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歷史二 第五篇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 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第二節 城市生活與大眾文化.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 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學習目標: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五四愛國運動 新文化運動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五四運動的影響. 大 事 紀.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1). 一、國內政治背景: 清末以來的內憂外患,知識分子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失去信心 二、國際背景: 時值歐戰結束,國際 民族主義思潮高漲 ,美國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中之保障弱小國家, 民族自決 等,吸引中國學術界 三、外交背景: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歷史二 第五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 • 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 第二節 城市生活與大眾文化

  2.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 學習目標: •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 五四愛國運動 • 新文化運動 •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 五四運動的影響

  3. 大 事 紀

  4.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1) 一、國內政治背景: 清末以來的內憂外患,知識分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失去信心 二、國際背景: 時值歐戰結束,國際民族主義思潮高漲,美國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中之保障弱小國家,民族自決等,吸引中國學術界 三、外交背景: 中國依舊受到列強欺壓,俄英企圖染指蒙藏,日本對山東,國人禦侮聲日強,為民族主義高張埋下種子 反帝國主義

  5. 慶祝歐戰結束 1918年11月,威爾遜(左)與法國總統龐加萊

  6.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2) 四、經濟背景: 歐戰期間,列強無暇顧及,中國民族工業遂得喘息,城市的知識分子與新興工商業者,希望國家扮演保護者角色 五、社會背景: 清末廢科舉後,知識分子缺乏管道參政,流向各行業,社會因之蓬勃;工商業興起後,人口流向城市,增加社會變革動力 六、文化方面: 1.知識分子批判傳統聲浪日高,認為傳統儒家與專制關係密切,與平等、自由之共和立憲精神不容, 2.新知識分子受過國外現代學術訓練,辦刊物,宣西潮,影響年輕學子,為「五四運動」做思想準備 3.北大自由學風,成為新思想搖籃 反軍閥主義

  7. 五九國恥 1.日本於歐戰不久,趁機向德國宣戰,並派兵占領山東。 2.袁氏正值推行帝制,日本意欲控制全中國,乃以支持帝制作為交換「二十一條」條件 3.二十一條無疑將中國納為日本保護國。 4.袁世凱除第五號保留日後協商外,於五月九日覆文認可,史 稱:「五九國恥」。 簽訂「二十一條」的中日代表

  8. 日本在山東勢力的擴張 • 袁世凱卒後,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藉口修鐵路向日本大量貸款是為「西原借款」 • 民國7年(1918 ),日本向段提出山東駐軍及延長膠濟鐵路租期要求,段覆文竟表「欣然同意」 • 日本此舉將占領山東合法化 段祺瑞主導下的北洋政府通過對德參戰決議,圖為北洋政府對德絕交原檔。

  9. 巴黎和會與中國政情 1.巴黎和會期間,因威爾遜揭櫫的「十四點原 則」影響,國際瀰漫正義、公理、民族自決聲 浪 2.中國提出取消外國在華特權盼能爭回喪失的 利權外,至少能取回因德國戰敗的山東權益 3.列強早有暗盤交易,且顧忌日本在太平洋勢 力,竟將山東權益悍然轉交日本 4.顧維鈞據理力爭,但日方表示當初段祺瑞在 「西原借款」時,對日本繼承山東權益已表 「欣然同意」,故列強無可置喙

  10.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民國八年,五月四日: 1.和會消息傳到國內引起北京地區大學生在天安門集 合抗議 2.高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還我青島」、 「廢除二十一條」、「拒絕簽字」等口號,並要求嚴 懲親日官員 3.北京政府逮捕學生,引發全國的愛國運動,工人、 商人繼之響應,各地罷工罷市,史稱「五四運動」 4.在龐大壓力下,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撤銷外交 官員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遂使山東問題 成為懸案 北洋政府外交官

  11. 「五四」花生省魔術?

  12. 中國代表拒簽凡爾塞合約的報導 當時可以透過哪些媒體即時接收外來訊息? 報紙、雜誌 廣播

  13. 大學生遊行走向天安門途中 五四運動爆發,北京的大學生遊行走向天安門途中

  14. 山東問題的發展

  15. 新文化運動 背景:清末到民國初年,各種改革均面臨挫敗,若干知識分子認為這是因中國傳統文化不良所導致,欲振衰起敝,必須作全盤革新方有可能 代表刊物:《新青年》雜誌 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蔡元培、李大釗、周樹人(魯迅) 陳獨秀

  16. 新文化運動 運動緣起: 1.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發刊言中批評當時中國社會黑暗,期勉青年人建立獨立人格與思想自由,象徵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2.蔡元培時任北大校長,開創自由學風,聘請陳獨秀任教,其餘撰稿人陸續加入蔚為新勢力

  17. 新文化運動的四大特徵 •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 批判傳統文化 • 文學革命 • 導入新思潮

