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44 Views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 把握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 大丰教研室 蔡 斌. Tel : 13961957272 Email:caibin19820203@126.com. 一、地理新课程 10 年新气象. (一),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 活动式教学 正愈来愈多地为大家所采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 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 的方式,可分为 接受式和发现式(探究式) ;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 关系,学习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E N D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把握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 大丰教研室 蔡 斌 Tel:13961957272 Email:caibin19820203@126.com
一、地理新课程10年新气象 • (一),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活动式教学正愈来愈多地为大家所采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 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 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式和发现式(探究式);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 关系,学习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心里机制的不同 二是思维过程不同 三是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同 从学生学习、获得经验的机制来看,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首先,接受式学习是发现式学习的基础 其次,探究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重要条件
高度重视探究教学 探究即为科学探究 探究教学方法适合所有内容 探究教学目标旨在获得探究过程技能 注意 七大 偏失 探究教学即为 实验教学 探究教学即为动手做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即为问题教学 探究教学一定能帮助理解科学本质
许多研究者认为“探究”不同于“科学探究”。前者指教学程序,后者指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探究”指教学中的探究,它实际上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许多研究者认为“探究”不同于“科学探究”。前者指教学程序,后者指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探究”指教学中的探究,它实际上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
卢瑟福(F. J. Rutherford)在1964年便指出:科学探究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内容,指作为科学事业的探究;另一方面探究是教学技巧,指用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因此作为学习方法的探究与作为科学本质的探究是有区别的。
探究教学不能理解为“科学过程”、“动手操作”、“让学生参加活动”等。探究教学不能理解为“科学过程”、“动手操作”、“让学生参加活动”等。 盖尔和斯尔伯(Gil and Solbes, 1993)强调学生必须了解新旧范式的迁移,也就是让学生知道真正的科学概念及方法如何发生改变,也就是从科学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科学,如此才能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
探究教学的实践也不能理解为“动手做”。 共同点: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都提倡体验式学习。 区 别:“动手做”更强调的是动手,而科学探究则更强调动脑;“动手做”重视的是第一经验的学习,甚至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模式,而科学探究却不否认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把探究教学理解为活动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问题。
课堂上内容多探究时间紧的矛盾 探究教学不能流程化。标准提出的探究过程有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等,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用以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总之,我们不能把探究看成一种机械形式,它的本质应是思维。否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是无法完成探究教学的。
(二)课程标准确定了区域地理的“1-4-5-5”设计思路,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种课程设计思路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二)课程标准确定了区域地理的“1-4-5-5”设计思路,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种课程设计思路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
(三)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地理学习评价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评价机制正在形成,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三)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地理学习评价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评价机制正在形成,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
二、坚持巩固深化课程理念 • 此次修订的原则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第一,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第二,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不变。
开放的地理课程不仅来自于老师的“设计”主创,还来自于学生的“探究”配合;不仅有静态的资料“收集”,还有动态的随机“生成”;不仅有老师“要”开发的课程资源,还有学生“想”开发的课程资源。所以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开放的地理课程是一个多渠道、交流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包括时间和空间开放、内容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开放的地理课程不仅来自于老师的“设计”主创,还来自于学生的“探究”配合;不仅有静态的资料“收集”,还有动态的随机“生成”;不仅有老师“要”开发的课程资源,还有学生“想”开发的课程资源。所以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开放的地理课程是一个多渠道、交流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包括时间和空间开放、内容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
第三,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第四,坚持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课程内容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第五,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三、多方法区域综合定“基础” • 此次修订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前言部分课程性质的阐述重新进行了改写,二是修订工作重点放在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修订稿课程性质部分首先用一句总括语指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接着,分别用了5个小标题,逐条阐明地理课程不仅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且还有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1.地理课程内容的区域性,表现在它不仅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2.地理课程讲授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系统,综合系统中的各个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且当其中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地理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区域性是基础, 综合性是建构, 思想性是统领, 生活性是追求, 实践性是途径。
四、对一线的教师理解与实施课标有 哪些具体建议? •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基础包含有两层涵义: • 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虽然取材于地理科学,但它和地理科学不同,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内容; • 二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
2.建议 • 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度把握到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 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六、新版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 1.注重激趣导学,引领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 • 2.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 3.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 4.关注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 5.加强地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