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83 Views
是动物体最常见的一种土源性寄生线虫,各种动物皆有其各自的虫种寄生。 虫体分布广,感染强度大 , 对幼龄动物感染率高,致病性强。 有些种蛔虫是人畜共患病原。. 第二节 蛔虫及蛔虫病. 大型虫体 ; 口孔一般由三片唇组成 ; 少数种有肛前乳突 ; 虫卵表面常有一层在子宫内形成的蛋白膜 , 排出时尚末形成胚 , 在外界不孵化 , 感染性虫卵内含第2期幼虫 ; 食道简单,肌质、柱状 , 某些种有小胃 ; 直接发育生活史 , 多需要宿主体内移行。. 一、蛔虫 ( 目)一般特征.
E N D
是动物体最常见的一种土源性寄生线虫,各种动物皆有其各自的虫种寄生。是动物体最常见的一种土源性寄生线虫,各种动物皆有其各自的虫种寄生。 虫体分布广,感染强度大,对幼龄动物感染率高,致病性强。 有些种蛔虫是人畜共患病原。 第二节 蛔虫及蛔虫病
大型虫体; 口孔一般由三片唇组成 ; 少数种有肛前乳突; 虫卵表面常有一层在子宫内形成的蛋白膜, 排出时尚末形成胚,在外界不孵化, 感染性虫卵内含第2期幼虫; 食道简单,肌质、柱状, 某些种有小胃; 直接发育生活史, 多需要宿主体内移行。 一、蛔虫(目)一般特征
科 种 宿主 蛔科Ascaridae 猪蛔虫Ascaris suum 猪 马副蛔虫Parascaris equorum 马属动物 狮弓蛔虫 Toxacaris leonina 猫和犬 禽蛔科Ascaridiidae 鸡蛔虫 Ascaridia galli 鸡 弓蛔科Toxocaridae 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 犬 猫弓首蛔虫T.cati 猫 牛弓首蛔虫T. vitulorum 牛 二、分类
猪蛔虫病 Ascarissuum 猪蛔虫病是由蛔科(Ascaridae)的猪蛔虫(Asuum)寄生于猪的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猪蛔虫是猪最常见的肠道线虫,呈全球性分布,感染普遍,分布广泛,危害养猪业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不卫生的猪场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一般都在50 %以上。 它主要侵害2~6月龄的仔猪,导致其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是造成“僵猪”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导致仔猪的死亡;是危害养猪业发展,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
一、病 原 1.成虫 • 雌雄异体,大型虫体,雌虫长30-35cm ,雄虫长12-15cm • 颜色: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转为苍白色 • 形状:圆柱形,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形,形似蚯蚓
猪蛔虫模式图 2 3 1.虫体 2.头端顶面 3.雌虫尾端 1 4 5 6 7 4.雄虫尾端侧面 5.雌虫尾端腹面 6.受精卵 7.未受精卵
头部 • 三片唇,排列为品字型,每唇上有乳突
雄蛔虫交合刺 • 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无交合伞,有两个等长的交合刺及尾乳突
雌虫尾部尖而直,雌虫为双管型,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雌虫尾部尖而直,雌虫为双管型,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
2 蛔虫卵示意图及学习要点 • 大小 • 形状 • 颜色 • 卵壳 • 内容
受精蛔虫卵 • 平均大小50-75×40-80μm • 短椭圆形 • 棕黄色 • 卵壳较厚,自外向内分四层:外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第二层为受精膜,第三层为卵黄膜,第四层为内膜。 • 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蛔虫卵 • 大小90×40μm • 长椭圆形 • 棕黄色 • 蛋白质膜较薄 • 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生活史 • 其生活史可分为3个阶段 • 虫卵在外界发育 • 雌虫产卵→虫卵→含一期幼虫的虫卵→二期幼虫的虫卵→猪吞食→卵壳破裂,幼虫出来: 蛔虫卵在外界 的发育过程
幼虫在猪体内移行和发育 移行经三条途径: 1.大多数钻入场壁血管随血流到门静脉→肝→肝静脉→后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 2.少数随淋巴液进入乳糜管→肠系膜淋巴结 • a.腹腔→肝→肝静脉→后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 b.胸导管→前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 在以上生活史中,在肝蜕皮一次为三期幼虫,在肺蜕皮一次为四期幼虫,在小肠蜕皮一次为五期幼虫。
成虫在小肠内寄生 成虫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自动离开宿主随粪便排出体外。 蛔虫在肠腔 内寄生状态
生活史过程 (10d) (1 周) 受精卵 (粪便) 含蚴卵 感染期卵 (适宜的温度、湿度、O2) 经 口 感 染 ---- 小 肠 (外界土壤中发育3周) 虫 卵 (肠道) (人体内发育60~75天) 成 虫 (小肠) 幼 虫 (组织移行) (小肠-胃-咽-气管-肺-心-肝-血管-肠壁)
流行病学 • 分布 全球性分布。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不良的地方,易感染发病,极易造成地方性流行。一般农村散养猪的感染率高于集约化饲养猪的感染率。
感染来源与途径 • 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泥土、饲料和饮水,是猪蛔虫感染的主要来源。 • 经口摄入虫卵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 本病感染主要是由于猪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母猪的乳房易沾染虫卵,仔猪在吃奶时易受感染。另外,感染性虫卵可随飞扬的尘埃而被猪吸入,进入消化道而感染。如果蚯蚓和粪甲虫吞食虫卵,虫卵孵化之后,第二期幼虫移行到这些储藏宿主的组织器官中,并保持很长时间的感染力,猪摄食了这些储藏宿主也会被感染。
感染季节 猪蛔虫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以及温度较高的夏季发病率较高;而在低温、干燥的地区以及温度较低的秋天、冬天、春天,发病率相对较低。
