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 十 章

第 十 章. 邁向. 成年期. 第十章 邁向成年期. 當我們思索兒童發展的議題時,如果能在兩種獨樹一幟的發展趨勢之間做個區隔,將會有所助益。其一是 社會化 ( socialization )──兒童學習並採納其社會普遍盛行的價值觀與習俗,而融入社會的過程;其二是 個體化 ( individuation )──協助兒童形成個人認同,以展現其獨一無二的心理特質的過程。 兩個層面既相互對立,又緊密地互相連結在一起。 社會化可以確保兒童 變的像 其他人,然而個體化話則導致兒童 有別於 其他人。.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十 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十 章 邁向 成年期

  2. 第十章 邁向成年期 當我們思索兒童發展的議題時,如果能在兩種獨樹一幟的發展趨勢之間做個區隔,將會有所助益。其一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兒童學習並採納其社會普遍盛行的價值觀與習俗,而融入社會的過程;其二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協助兒童形成個人認同,以展現其獨一無二的心理特質的過程。 兩個層面既相互對立,又緊密地互相連結在一起。 社會化可以確保兒童變的像其他人,然而個體化話則導致兒童有別於其他人。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概括性術語,用來指稱協助兒童獲得在其特定社會中生活,所需要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的所有過程。 個體化(individuation)是概括性術語,指稱兒童獲得個人認同時所採用的所有歷程

  3. 個體性的生物基礎 兒童一誕生就是一個個體,其個體性的跡象幾乎可以在行為的每一個層面發現, 這些差異處反映出兒童與生俱來的氣質,尤其是執行行動時所習慣流露出的情緒活力、速度與規律性。 下頁表中,學者大致上同意,不論我們如何描述氣質,他被認為代表了個體性的生物基礎。 把氣質特徵視為「早期浮現的人格特徵」的作法是否正確仍遭受質疑,到了青少年和成年期,氣質實際上在個體差異性層面延續下去的程度一直未能明白確定。

  4. 個體性的生物基礎 無論個體性的天生源起為何,人格的本質會經歷各式變化,這是發展上無可避免的附加品--這些變化包含以下四大點。 • 隨著年齡增長 • 兒童的人格結構日趨複雜 • 人格更具連慣性 • 人格特質呈現在外的方式有所轉變 • 兒童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特質。

  5.  成為一個人  個體性的生物基礎 表10.1氣質分類的三種架構

  6.  成為一個人 自我像是單一的實體,但是,區辨出各有其特徵與發展軌跡的種種組成分子卻是有其用處的。以下各個組成分子尤其值得一提: 自我的建構 自尊心(self-esteem) 涉及兒童為個人特質添加上的價值感,就「我有多好?」的問題提出答覆,其範疇上至極為正向,下至極為負向,無所不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指的是兒童為自己建立的形象,針對「我是誰?」的問題提出答覆。 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 是自我形成的第一步,指的是兒童體認到自己是獨一無二、具備個人存在實有的生物。

  7. 自我的建構 自我覺察理所當然是最先出現的組成分子,在嬰兒期之初,兒童還不具有自我的感覺:起先無法把自己想像成具有個別存在與特徵的獨立個體。 視覺再認測驗(visual recognition) 下表,從兒童看待自己的角度切入,摘錄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為止的一連串發展轉變。在許多方面來看,這些轉變跟兒童對他人的描述中所發現的轉變愈相類似。 比較性參照(comparative reference)

  8.  成為一個人  自我的建構 表10.2自我概念的發展改變

  9.  成為一個人 在探討自我的時候,我們所謂的不只是如何察覺自己,還包括人如何評價自己 自尊的本質與發展 自尊是自我覺知到的 理想我 和 真實我 之間的差距之作用 評量兒童對自我的信念時,區分下列五種個別領域的作法 : ‧學業能力:兒童認為自己勝任學業的程度。 ‧運動能力:兒童對個人體育活動能力的感受。 ‧社交接受度(social acceptance): 兒童覺得自己在同儕中是否受歡迎。 ‧外貌: 兒童相信自己長得有多好看。 ‧行為舉止:兒童認為個人整體行為會被他人接 納的程度。

  10.  成為一個人 自尊的本質與發展 Harter把這五個領域結合起來,設計出一項評量工具──兒童自我觀感曲線圖(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Children),工具中額外增加一個層面,亦即用全面性自我價值量尺(global self-worth scale)詢問兒童喜歡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程度。每一個標題下方列出幾道問題(樣本請參見圖10.1)

