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600 Views
第四章 汉代乐府与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汉代乐府的概念及其思想内容 第二节 汉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第四节 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汉代乐府的概念及其思想内容. 乐府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乐府: 乐是音乐,府是官署,乐府是长官音乐的机关。 《 汉书 - 艺文志 》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代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落厚云”。时间:汉武帝时. 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即:有感于喜怒哀乐,因此而抒发。 乐府机关职能:采集民歌谣,谱写歌曲,训练乐工。
E N D
第四章 汉代乐府与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汉代乐府的概念及其思想内容 第二节 汉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四节 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汉代乐府的概念及其思想内容 乐府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乐府:乐是音乐,府是官署,乐府是长官音乐的机关。乐府:乐是音乐,府是官署,乐府是长官音乐的机关。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代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落厚云”。时间:汉武帝时
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即:有感于喜怒哀乐,因此而抒发。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即:有感于喜怒哀乐,因此而抒发。 乐府机关职能:采集民歌谣,谱写歌曲,训练乐工。 乐府作用、目的:为统治阶级服务,提供统治阶级各种需要。如:祭祀、朝会、军旅等。也可了解民间意愿,“观风俗,知厚薄”,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乐府机关客观上起到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流传。
后人把乐府机关所写的诗叫“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有特点:后人把乐府机关所写的诗叫“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有特点: (1)入乐,即谱上曲子可以演唱。 (2)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
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出现的第三次高峰(一次:诗经;二次:楚辞),现实主义精神和《诗经-国风》中一脉相承。楚辞是浪漫主义。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出现的第三次高峰(一次:诗经;二次:楚辞),现实主义精神和《诗经-国风》中一脉相承。楚辞是浪漫主义。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感情,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传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揭露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有丰实的思想内容。
具体表现: (1)反映了汉代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了官僚贵族阶级的腐朽、残忍与横暴,传达了被压迫人民的愤怒,反抗呼声,如:《陌上桑》《妇病行》《东门行》 (2)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古歌》 (3)反映了婚姻、恋爱与妇女所受的种种痛苦。如:《上邪》《有所思》《祭歌行》《上山采蘼芜》。 (4)反映了东汉后期的社会动乱和知识分子的忧惧漂泊之苦,以及企慕老庄,追求神仙及时行乐等乱世人生观的开始流行,(可看乐府诗歌消极、糟粕部分),如:《杜鱼过河经》《乌生》等。
第二节 汉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和《诗经》的民歌一样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主义生活,直接表达了人民的爱憎。 2、大部分是叙事诗,通过对话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故事性突出。 3、形式变化多样,以杂言为主,逐渐趋向于五言。 4、语言朴实、生动、口语化,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从诗歌的发展来说,汉乐府是由先秦的四言和骚体向五言、七言过度的阶段,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及语言形式和各种具体叙述,描写方法都使后人学习,仿效不已。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从乐府民歌中获取了思想和艺术养料。从诗歌的发展来说,汉乐府是由先秦的四言和骚体向五言、七言过度的阶段,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及语言形式和各种具体叙述,描写方法都使后人学习,仿效不已。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从乐府民歌中获取了思想和艺术养料。
第三节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为无名人。《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部古诗歌总集。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提名为《焦仲卿妻》,现在一般用诗开头一句话:“孔雀东南飞”。写作年代有异议,有人说是汉末人所作,有人说是六朝人所作。一般认为是汉末人所作。
故事梗概:(略) 社会意义: 在西汉四百年的封建统治时期,中国封建礼教也系统的建立和巩固起来了,在一系列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妇女所受的社会压迫也日益增加深,当时对妇女提出“三从四德”“七去”等封建约束条文。
