作物受灾 其他8% 倒塌房屋 其他11% 风雹6% 病虫害8% 洪涝23% 洪涝59% 台风15% 寒潮9% 地震 15% 台风3% 旱灾43%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水灾:是由陆地 水在一些地区超 常增加而引发的 各种灾害,包括 洪水、涝灾、渍 ? 灾。 旱灾:是由于干 旱缺水造成的灾 害。通常表现为 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缺乏, 不足以维持人们 生产生活需要, 甚至危及人和动 植物的生存、造 成经济损失。 为什么中国水旱灾害频 发?损失严重?主要集 中在哪些区域? 水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1. 气候因素 降水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降水在时空上的分布 8月上旬 7月下旬 8月下旬 9月初 7月上旬 6月下旬/底 6月上旬 5月下旬/底 5月上旬 雨 带 推 9月上旬 移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降水在时空上的分布 8月上旬 7月下旬 8月下旬 9月初 7月上旬 6月下旬/底 6月上旬 雨 带 5月下旬/底 推 移 9月上中旬 5月上旬
mm mm 100 80 100 80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松花江 辽河 60 60 40 40 20 20 0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汛期降水 逐旬变化 0 mm 100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海河 80 60 40 20 0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mm 100 80 60 40 20 0 mm 100 80 60 40 20 mm 100 80 60 40 20 0 mm 100 80 60 40 20 淮河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长江 中下游 江南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华南 0 0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分区域的主要水旱灾害 夏涝;夏旱 夏涝;春旱,春夏连旱 夏涝;伏旱,夏秋连旱 夏涝,春涝和春夏涝,秋涝 春旱,夏秋旱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1. 气候因素 降水 蒸发等其他气候要素 宏观气候因素(全球变暖、厄尔尼 诺-拉尼娜、南方涛动、太阳黑子活动)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2. 地表地理因素 地形地势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地形+水系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2. 地表地理因素 地形地势 流域、河流水文 河道变迁 多水旱灾害的淮河地区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黄河改道 黄河夺淮 (1128-1855年) (1194-1855年)
N 淮河 独立 泗 水 入海 濉 河 沂 水 沭 水 颍 河 涡 洪 汝 汴 河 水 河 黄 淮 海 河
今 黄 河 N 黄河夺淮 (1128年/ 1194年) 黄 河 故 黄 海 道
N 漫流 (至 泗 1286 年) 水 濉 河 沂 泗 水 沭 水灾 频发: 豫东、 鲁西南、 水 水 颍 河 涡 洪 汝 河 汴 水 河 黄 海 皖北 淮 河
N 分流 泗 明 (至16 世纪 中后期) 水 清 濉 黄 河 沂 水 河 沭 水 颍 河 涡 洪 汝 疏塞并举 配合漕运 河 汴 水 河 黄 淮 海 高家堰(1517) 河
N 泗 明 独流 (至1855年) 水 清 濉 黄 河 沂 水 河 沭 骆 马 湖 水 颍 河 洪 汝 涡 河 蓄清 刷黄 水 济运 黄 淮 海 洪泽湖 河
N 泗 水 南 四 湖 黄 明 清 濉 河 沂 水 河 沭 骆 马 湖 水 颍 河 洪 汝 河道淤废 湖泊兴替 涡 河 水 入海口淤扩 淮 黄 海 洪泽湖 河
明 N 淮 河 清 河 黄 黄 洪泽湖 海 白马湖 射阳湖 高邮湖 淮河入江 长 水灾: 江苏 山东 江
渤海 今 黄 河 铜瓦厢 N 黄河北徙 (1855年) 废 泗沂沭水系 黄 河 淮河水系 黄 海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河 流 湖泊兴替 河流倒比降、改道 体 湖泊淤废 河道淤塞 地势改变 系 黄河夺淮 保证漕运 土壤条件 改变 紊 乱 海岸线东移 水旱灾害频繁、严重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2. 地表地理因素 地形地势 流域、河流水文 河道变迁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3. 人类活动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破坏植被,城市 化) 争水争地(水资源分配,围湖造 田、围垸) 水利工程的建设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一、中国水旱灾害的成因 小结 孕 灾 环 境 致 灾 因 子 1. 气候因素 2.地表地理因素 3.人类活动因素 天 地 人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二、中国水灾的特点 1. 成因多样,具有季节性 暴雨洪水 山洪 融雪/冰洪水 冰凌洪水 降雨洪水 融水洪水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冰凌洪水 融雪/冰洪水 暴雨洪水 山洪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2. 分布广,发生频繁 华南地区 东南沿海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淮河海河流域 2~3年 一遇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城市分布 耕地分布 经济密度分布 承 灾 体 分 布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交通 经济……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二、中国水灾的特点 3. 损失严重,东重西轻 年均死亡约5000余人,倒塌房屋 200多万间,成灾农作物面积500多 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亿元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 江、黑龙江、吉林、广东、广西、四 川、贵州等省区灾情损失严重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 江、黑龙江、吉林、广东、广西、四 川、贵州等省区灾情损失严重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二、中国水灾的特点 4. 变化特点 经济损失增加,伤亡人数减少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案例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灾情严重的原因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案例 降 水 量 长江流域 1954年洪水 1998年洪水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案例 1644-1825年 1950-1958年 洞庭湖的变化 1998年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案例 降 水 量 淹 没 面 积 长江流域1954年洪水 1998年洪水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案例 长江流域 淹没耕地 死亡人口 损毁房屋 直接经济损失 1954年洪水 317万公顷 33169人 428万间 100亿元 1998年洪水 267万公顷 1526人 213万间 1660亿元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1949-2003年 洪涝灾害 受成灾面积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水灾年均死亡人口(人) 20世纪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直接经济损失/GDP(%) 20世纪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中国地理 · 灾害与减灾 二、中国水灾的特点 4. 变化特点 经济损失增加,伤亡人数减少 经济损失构成变化:农业损失减少,间 接损失的比例增加,城市地区的损失增加 涝灾成灾增加,洪水成灾减少
土地利用 状况 案例 布 吉 布吉镇 深圳 城市化 对洪水 灾害 的影响 降雨径流过程 产流的空间分布 洪峰流量 汇流时间 …… 河 流 渔民村 香 港 圳 河 深 域 圳 特 暴雨 强度 土壤前期 湿润程度 深 区 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图 高密度城镇用地 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灌草地 水域 湿地 未利用地 1980 1988 1994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