  11.  成為一個人 青少年期是生理、心理歷經巨幅改變的時期,難怪它被稱為狂飆期。生理變化幅度很大,以致於兒童的外表在許多方面有顯著的改變 青少年期的自我 根據艾瑞克遜的說法,追尋認同是人生的主要課題,可見於人生所有階段的不同類型之中。然而在青少年期,當兒童逐漸察覺到自己是發育中的個體,有主導個人人生的潛力時,建立前後一致的認同之需求,才變成需要著手處理的重大挑戰。每一位青少年都必須經歷認同危機──之所以稱作「危機」是因為,在體驗到這個歷程的個體心中,它是衝突的起源。 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一詞主要與艾瑞克遜的著作有關,它被用來指稱據說是青少年期典型的困惑與低自尊時期,雖然這個說法頗受爭議。

  12.  成為一個人 表10.3艾瑞克遜的生命週期階段 青少年期的自我

  13. 兒童的社會脈絡──其他人的態度、期許與觀點,尤其是那些對兒童而言很重要的人之立場。在發揮到達極致時,這個觀點導致了Cooley(1902)所謂的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自我是別人看待我們的角度之反射。  成為一個人 影響自我發展的因素 家庭無疑是兒童自我意識的搖籃,但是當其年齡漸漸增長的時候,能夠影響兒童看待、評價自我方式的重要他人,其範圍就會漸漸擴大。 自我的建構和其他發展層面一樣,並非是受到環境中各式作用力的推動而已,它同時也受到兒童個人意圖性日增的角色所主導。兒童是積極主動、自我決定的個體,能夠監控、評估、推斷、詮釋個人行為及其所產生的效應。

  14.  成為一個人 個人認同(personal identity)是指個體人格特質中,能夠區隔其與他人的差異之層面。 性別意識的獲得 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是指個體對特定社會類別的歸屬感,例如性別或種族即是。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一歲半到兩歲之間 性別穩定性(gender stability) 始自三到四歲 性別恆定性(gender consistency) 約於五到六歲

  15.  成為一個人 性別角色知識(gender role knowledge)是指兒童覺察到,某些行為類別是男生「適合」做的,某些行為類別則是女生「適合」做的。 性別意識的獲得 人格特質 玩具偏好 玩伴選擇

  16.  成為一個人 表10.4成人對兒童做出的性別典型行為舉隅 性別意識的獲得

  17.  成為一個人 性別意識的獲得

  18.  延續和改變 調查延續性 相對延續性(relative continuity)是指個體保有其在團體中的等級順序。 絕對延續性(absolute continuity)是指某個特定特質經過歲月的洗禮,而在個體身上維持不變的程度。

  19.  延續和改變 從早期行為做預測 研究者做了相當多的努力,嘗試探索特定人格特質在兒童期初期以至成年期的發展歷程。 害羞 害羞包含範圍廣闊的行為模式:在社交場合悶不吭聲、害怕遇見陌生人、偏好獨處、容易臉紅、說話吞吞吐吐且難為情、克制、不情願加入對話、在參加社交團體上很退縮。一般人表現害羞的方式各異其趣,從高度自我肯定的急性子到幾乎被社交情境搞得一無是處者都有。 兒童期的害羞,改變是常態而非例外。只有在表現極端的群體裡,預測才會有任何程度的可靠性可言:就害羞而言,穩定性關乎的是或然率,而非必然性。

  20.  延續和改變 從早期行為做預測 表10.5克制型兒童和非克制型兒童在不同年齡的行為

  21.  延續和改變 從早期行為做預測 挑釁性 需要避免以偏概全、做出跨性別的推論:男孩子泰半偏好肢體挑釁,女孩子則偏好迂迴的挑釁。 在蒐集關於年齡變化的數據時,我們必須分辨前瞻法及回顧法的差異,因為它們會得出不同類型的結果。 雖然研究者每每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挑釁性在相對層面上具有穩定性,但其穩定程度大致上只算適中。改變的確會發生;雖然某些兒童維持不變,另一些兒童的挑釁性則會變得比同儕高或低。

  22.  延續和改變 從早期經驗做預測 表10.6人格類型從兒童期早期到成年期的延續性

  23.  延續和改變 從早期經驗做預測

  24.  延續和改變 從早期經驗做預測 表10.7從羅馬尼亞孤兒院領養的4歲兒童之認知測驗結果

  25.  延續和改變 追溯發展軌跡 我們不能直接從早期跳到後期,從生命初期的經驗直接跳到評量結果的時間點;我們清楚地知道,早期經驗要放在每個兒童的生命歷程脈絡裡來檢視,而且,我們不應預期某些特定的創傷會千篇一律地導向病態的結果,反而需要認清中介事件(intervening event)的緩和性角色。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體察到這個事實──從早期逆境導向後期人格功能的發展軌跡(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發展軌跡(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是指個體經歷生命時所遵循的特定途徑,以每一個途徑所特有的延續性/中斷性程度來做區隔。

  26.  延續和改變 追溯發展軌跡 表10.8根據兒童期失落(childhood loss) 還有其後照顧適切性兩項因素來評估女性憂鬱症罹患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