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24 Views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 總綱研修. 國家教育研究院 ‧ 范信賢 102 年 4 月 27 日. 透過分享,我們一起成長 …. 在邂逅 ( encounter ) 之處,並沒有完全無知的人,也沒有絕對的先知;那兒有的只是一些正在進行嘗試的人們,他們聚在一起,想要學到比他們現在所知更多的東西。 —P. Freire ( 1970/2003:131 ). 一個課題包含著發展關係的可能性, …… P. J. Palmer(1998/2009) ,藍雲、陳世佳譯。教學的勇氣。台北:心理。. 一、前言.
E N D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 國家教育研究院‧范信賢 102年4月27日
透過分享,我們一起成長… 在邂逅(encounter)之處,並沒有完全無知的人,也沒有絕對的先知;那兒有的只是一些正在進行嘗試的人們,他們聚在一起,想要學到比他們現在所知更多的東西。 —P. Freire(1970/2003:131)
一個課題包含著發展關係的可能性,……P. J. Palmer(1998/2009),藍雲、陳世佳譯。教學的勇氣。台北:心理。
一、前言 • 行政院核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主政其中的「建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方案」。 • 本方案以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性研究為基礎,透過研發課程發展建議書、課程體系指引、課程總綱、各領域/各學科/群科課程綱要、課程實施支持系統等,建置下一階段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
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性研究 課程發展建議書 課程體系發展指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 課程發展 支持系統 研擬與建置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各領域/科目/群科課程綱要
二、研發標的 (一)連貫統整 1.課程組織的核心主軸?各教育階段課程的銜接?各領域/科目/群科統整? 2.整合訂出一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還是各教育階段分別訂定?怎麼合併或切分(9+3或6+6或6+3+3)? 3.特殊教育、體育班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的關係?如何訂定? (二)課程架構 1.學習時數/學分數的調整?維持彈性學習?必修、選修課程的配置? 2.領域/科目/群科如何劃分?是否需增減?重大議題? 3.地方政府及學校的課程參與空間及彈性?
二、研發標的2 (三)教材教法及教學資源 1.教科書編、審、用的品質提升?怎樣跳脫教科書框架,發展教材資源? 2.多元適性的有效教學?評量方式變革? 3.知識衰退快速,如何動態的連結資訊發展? (四)支持系統 1.確保基本學力,要有怎樣的學生學習支持系統? 2.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組織的組成? 師資培育及在職培訓? 3.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協作?吸納與運用社區資源?善用傳播與溝通策略,以社會對話? 4.政府層級的課程領導與支持系統的組成及運作?增修相關法令或措施?
1 研 發 4 學習支持系統 2 課程協作與發展 總 綱 設 計 系統建置與課程試行 師資培訓 領域/學科/群科課綱 3 三、課程綱要的研發歷程 規 畫 基礎性研究 課程實施 5.評鑑
四、研發時程 (一)97.6~中小學課程發展相關基礎性研究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相關研究; (二)102.6完成高中數學及自然領域課綱微調、高職動機、化工、商管、設計群微調; (三)102.7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及課程體系指引; (四)102.7~研擬並參與建置課程支持系統; (五)103.7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 (六) 105.2發布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
五、實踐策略 實踐策略 內容指引 方向與架構 課程綱要研修機制 ► 課程綱要研修前導 形式指引 試行與資源 學習架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總體課程研修模式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指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學習內容 實施與支持 過程指引 內容要項 十二年課程研究發展會 理念目標 十二年總綱研修小組 十二年○○領域/學科 課綱研修小組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成就每一位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一、課程定位、理念與目標 七 、學校層級課程實施與課程協作 二 、課程的連貫與統整 三 、課程架構研訂原則 四 、課程實驗機制 五 、 教 學 資 源 發 展 六 、學生學習支持系統 八 、政府層級的課程領導 九、課程溝通與傳播推展