与流行有关的因素 猪蛔虫分布广,猪感染率高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 猪蛔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 • 猪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每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虫卵10~20万个,产卵旺盛期可产卵100~200万个,因此环境污染极重,极易引起猪的感染。 • 猪蛔虫虫卵不仅卵壳厚,而且卵壳外有蛋白质膜,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 • 猪蛔虫具有粘性,可借助粪甲虫、鞋靴等机械性传播。 • 猪场的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较差,有利于本病的流行。
猪蛔虫病的致病作用 • 幼虫致病: 源于体内移行,造成各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其中对肝和肺的危害较大 • 成虫致病 • 肠蛔虫病 • 蛔蚴性肝炎 • 蛔蚴性肺炎 • 吸收营养导致消瘦、营养不良 • 游走习性(发热、妊娠、饥饿或 • 饲料变化) • 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神经症状和 • 过敏反应 • 肠阻塞,肠破裂、肠穿孔
蛔虫幼虫在肺组织内切片(H.E) 蛔虫幼虫在肺组织内
蛔虫性肠梗阻与肠穿孔 蛔虫导致的肠穿孔
大量蛔虫阻塞 肠管造成肠梗阻
症 状 • 仔猪感染早期有轻度咳嗽,体温升高到40度左右 • 较为严重的病猪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异嗜,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全身性黄疸,成为僵猪 • 感染严重者呼吸困难,呕吐,拉稀 • 蛔虫穿胆,腹部剧痛,经6-8天死亡 • 蛔虫过多阻塞肠道,表现为疝痛
病 理 变 化 • 初期有肺炎病变,肺组织致密,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肝、肺和支气管等处可发现大量幼虫(用幼虫分离法处理后)。 • 在肝脏,移行的第二、第三期幼虫可导致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在肝脏表面形成直径达1.0 cm的浑浊白色的星状白斑,又称“乳斑”。 • 成虫少量寄生时没有可见病变,寄生多时可见有卡他性炎症、出血或溃疡。肠破裂时,可见有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因胆道蛔虫症而死亡的病猪,可发现蛔虫钻入胆道,使胆管阻塞。病程较长的,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管破裂,胆汁外流,胆囊内胆汁减少,肝脏黄染和变硬等病变。
肺 部 病 变 肺组织致密,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
幼虫在肝肺移行时,可引起肝出血、坏死(左),最后形成星状白斑,称乳斑肝(右)幼虫在肝肺移行时,可引起肝出血、坏死(左),最后形成星状白斑,称乳斑肝(右)
粪便检查 直接涂片或漂浮法 EPG>1000时,可诊断为蛔虫病 幼虫检查二月龄以内的仔猪患蛔虫病时,其体内没有性成熟的蛔虫,不能用粪便检查法做生前诊断。在剖检时,采取肺脏,用幼虫分离处理,可发现大量蛔虫幼虫。 蛔 虫 病 的 诊 断
变态反应 用蛔虫制成抗原,以其稀释液注射于被检猪耳部皮内。经5分钟,皮肤上出现红至深红色的丘疹时,即可判为阳性。 • 剖检 发病初期,呈现肺炎病变,肺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呈暗红色,肺内有大量猪蛔虫幼虫。成虫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粘卡他性炎症。肠破裂时伴发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
治 疗 (1)精制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1 g,最大量不得超过7 g,以免中毒。可将敌百虫溶于水中,均匀地混于饲料内让猪采食,必要时隔两周再给药一次。对大群猪治疗时,应防止个别猪因吃得过多而中毒。对怀孕母猪应慎用,以防流产。 (2)左咪唑:剂量为7.5~8 mg/kg ,一次内服或肌肉注射。 (3)驱蛔灵(哌嗪化合物):剂量为200 mg/kg ,混入饲料内,一次喂给。 (4)噻嘧啶:剂量为20 ~40 mg/kg ,混入饲料内一次口服,对成虫及幼虫均有效。 (5)噻苯唑:剂量为100~150 mg/kg ,混饲料内口服。 (6)甲苯唑:剂量为10~20 mg/kg ,混饲料内喂服。
预 防 • 对本病须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是:消灭带虫猪,及时清理粪便,讲求环境卫生和防止仔猪感染。 • 预防性定期驱虫 在流行地区,猪场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两次全面驱虫。对2~6月龄的仔猪,在断奶后驱虫1~2次,以后每隔1.5~2个月再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这样可以减少仔猪体内的载虫量和降低外界环境的虫卵污染率,从而逐步控制仔猪蛔虫病的发生。 • 保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 尽量做好猪场各项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减少感染;增强猪的免疫力,供给猪只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拱土和饮食污水的习惯;饮水要新鲜清洁,避免猪粪污染。 • 保持猪舍和运动场的卫生 猪舍应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避免阴暗、潮湿和拥挤;猪圈内要勤打扫,勤冲洗,勤换垫草,以减少虫卵污染。定期消毒。运动场面应保持平整,排水良好。 • 猪粪的无害化处理 猪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出圈后,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 • 控制引入病猪 引入猪只时,应先隔离饲养,进行1~2次驱虫后再并群饲养。
鸡蛔虫病的病原是禽蛔科 Ascaridiidae 的鸡蛔虫 Ascaridia galli寄生于鸡小肠内而引起的鸡常见的一种线虫病。除鸡外,还见于火鸡、珠鸡、孔雀及野禽。本病常常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鸡蛔虫病(Ascariasis in chicken)
病原特征 • 虫体甚大,黄白色,线状,表皮有横纹,雌虫长65-110mm,雄虫40-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