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185 Views
日月潭. 日月潭 國家風景區範圍包含環潭、水里溪、埔里、濁水溪及集集等五大遊憩系統,週邊涵蓋桃米、車埕、集集、水社大山、雙龍瀑布、明潭水庫及水里溪等觀光旅遊據點。 日月潭 是以拉魯島為界,東、西兩側因形似「日輪」和「月鉤」因而得名,百年來享有臺灣八景的美譽,也是台灣地區最負盛名水力發電重地;風景區以「高山湖泊」、「原住民文化」、「自然生態」等觀光遊憩特色,每年吸引超過 6 百萬中外遊客到訪。. 日月潭美景.
E N D
日月潭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範圍包含環潭、水里溪、埔里、濁水溪及集集等五大遊憩系統,週邊涵蓋桃米、車埕、集集、水社大山、雙龍瀑布、明潭水庫及水里溪等觀光旅遊據點。 日月潭是以拉魯島為界,東、西兩側因形似「日輪」和「月鉤」因而得名,百年來享有臺灣八景的美譽,也是台灣地區最負盛名水力發電重地;風景區以「高山湖泊」、「原住民文化」、「自然生態」等觀光遊憩特色,每年吸引超過6百萬中外遊客到訪。
日月潭美景 • 日月潭位於台灣本島中央南投縣的魚池鄉,是台灣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最美麗的高山湖泊。潭面以拉魯島為界,東側形如日輪,西側狀如月鉤,故名日月潭。她的美是由山與水所共同交融、創造出來;748.48公尺的中高度海拔,造就日月潭宛如圖畫山水,氤氳水氣及層次分明的山景變化,一景一物皆渾然天成,詩畫般的意境,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龍鳳宮 • 緣由:龍鳳宮原建於水社舊址,1934年因興建水力發電工程,遷移北旦。月老祠原址位在光華島(今稱拉魯島)上,因地震而毀後,月老遷至龍鳳宮旁。主祀:慚愧祖師、另供奉道教、佛教、月老神祗教派:道教福報:紅鸞動˙增上緣-牽動姻緣共譜圓祈求:情侶定情․白頭偕老
慈恩塔 • 慈恩塔位於海拔954公尺的沙巴蘭山(又名二龍山)上,塔高46公尺,塔頂正好1000公尺,為日月潭著名的地標。 慈恩塔是蔣介石為感念母親王太夫人於1969年興建,1971年完工;站在塔頂視野遼闊,望向潭面,以拉魯島為界,東北方形較寬闊似日輪;西南方較狹長如月鉤,即可明白日月潭名稱的由來。 當您沿著欄杆做360景觀巡禮過後,面對西方尋找潭面上的拉魯島,可以發現,對岸涵碧半島上的一座涼亭,和拉魯島、玄光寺、玄奘寺和我們所在的慈恩塔正好在同一中軸上,形成一條「幸福連線」,相傳在中軸上許下幸福之願,往往心想事成。 慈恩塔對面有一座兩層樓的王太夫人紀念堂,一樓是蔣介石先生休息室,裡面擺設王太夫人遺像及簡單家具,地下一樓則是慈恩塔工程照片、設計原稿及蔣介石先生的修改手諭,顯見蔣先生對此一工程的重視。 行館周圍遍植梅樹,每逢歲末,滿園梅花綻放,寒梅清香撲鼻。
文武廟 • 日治時期,日月潭畔原有兩間廟,包括水社村的龍鳳宮及原為卜吉村 (今日月村)的益化堂,後來因為日人興建發電工程,日月潭水位上昇,兩廟必須遷離,兩廟之廟產由電力株式會社收購,所得的金錢擇地另建廟宇,於是兩廟遂合併,於1934年在日月潭北畔的松柏崙重建廟宇,於1938年完成遷建。1969年文武廟再次重建為中國北朝式的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礡;廟分三殿,前殿二樓為水雲宮,祀開基元祖及文昌帝君等,中殿武聖殿,祀關聖帝君及岳武穆王,後殿大成殿,則祀至聖先師孔子等,儒、釋、道諸神共居一堂。 文武廟的大成殿是全台唯一開中門的孔廟,據廟方表示,那是因為文武廟位於日月潭畔,平常遊客眾多,為了方便遊客的進出才加開中門,並沒有特別的用意;不過大成殿以青銅雕鑄的孔子坐像,則是全省唯一奉有聖像的孔廟,除了孔子聖像外,尚有孟子及子思子,這三尊神像原本奉於中國大陸,在清末義和團之亂中輾轉流落到日本的狹山不動寺,之後經過複製才移遷文武廟,至於顏子和曾子的神像,則是其後人集資塑造,隨侍孔子,長相左右。
日月潭纜車 • 日月潭纜車行駛九族文化村到日月潭伊達邵,全長1.87km,全程約7分鐘,從空中看日月潭,美景盡收眼底。
紙教堂 • 紙教堂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位於桃米生態村的東南,整個基地面積3.5公頃,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有位阪茂建築師為倒塌的鷹取教會建造了一座紙 管教堂做為暫時禮拜的聚會所;功成身退後,現在這間象徵著地震重建意義的紙教堂,遠渡重洋來到了桃米社區,沿續它震災後撫慰人心的使命。
猫囒山茶業改良場 • 座落在日月潭北側的猫囒山,海拔1020公尺,是俯瞰日月潭全景及觀賞日出的理想地點。從台21線明潭國中旁進入,山路兩旁種植茶樹,翠綠的景致讓人神清氣爽,在入口處右側,有幾棟日式的舊木屋,那是茶改場的舊宿舍,是縣府指定的歷史建築之一,古樸的外貌令人印象深刻。繼續前進,半山腰處是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的辦公室。站在辦公室前,日月潭完整的湖光山色盡現眼前。
泥炭土活盆地 • 頭社盆地海拔六百餘公尺氣候溫和涼爽,盆地原本也是一處淺湖,後來因為泥沙淤積等因素,於是水潭慢慢地消退而形成泥炭土盆地。這種特殊的環境,雖然讓早期來到頭社開墾的先民不必為了尋找灌溉水源而傷腦筋。但是卻也在耕種方面吃足了苦頭;因為田地屬於泥沼地,體積較大的牛隻一進入便會深陷其中,因此根本無法幫忙耕田,所以必須完全藉由人力來耕種,非常辛苦。為了要改善這種狀況,頭社當地的先民遂在農閒之時,利用牛車搬運山土來填實泥沼地,以利耕作;但是時日一久,竟然形成上層是土,底下仍是水澤的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