  18.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一) 一、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1.口號:擁護「德先生」、「賽先生」 「德先生」→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先生:反對獨裁專制、推翻舊倫理、道德 「賽先生」→賽因斯(Science)先生學習西方科學研究方法,破除迷信 2.方向:欲成民主共和,必用民主代專制,科學掃迷信,反對愚昧盲從,建立科學化研究精神,只有二者才能救治傳統的政治、道德、學術、思想一切黑暗

  19. 新文化運動四傑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之四:左起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

  20.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二) 二、批判傳統文化: 1.對象:以儒家為代表的舊傳統 2.主張: 陳獨秀猛烈批判儒家「三綱五常」為中心的舊倫理道德,因為前者被視為中國專制主義的基礎 胡適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激進口號,主張對傳統均要以懷疑的科學態度重新審視 魯迅《狂人日記》將中國千年傳統禮叫比喻為「吃人」的歷史 3.影響:自此,「吃人的禮教」、「打倒孔家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口號 青年時期的魯迅,1912年。

  21.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三) 三、文學革命: 1.主張: 胡適於《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議文學改革與白話文運動(提倡白話文始自清末) 陳獨秀繼之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平民文學主張,並認為文學革命帶有精神改造、思想解放意涵 胡適提出文學「八不主意」,陳獨秀反對雕琢艱澀的文言文表達新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刊物《新青年》雜誌

  22. 文學革命的影響 2.影響:白話文替代文言文成為趨勢 魯迅創作系列作品,如:《阿Q正傳》,為白話文學作品典範 1920年,胡適《嘗試集》為文學革命以來首部白話詩集

  23.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四) 四、導入新思潮: 1.緣起:清末以來便以報刊宣揚革命與立憲理念,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各種思潮紛紛透過期刊、報紙引進中國 2.代表刊物與西方思潮引進: 《新青年》之「易卜生專號」、「馬克思專號」 《新教育》之「杜威專號」 西方著名思想家訪問中國: (美)杜威(英)羅素 結果:民初出現思想自由氣氛

  24. 新思潮的影響 3. 影響: (1)間接促成中國共產黨成立 西方思潮不論良窳兼收,社會主義思潮最激 進之馬克思主義同時引入,陳獨秀、李大釗 等人先後信仰,直接促成中共成立 (2)國民黨改組 政黨政治

  25.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一、原因:婦女從屬於男性,缺乏獨立地位,受到「三從四德」禮教約束,婚姻不能自主,男女權利義務不等 二、反動:胡適、陳獨秀大力提倡婦女解放,爭取女權 三、口號:「廢纏足,興女學」 四、後續發展:陳獨秀主張 婦女可讀書、參政、獨立 生活,夫死可再嫁

  26. 課文補充 • 三從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從服喪制演化成人際間主宰服從的關係,與漢朝倡導的「三綱」呼應,將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延伸至「從父」、「從夫」的觀念 • 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的源流:初見於《周禮.天官.內宰》」

  27.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一、源流:清末即已開始,梁啟超於上海發起「不纏足會」→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從腳開始 二、西方教會陸續在華創辦女校,1904「北洋女子公學」成立於天津→最早公立女校,五四之後更加蓬勃 三、女子衣著出現改變,裙裝逐漸流行

  28. 民初的「摩登狗兒」 女 明 星 蝴 蝶 女共產黨員丁玲

  29. 婚姻觀念的改變 一、女性對婚姻有較高自主權,惟選舉、財產繼承權進步有限 二、學者呼籲改變傳統貞操觀,鼓吹自由戀愛 三、沈兼士:「獨身、結婚、離婚、夫死再嫁,或不嫁,都可以絕對自由。」

  30.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 婦女解放的成就: 一、婦女受現代教育,走入職場,經濟獨立 二、積極參與政治、社會活動 三、辦報刊、演講從事社會改革 • 婦女的社會參與: 一、國民革命軍北伐出現女兵 二、五四以後學校出現女教師 三、公私立機關出現女職員,例:海關、女警

  31. 宋慶齡與孫中山 宋美玲與蔣介石

  32. 「五四」的影響 1.激起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2.政黨介入學生及勞工運動 3.國民黨改組與中國共產黨成立 4.加速反軍閥、反帝國主義運動進程 5.白話文學紮根,帶動新聞事業發展 6.舊家庭制度沒落,女權運動興起 7.傳統儒家遭受嚴厲批判,西方思想備受推崇

  33. 「五四」的影響(圖解) 文言文 婦女 勞工 (儒家) 傳統權威 青年學生 中學→舊學 西學→新學

  34. 課後活動 • 試舉出五個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時期的主要人物事蹟,並說出其後政治取向的差異,差異發生的原因?