透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指引確保課程的連貫與統整透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指引確保課程的連貫與統整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學習內容 達成十二領域課程的連貫與統整 發展 各學習階段領域課程學習內容要項 安排 十二年領域課程組織方式 形塑 十二年領域課程理念目標及整體圖像 建立 十二年領域綱要學習內容˙研發團隊
課程發展協作機制—總體圖像 課程教學研發系統 課程審議 課程研究與發展 課程審議 課綱研議、規劃與統籌 回饋修正 審議回饋 國家教育研究院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結合外部學者專家及實務教師團隊 教育部 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審議會 國家教育研究院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提交課程文件 送審 教育部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 (中央團/學科中心/群科中心..) 師資培用與教師專業發展系統 (師培聯盟、教學輔導教師、進修學院..) 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 協作中心 師資藝教司 國教署 評量與評鑑 (學生學力、入學考試、課程評鑑…) 相關單位
專責 專業 永續 課程研修機制 的規劃理念 協作 整合 系統 課程研究發展會組織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研究發展會 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2-3人 總委員數25-33人 第一層 十二年課程研發統籌與決策 推動工作小組 執行長1人 組員:5-8人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小組 召集人1人;副召集人2-3人 第二層 十二年課程總綱研修 特殊類型教育組 國小組 國中組 高中組 職校組 第三層 領域/學科/群科綱要研修 職業與特殊類型課程 共同課程 特殊類型課程 研修小組 召集人1人:副召集人2-3人 十二年○○領域課綱 研修小組 召集人1人;副召集人2-3人 職校○○群科 研修小組(群科中心) 召集人1人 課程研究發展會組織架構 未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可採一份總綱的方式來敘寫,以求其連貫統整,但亦需考量各教育階段的差異性。
課程研究發展會委員組成 課程研發機關代表2-3名 教育行政機關代表3-5名 大學校院代表10-13名 (含課推系統代表2名)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研究發展會 中小學校代表6-7名 (含課推系統代表4名) 相關單位及團體代表4-5名
課發會及總綱研修小組之組成- 透過組織及系統代表,強化未來課程發展的橫向及縱向連結 師培系統代表 國教院研發單位代表 國中小高中 職校 課程推動系統 教師組織、家長團體、校長團體代表 社會人士及公益團體 測驗與評量單位(大考中心等)
1.由研發會及審議會確定課綱研訂的方向與原則、連貫統整的架構。1.由研發會及審議會確定課綱研訂的方向與原則、連貫統整的架構。 • 2.組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小組。 準備作業 研擬總綱草案 • 1.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小組負責研擬草案。 • 2.匯集各界意見,及研究成果。 • 3.分為「國小組」、「國中組」、「高中組」、「職校組」、「特殊類型組」等組別,進行各教育階段與類型課程總綱之研修工作。 • 4.辦理公聽會。 • 5.研擬相關支持措施。 召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未通過 決議確認總綱草案 通過 未通過 送教育部課程審議會進行審議 通過 • 1.組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領域/學科/群科綱要小組。 • 2.匯集各界意見及研究成果。 • 3.由該領域/學科/群科綱要小組負責研擬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草案。 • 4.辦理公聽會。 • 5.研擬相關支持措施。 研擬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草案 召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未通過 決議確認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綱草案 通過 未通過 送教育部課程審議會進行審議 通過 進行體例格式總校對 循行政程序發布 六、課綱研修流程