三从: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制之道,故未嫁从父。夫死从子,既嫁从夫。《仪礼·丧服·小夏传》三从: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制之道,故未嫁从父。夫死从子,既嫁从夫。《仪礼·丧服·小夏传》 四德:妇德、妇言、妇客、妇历。《周礼·天官·九 》 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 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内则篇》
七去本为残酷教条,内则这条更始毫无人性。在这些封建教条的条条框框之下,妇女动辄得咎,处于一种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它是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兰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七去本为残酷教条,内则这条更始毫无人性。在这些封建教条的条条框框之下,妇女动辄得咎,处于一种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它是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兰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
社会意义: 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婚姻关系、封建家庭关系的本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妇女在婚姻上无保障,受压迫、奴役。同时,作品热烈的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叛逆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不愉的爱情、幸福的婚姻的热烈向往,作品具有强烈的民主性。
人物分析: 兰芝:整个悲剧故事的中心人物,与各人物相连系,在各种场合、各种矛盾中战线性格的各方面,如善良、勤劳、聪明、美丽、懂礼貌、刚强不屈,集中了我国古代妇女的一切优点。兰芝的品质越好,越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反动、残酷。 善良:离开婆家还说:“今日还家去,念田劳家里”。 美丽:“腰若流纨素,指如削葱根,口……” 刚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勤劳:“三人制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仲卿也是作品的正面人物,但与兰芝不同,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同时又是一个府吏,因此性格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始终站在兰芝的一边,虽然未与木请方面顶撞,但态度却是强硬的。没有为母亲的威迫所动摇,而且不顾母亲的孤单和“不孝有三,无后为犬”的罪名,终于“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走上了以死徇情的彻底反抗道路。他在临死前顾念母亲的孤单徘徊再三,正式说明他内心的矛盾,这也正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描写。焦仲卿也是作品的正面人物,但与兰芝不同,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同时又是一个府吏,因此性格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始终站在兰芝的一边,虽然未与木请方面顶撞,但态度却是强硬的。没有为母亲的威迫所动摇,而且不顾母亲的孤单和“不孝有三,无后为犬”的罪名,终于“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走上了以死徇情的彻底反抗道路。他在临死前顾念母亲的孤单徘徊再三,正式说明他内心的矛盾,这也正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描写。
焦母和刘兄 是反面人物,是封建礼教的执法者和体现者,是本文的批判对象。兰芝夫妇的悲剧是由他们先后压迫而造成的。
艺术特点: 1、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塑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 兰芝形象:有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2、运用比兴、排比、夸张、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富有鲜明突出的民歌风韵。
3、大量使用对话,语言个性化,准确地表达了心理活动,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3、大量使用对话,语言个性化,准确地表达了心理活动,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 兰芝:表现刚强 焦仲卿:驯良 焦仲卿(377)违心服从母命,又对爱情矢志不移。刘兄、焦母刻画出封建家长的专横面目。 4、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结尾余韵不绝,令人深省。 380页 作者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问,日文和*,来象征兰芝夫妇爱情的不朽,这是对叛逆的歌颂,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第四节 文人五言诗 一、西汉时期的四言体和楚歌体 二、五言诗的起源和特点 三、古诗十九首
一、西汉时期的四言体和楚歌体 汉代文人诗歌发达,在西汉时期未出现五言诗,只有四言诗和楚歌体,有: 项羽《垓下歌》(楚歌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大风歌》(楚) 大风起兮云飞扬, 咸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鸿鹄歌》(四言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沧四海,又可奈何?虽有**,尚安所施。 本想立戚夫人为太子,大臣不同意,张良设计,故刘邦与戚夫人边歌边舞。刘砌《秋风辞》(楚歌体)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香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复难舟。 少壮几兮奈若何?