  35. 好站連結 • 歷史文化學習網/思想與文教/新文化運動的高潮-與五四運動的合流http://culture.edu.tw/history/menu_photomenu.php?menuid=248&s_level= • 新華網/五四運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4/27/content_1441831.htm • 五四想從前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main.html • 近代中國人對女性小腳美的否定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conference/beauty/china.pdf

  36. 12-1圖源出處 • 威爾遜(左)與法國總統龐加萊慶祝歐戰結束:http://www.ourzg.com/bbs/htm_data/53/0601/24593.html • 簽訂「二十一條」的中日代表:http://www.qingdaochina.org/jdhg/ws/3.htm • 段祺瑞主導下的北洋政府通過對德參戰決議,圖為北洋政府對德絕交原檔:http://www.qingdaochina.org/jdhg/ws/LISHI/61.JPG • 中國代表拒簽凡爾塞合約: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dbase/gallery/picture20.html • 五四運動爆發,北京的大學生遊行走向天安門途中:http://www.qingdaochina.org/jdhg/ws/4.htm • 陳獨秀: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3 •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之四:左起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3 • 青年時期的魯迅,1912年: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424 •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刊物《新青年》雜誌: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3 •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http://www.cte.fju.edu.tw/garfield/material/c_hist/footbinding/footbinging.htm

  37.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第二節 城市生活與大眾文化 • 學習目標: • 城市的現代化 • 城市的市民生活 • 鄉村的景況 • 現代化對農村的影響

  38. 大事紀

  39. 城市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從與西方接觸 的地方開始,如通商口岸: 上海、武漢、天津等 • 特徵: 一、華洋商人林立 二、景觀、建築、基礎建設、物質文化、感官娛樂有別於傳統城市 1930年代蘇州河畔的上海;新大樓與傳統舢舨。

  40. 城市的現代化 三、現代設施的出現:煤 氣、電燈、自來水、電話、電話、銀行 四、中國現代化城市樣版:上海 汽車初到上海的景況

  41. 城市的現代化 新式教育也從上海開展: 一、自清末西洋傳教士陸續在上海興辦西式學堂 二、強調學生主動、注重強健體魄,為傳統教育注入活力 • 交通方面:西式交通工具,促進各地交流,視野擴大 • 習慣用鐘錶計時,增強時間觀念 • 新舊交雜,改良京劇、鴛鴦蝴蝶派小說、不斷嘗試 • 新式警察制度在城市運作 上海的交通警察

  42. 城市的市民文化 1930年代號稱遠東最豪華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 近代市民群體的誕生: 緣起:通商城市中,大 眾休閒娛樂場所建立, 商業化的社會交往,生 活消費習慣的改變造就 初中國最早的市民群體

  43. 城市的市民文化 特徵: 一、西式休閒生活娛樂:電影院、舞廳、百貨公司 二、接受西式生活習慣:進口香皂、毛巾、抽水馬桶 三、西式裝扮:太陽眼鏡、洋裝、洋裙、洋傘、女性穿緊身改良旗袍、男性穿西裝 四、西洋飲食習慣:西餐廳成為上流人士社交應酬與代表時尚場所

  44. 城市的市民文化 • 傳統娛樂仍然流行:京劇泰斗梅蘭芳全國家喻戶曉。 梅蘭芳 梅蘭芳

  45. 近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出現 19世紀中期後,出現以一般民眾為訴求的近代 報刊: 過程: 一、最早的中文報紙為在華洋人創辦→反映市民輿論 二、咸豐八年(1858)首份由中國人自辦報紙在香港發行→「中外新報」 三、甲午戰後,國人自辦報紙漸多,藉由閱報吸收新知,評議時政,成為城市知識分子生活一環

  46. 近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 • 影響:形成一股強勁民眾思想啟蒙運動,如:立憲、革命、婦女解放,均藉由報紙宣傳

  47. 香港《中外新報》

  48. 報刊類型的轉變: 一、報刊大量發行,使讀者的階層下降 二、迎合普羅大眾走向的畫報出現:《點石齋畫報》、《良友畫報》,以圖片為主要賣點 三、連文盲都能透過照片或畫片「看新聞」,這類報刊無形促進人民對「國家一體感」與危機意識 《良友畫報》內容圖片多健康正面。

  49. 鄉村的景況 • 特徵: 窮困狀況相較清末無甚改變 農民生產仍是歲入的主要來源 • 農村危機的來源: 土地分配不均:佃農占全國農民50%以上,南方比北方更為嚴重 耕地面積不足:耕地面積不即可餬口的十畝,造成農村勞動力轉向副業或外流 賦稅繁重:軍閥控制區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內戰直接造成徵兵與重稅,日軍同樣對農村掠奪,農村經濟持續惡化

  50. 鄉村窮困的影響 • 失業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礦山、鐵路、企業、碼頭、工廠 • 不少農民淪為士兵或盜匪,使農村成為社會動盪的不定時炸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