七、課程發展協作機制—設計考量 • 縱向連貫-橫向統整的整合 • 理念-政策-實務的整合 • 課程研發-師資培用-課程推動-評量與評鑑等系統的整合 • 強調組織系統連結而非只是個人身分參與
課程發展協作機制—總體圖像 課程教學研發系統 課程審議 課程研究與發展 課程審議 課綱研議、規劃與統籌 回饋修正 審議回饋 國家教育研究院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結合外部學者專家及實務教師團隊 教育部 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審議會 國家教育研究院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提交課程文件 送審 教育部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 (中央團/學科中心/群科中心..) 師資培用與教師專業發展系統 (師培聯盟、教學輔導教師、進修學院..) 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 協作中心 師資藝教司 國教署 評量與評鑑 (學生學力、入學考試、課程評鑑…) 相關單位
教育部國教署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是連結理論-政策-實務的重要中介 國中小學學前教育組 普通高中 國民中小學 職業學校 課程推動工作圈 (原台科大102年轉由台灣師大承辦) 課務發展工作圈 (國立宜蘭高中承辦) 輔導群聯席會議 (大葉大學承辦) 高中及高職教育組 高中及高職教育組 輔導群 召集人: -大學教授 副召集人: -大學教授 -中央團組長 中央團 組長: 中央團教師 成員: 中央團教師 6-8人 學科中心學校 中心主任:校長 群科中心學校 召集人:校長 執行秘書:校內老師 教學資源研發推廣組 -培訓種子教師研發教學資源 專兼任助理 -行政支援組 -課程發展組 -教學研發組 -網路資源組 (助理由校內老師、行政人員或外聘人員擔任專兼任) 諮詢委員 (大學教授為主) 中心學校工作小組 -行政組 -研發組 -資訊組(組員由校內主任、教師兼任) 學校委員 (校內、校外科主任及老師) 諮詢 委員 (大學教授/業界代表) -輔導群成員 1常務委員:全體中央團老師、 大學教授(7-8人) 2諮詢委員:大學教授、學校 縣市國教輔導團 (縣市教育局處設立) 種子教師 學科老師 職業學校群科及老師 學校/教師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在十二年課程研發機制之協作設計「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在十二年課程研發機制之協作設計 統籌十二年課程體系整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統籌十二年總綱整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研修小組 -統籌所屬階段課綱整合 -統籌所屬階段跨科整合 國小組 國中組 高中組 職校組 -協助所屬階段課綱意見蒐集 與整合 -協助所屬階段課綱跨科整合 十二年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建議未來能整合) 國中小 輔導群聯席會議 高中課程課務工作圈 職校課程推動 工作圈 統籌十二年〇〇領域 課綱縱向整合 十二年領域國民基本教育〇〇領域課綱研修小組 十二年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建議未來能整合) 國中小 〇〇輔導群 高中〇〇學科中心 職校一般科中心 協助所屬階段〇〇領域 課綱縱向意見蒐集與整合 透過教學輔導網絡 透過擔任諮詢員 透過擔任諮詢員 組織關係 ▲ 第一線教師 的意見 師培大學及學科專家的意見 業界的意見 協作關係
學習領域/學科/群科 課程綱要研修 針對學習領域/學科/群科重要概念或教法 提出試行需求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中央團/學科、群科中心/國教輔導團) 通過審核 之申請學校 指定試行學校 (師培機構附設實驗學校) 進行課程試行 彙整課程試行成果 課綱研修與課程試行的整合
八、進行中的實例:高中數學及自然課綱微調機制與組織架構八、進行中的實例:高中數學及自然課綱微調機制與組織架構
高中數學及自然課綱微調組織成員編制 高中數學自然課綱微調工作圈 -召集人:1人 -副召集人:2人(其中1人為高中課務工作圈召集校長) -委員:14-18人 (含各微調小組正副召集人、國教院人員、學者專家、數學及自然領域輔導群/中央團代表、大考中心代表等) 各課綱微調小組(五科) -召集人1人(教授) -副召集人1人(學科中心老師) -委員:6-8人 (含學者專家、學科中心教師、數學及自然領域輔導群/中央團代表等)
進行中的課程協作的案例 國中小(自/數) 輔導群/中央團 高中 學科中心 高中 課綱教授 高中課程 工作圈 大考中心 國教院 教育部 高中課綱微調實踐分享(影片)
成就每一位孩子 ~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課程願景 共 好 自 發 互 動 核心理念 提升 學習 動力 具備 核心 素養 持續 生涯 發展 實踐 公民 責任 課程目標 課綱發展 方向 連貫統整 素養導向 多元適性 彈性活力 配套整合 九、課程定位、理念與目標
成就每一位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使課程以生命主體的開展為起點,透過學習者的核心素養培養、身心健全發展,讓潛能得以適性開展,進而能運用所學、善盡責任,成為學會學習的終身學習者,以使個人及整體的生活、生命更為美好。