二、五言诗的起源和特点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的诗歌形式一样,都是起源于民间,五言诗萌芽可上溯到《诗经》时代,在三百篇中有五言的句子。 《沧浪》(战国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五言句式虽然出现很早,但真正作为一种诗体,为文人所拟作,并达到成熟阶段却在东汉时期,完整的五言诗首先在汉代名民歌出现。如《陌上桑》《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等。在乐府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也出现了。最早的是班固的《咏史》,接着有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嫉邪诗》,章延年的《羽村郎》,宋子候的《董娇娆》。五言句式虽然出现很早,但真正作为一种诗体,为文人所拟作,并达到成熟阶段却在东汉时期,完整的五言诗首先在汉代名民歌出现。如《陌上桑》《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等。在乐府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也出现了。最早的是班固的《咏史》,接着有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嫉邪诗》,章延年的《羽村郎》,宋子候的《董娇娆》。
五言诗一经出现他形成就很快代替四言诗的地位而风行于整个文坛。五言诗一经出现他形成就很快代替四言诗的地位而风行于整个文坛。 原因:五言比四言好。 钟嵘《诗品》:(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举习焉。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又说,五言指事造形,究情写物,最为详切。 第一,五言是由五个字组成,可容纳双音词,也可容纳单音词,二、三结构实有变化,不呆板不单调,四言只是两字一拍,四字一句,节拍单调,句式短小。 第二,五言诗歌读起来通俗流畅,琅琅上口,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与语言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
最早出现的是班固的《咏史》。 张衡的《同声歌》。 秦嘉《赠妇诗》,妻病重,自愿回娘家,并留下一封信,秦写诗。 章延年《羽村郎》。 宋子候的《董娇娆》:一女子摘花,拟人对话手法。
三、古诗十九首 最早上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是十九篇无署名的五言抒情诗,产生时代大约在东汉顺帝以后,建安以前(140--190)。 所谓“古诗”指统传很久,难以确定它的绝对年代的无署名诗篇。建安以后随着诗歌的发展,个人创作兴盛起来,出现了著名作家,如:曹植、王粲等,古诗自然而然地消失。
(古诗与汉乐府诗歌区别在于): (1)乐府诗歌大部分为社会性的叙事诗,古诗则是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 (2)乐府诗歌大部分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古诗完全是文人的创作。 (3)乐府诗篇幅长短不拘,句势变化多样,古诗无长篇,为清一色的五言体。 由于上面特点,使《古诗十九首》自成体系,他们虽然各自成篇,但联系起来都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 一半以上是游子怀乡,闺妇怨别之作,这些作品虽然没有涉及什么重大的社会,但思想感情基本上是健康的。如:《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明月河皎皎》。 游子:东汉时对中下层知识分子为寻求出路,常常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宦,或游学,或奔走豪门,请求推荐,以便得到一官半职。
2、抒发游子求官不遂,指引难觅的苦闷和悲哀,以及感叹人生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虽然曲折反映了东汉末年黑暗现实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但他们所散发出的消极以至于颓废的情绪,正是十九首的糟粕,必须加以批判。如:《驱东上东门》《生平不满》《东城高且长》等。2、抒发游子求官不遂,指引难觅的苦闷和悲哀,以及感叹人生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虽然曲折反映了东汉末年黑暗现实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但他们所散发出的消极以至于颓废的情绪,正是十九首的糟粕,必须加以批判。如:《驱东上东门》《生平不满》《东城高且长》等。
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以抒情见长,都是言情之作。抒情方法往往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把叙事、写景、叙情容为一体,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 如:《迢迢牵牛星》虽然写天上牛郎、织女景象,但抒发的却是人间男女离别愁思的感情。
2、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含蓄、蕴籍,余味无穷。2、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含蓄、蕴籍,余味无穷。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冉冉孤生竹”
3、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炼。 不借任何雕琢,就好象是不经心的顺口道出,但却没有一处不生动,没有一处不妥帖。 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谢*:“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 何其芳:“用非常少的笔墨表现出人生里面某些动人经历,有百读不厌的效果。
地位: 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是我国五言诗发展至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的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五言之冠冕”。 《西北有高楼》《冉冉孤生竹》《客从远方来》等。
比较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1、叙事、抒情 2、民间劳动创作、文人创作 3、篇幅长短不齐 4、题材广
小 结 秦汉文学包括:秦、汉两朝(秦为李斯一人而已) 汉:汉赋—枚乘、司马相如 历史散文:司马迁、班固 诗: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悲七不遇赋》 大赋: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班固《两都》 张衡《二京赋》 小赋:赵壹《刺世疾邪赋》蔡琰《琴赋》 张衡《鹦鹉赋》
思考题: 1、汉乐府民歌和《诗经》相比,艺术上有何发展 2、《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 3、简述汉赋产生背景流变。 4、如何评价汉赋。 5、《史记》褒贬尺度看,表现了哪些进步倾向。 6、《史记》中描写项羽、刘邦性格上的不同? 7、《苏武传》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