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76 Views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一般验验 Test Of Thrombus And Hemostasis. 第三节 血凝仪及临床应用. 一期止血项目: BT 和 PLT. BT Plt BT Plt BT Plt BT Plt. 血栓和止血检查. 病因. 疾病. 试验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数量增加
E N D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一般验验 Test Of Thrombus And Hemostasis
第三节 血凝仪及临床应用 • 一期止血项目: BT和PLT
BT Plt BT Plt BT Plt BT Plt 血栓和止血检查 病因 疾病 试验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数量增加 vWD vWF减少, 过敏性紫癜 单纯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 所致的血管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 血小板数量减少 减少性紫癜 Tests of thrombus and haemostasis
一期止血缺陷 • 筛选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BT和PLT都正常:过敏、单纯性和其他血管性紫癜等。 BT↑,PLT↓: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T↑,PLT↑: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T↑,PLT正常: 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管性血友病(vWD)等。
进一步做以下筛选试验:(二期止血) APTT、PT、
血栓和止血检查 疾病 试验结果 DIC 肝病 血友病(A、B、FⅪ缺乏) 获得性因子Ⅶ缺乏 APTT↑ PT→ APTT→ PT↑ APTT↑ PT↑ 内凝异常 外凝异常 共同途径异常 Tests of thrombus and haemostasis
1.仅有APTT延长 提示内源性途径因子异常:尤其是 Ⅷ、IX、XI 不能用正常血浆纠正:提示抗Ⅷ 、 抗IX抗体存在
2.仅有PT延长 提示外源性因子异常 VII缺乏 Vitk缺乏(II、VII、IX、X为Vitk依赖因子) 严重肝病
3.全部异常 共同凝血途径异常(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V、X因子缺乏) 存在血液凝固调节的异常
抗凝治疗实验室监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普通肝素(uFH):首选APTT作为监测试验,使APTT测定值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选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即PT监测,使PTR维持在1.8~2.5为佳。WHO推荐INR作为首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试验,维持在2.0~3.0之间。
纤溶系统亢进筛查试验 • FDP:原发性纤溶亢进继发性纤溶亢进均阳性 • 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亢进阳性
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包括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g)定量。 凝血四项 称为
请记住哦! 第三节血凝仪及临床应用 • 掌握血凝仪的检测原理和基本结构 • 熟悉半自动、全自动血凝仪的特点,血凝仪的性能评价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 了解血凝仪的分类、临床应用、仪器的维护和进展
血凝仪内容概要 •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二、血凝仪基本结构与评价 三、血凝仪的维护 四、血凝仪临床应用与进展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血液凝固分析仪(automated coayulation analyzer,ACA)是采用一定分析技术,对血栓与出血有关成分自动检测的临床常规检验仪器 在血栓/出血实验室中最基本的设备就是血液凝固分析仪(简称血凝仪)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发 展 史 • 1910年,Kottman发明了最早的血凝仪 • 1950年,Schnitger和Gross发明了基于电流法的血凝仪 • 20世纪70年代前为血凝仪的初级阶段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 20世纪70年代,较精确的各种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其特点是:单通道、终点法的半自动血凝仪,也称第一代产品 • 20世纪80年代末,多通道、多种分析方法与原理的半自动血凝仪相继诞生,称之为第二代产品 各代血凝仪的特点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通道、多方法、多功能全自动(即第三代)血凝仪不断涌现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一)血凝仪分型 按自动化程度 • 半自动血凝仪 • 全自动血凝仪 • 全自动血凝工作站 三者有何区别 ?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彼此有何不同? (二)血凝仪检测原理 主要检测方法:凝固法、生物化学法、免疫学法等。