成就每一位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共好 互動 自發
課程發展方向—連貫統整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概念下,課程研修以十二年為單位思考,建立核心素養及基本學習內容,檢視縱向連貫與橫向統整,例如: 機制: ‧未來總綱及領域課程綱要,結合各教育階段以十二年連貫方式研修。 內涵: ‧建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做為課程組織的主要依據。 ‧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學習內容,做為學習銜接及質量適切性的檢核。 ‧訂定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
課程發展方向—素養導向 在資訊網路發達及社會快速變遷下,「帶得走的能力」仍是學校教育需持續努力的方向,例如: ‧使用核心素養(或基本能力)作為課程組織的主要核心,並做好其轉化的過程。 ‧依據學生需求、學科特性、國際趨勢,提供共同課程足夠的學習時數,務求學生素養(或能力)達到應具備的水平。 ‧素養(或能力)的培養需適當結合「情境學習」、「專題導向」及「生活實踐」等教學,以在過程中融合統整教材、學習團隊合作,進而能夠關懷社會議題、發展國際觀。
課程發展方向—多元適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其多元智能、性向和學習差異的不同特質,課程設計、學校及教師應調整教學方法,依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強項智能來設計多元學習方式,也讓學生有多元的方法來表現個人對學科內容的理解,例如: ‧調整課程架構、進行必要的課程分級、輔導學生選修、落實校本及選修課程、開設專題研究或製作、加強輔導教學等。 ‧增加學校課程組合的彈性,甚而突破班級、年級單位的框架,實施群組協同學習。 ‧高中課程減少必修學科數,保留較多的選修課程,並能與大學或產業進行協作,讓後期中等教育的教學有活化與深化機會。 ‧職校群科調整「部定專業與實習科目」;課綱規劃應升學與實用並重。 ‧配合多元的教材觀,需突破教科書框架,協助學生獨立、適性的學習,而教材開發應借重或結合教師的實踐智慧,發展多元、實用的教材教法等資源。
課程發展方向—彈性活力 知識及社會變遷快速,課程綱要必須具備因地制宜的彈性。應強調特色課程、學校本位,地方、學校、家長及教師的主動性在課程綱要裡應有展現空間,讓由下而上的能量能被看見,展現課程的實踐活力,例如: ‧課程組合:拼圖式走向積木式 ‧落實校本課程,並充分發揮學校課程發展會的功能。 ‧高職課程需兼顧就業與升學之不同學習需求,且人才培育必須趕上社會與產業的轉型。 ‧規劃特色或校本課程(IB、AP、攜手、產學…),鼓勵課程實驗。 ‧提供家長、社區及民間團體參與校務活動的空間,並建置學校特色交流觀摩平台。
課程發展方向—配套整合 課程綱要的轉化及落實,需研擬並建置相關支持系統的配套整合,例如: ‧高中課程與大學端的升學進路緊密連結。大學入學招生方式亟需調整與改革,如多元選才機制、評量方式改進(非選擇題型)、採計專題研究或製作成果等,以漸進的引導教學型態之改變。 ‧職校強調務實致用,宜引進產業力量、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縮短學用的落差,並能兼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綜合高中分流宜適度提前,讓選擇專門學程的學生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行升學或就業的準備。 ‧鼓勵學校設置課程研發專責單位或小組,以統籌學校課程與教學之研發推動、學習評量改進及教師專業成長,並鼓勵每位教師能產出具品質的教案等。
十、結語 為建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置課程研究發展會等組織,邀集各界教育代表參與,進行課程綱要發展之研議、協調與整合等事項, 做好: • 研發及統籌的責任 • 整合及協作的平台 • 團隊及專業的對話 • 整體及系統的發展 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建置奠定良好基礎。
理想不只是我有,而且有理想還不夠;每個人的夢想與希望,就像守護星,嵌在生命旅途的天空上。這群和人智學工作的人不打算單打獨鬥,或是在自己的小世界種植一片美麗花園;他們選擇了把自己的命運與這世界交織在一起,把自己的理想交付在社群的理想上,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實踐,把彼此的星星匯聚成一條銀河;同時也練習著如何維持平衡的工作方式,為社群的健康奠下基礎。理想不只是我有,而且有理想還不夠;每個人的夢想與希望,就像守護星,嵌在生命旅途的天空上。這群和人智學工作的人不打算單打獨鬥,或是在自己的小世界種植一片美麗花園;他們選擇了把自己的命運與這世界交織在一起,把自己的理想交付在社群的理想上,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實踐,把彼此的星星匯聚成一條銀河;同時也練習著如何維持平衡的工作方式,為社群的健康奠下基礎。 --詹前轍,人哲,8。
連結彼此作為守護星 匯聚成為美麗的生態系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Karl Jasper,《什麼是教育》
簡報結束,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