流法——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导电 散射比浊法——凝固过程中散射光变化 血凝仪检测原理 浊度变化 光度变化 (一)凝固法 生物学法 光学法 透射比浊法——凝固过程中吸光度变化 双磁路磁珠法——钢珠振幅衰减程度判断终点 (二)底物显色法 生物化学法 :以底物释放产色基团量的变化测定有关因子 免疫扩散法 火箭电泳 (三)免疫学法 抗原抗体 双向免疫电泳 直接比浊 散射比浊 免疫比浊 乳胶比浊 透射比浊 ELISA法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呵!是血浆凝固的变化 1.凝固法原理 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激活剂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量(光、电、超声、机械运动等)的变化,再由计算机分析所得最终结果,称生物学法。按测量原理分为电流法、光学法和磁珠法。
12111 光 学 法 光 路 图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 光学法(比浊法):是根据血浆凝固过程中浊度的变化,导致光强度变化来测定相关因子 有何不同?谁优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光学法血凝仪工作流程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啊?为何在50%? 纤维蛋白的形成与吸光度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双磁路磁珠法原理:测试杯的两侧各有一组驱动线圈,产生恒定的交替电磁场,使杯内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凝血激活剂加入后,随着纤维蛋白的增多,血浆黏稠度增加,小钢珠运动振幅逐渐减弱,将运动幅度衰减到50时确定为凝固终点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与光学法原理区别 与光电磁法有何不同? 与光电磁法有何不同? 双磁路磁珠法原理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双磁路磁珠法与光学法原理主要区别 • 前者是检测血浆凝固过程中磁电信号变化 • 后者是检测该过程中光信号的变化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2.免疫学法原理 以纯化的被检物质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然后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检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血凝仪使用免疫比浊法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3.生物化学原理: 实质为光电比色原理,是通过测定产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推测所测物质的含量和活性,也称底物显色法
二、血凝仪的基本结构与评价 全自动呢 ? (一)血凝仪基本结构: 1.半自动血凝仪基本结构 主要由样本预温槽和试剂预温槽、加样器、检测系统(光学、磁场)及微机组成
二、血凝仪的基本结构与评价 (二)血凝仪评价 1.一般性评价:①产品质量50%;②价格25%;③厂商评估10%;④担保5%;⑤售后服务5%;⑥可接受性5%。
二、血凝仪的基本结构与评价 携便式血凝仪 2.技术性能评价: 重复性测定、线性范围、准确性、携带污染率、干扰因素、可比性分析等几方面
哦?为什么? 二、血凝仪的基本结构与评价 (三)血凝仪的特点 1.半自动血凝仪:①手工加样加试剂;②操作简便;③应用检测方法少;④价格便宜;⑤速度慢;⑥测量精度好于手工,但低于全自动
三、血液凝固分析仪的维护 (一)半自动血凝仪的维护 ①保持测试槽清洁,严禁有异物进入;②避免阳光直晒和远离强热物体;③防止受潮和腐蚀;④仪器和加珠器都必须远离强电磁场干扰源;⑤电源电压为220V±10%,最好使用稳压器;⑥使用一次性测试杯及钢珠
二、血凝仪的基本结构与评价 就这么简单? 2.全自动血凝仪基本结构 包括样本传送及处理装置、试剂冷藏位、样本及试剂分配系统、检测系统、计算机、输出 设备及附件等
二、血凝仪的基本结构与评价 (三)血凝仪的特点 2.全自动血凝仪:①自动化程度高;②检测方法多;③通道多,速度快;④项目任意组合,随机性;⑤测量精度好,易于质控和标准化;⑥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多;⑦价格昂贵;⑧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三、血液凝固分析仪的维护 (二)全自动血凝仪的维护 ①清洗或更换空气过滤器;②检查及清洁反应槽;③清洗洗针池及通针;④检查冷却剂液面水平;⑤清洁机械运动导杆和转动部分并加润滑油;⑥及时保养定量装置;⑦更换样品及试剂针;⑧数据备份及恢复等
四、血凝仪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一)临床应用 1.凝血系统的检测 2.抗凝系统的检测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测 4.临床用药的监测
四、血凝仪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二)进展 主要体现在:①多方法、多功能、快速高效;②智能化程度高,软件开发进一步完善;③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工作站;④床旁分析;⑤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的质量控制 • 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 • 抗凝剂与标本比例为1:9 • 标本勿溶血、凝血 • 标本采集、运送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