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273 Views
古典主義. 發源:法國 背景 : 法國大革命中,法國人民得到了最後的勝 利,拿破崙重登帝位 繪畫在帝國藝術特稱「古典主義」,繪畫恰和 革命時代顯示帝國威風的法國人相合,為政 治、藝術相形影響的最佳佐證。強調完全 拋棄 個人的主觀情感 ,而以 理智的 、 調和的 畫法為 理想 ,以正確的 素描 為宗,對 色彩 的使用 不太 重視 代表畫家 : 達維 、 格羅 、 安格爾.
E N D
古典主義 • 發源:法國 • 背景:法國大革命中,法國人民得到了最後的勝 利,拿破崙重登帝位 • 繪畫在帝國藝術特稱「古典主義」,繪畫恰和 革命時代顯示帝國威風的法國人相合,為政 治、藝術相形影響的最佳佐證。強調完全拋棄 個人的主觀情感,而以理智的、調和的畫法為 理想 ,以正確的素描為宗,對色彩的使用不太 重視 • 代表畫家:達維、格羅、安格爾
The Oath of the Horatii*J. Louis David, 1784, oil on canvasMus du Louvre at Paris.
Grande OdalisqueJ.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814 oil, Mus du Louvre at Paris.
古典時期的音樂特色1750年~1820年 • 古典時期的音樂給予人們的感覺是「高 尚」、「典雅」,通常給聆聽者一種單純、 明朗、優美、均衡 • 受當時文學上古典主義精神的影響,所追求的 是一種樂曲形式上客觀的美感,音樂大都有著 統一且規律的性格
貝多芬的音樂歷程 • 第一時期 • 父親是科隆宮廷樂團的男高音,他發覺年幼的貝多芬有音樂天份,四歲便開始以嚴格方式指導他學鋼琴、小提琴 • 11歲時貝多芬便輟學回家專心學習音樂,家庭老師幫助他成為波昂宮廷樂團之一員 • 母親的去世加上父親酗酒,貝多芬一肩挑起家計
第二時期 • 不幸的是聽力從28歲逐漸退化,32歲全聾, 使他墜入痛苦的深淵,使他的作品風格有明 顯的轉變 • 這時期(1802-1815年)作風深受海頓影響:是 以主題動機貫穿全曲,傾訴激烈熱情的音樂
第三時期 • 後期(1815-1827年)是內省階段,作品充滿 冥想與幻想,主觀與個性,可說暗示了浪漫 樂派的作風 • 1827年,結束貝多芬57歲的生涯 跨越古典與浪漫時空的音樂大師
C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Op.68 1812年貝多芬的日記寫到:自然, 是為心靈所設的光輝學府.是的我 該成為該校的學生,以飢渴及求知 的心接受自然的教化.我將要在自 然中學習人生智慧,以遠離社會黑 暗與人間罪惡;我還要再自然中了 解上帝,經由宗教的認知品嚐天堂 的滋味.再完成自然學府課業後, 我將不再是幼稚的新生,而是坐擁 智慧的先知,並可再人士煎平靜渡 過餘生.
與第五號《命運》號稱雙胞,第五號描寫人,第六號描寫自然與第五號《命運》號稱雙胞,第五號描寫人,第六號描寫自然 • 是一首標題音樂,是貝多芬親自命名,且每樂章都有標題
創作的靈感 1784年僅十四歲的貝多芬接觸涅希特的詩《大自 然的音樂畫像交響曲》,此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 樂章都有簡要說明: 第一樂章-田園晴爽的景象 第二樂章-小河邊的風景 第三樂章-農民們歡樂的聚會 第四樂章-雷電 暴風雨 第五樂章-大自然中萬物歡愉,向創造宇宙萬物 之主宰高唱感恩頌歌
<第一樂章> • 田園晴爽的景象 從容的快板 F大調 奏鳴曲式 2/4拍 全樂章充滿和平安詳的氣氛
<第二樂章> • 小河邊的風景 很快的行板 降B大調 12/8拍 奏鳴曲式 此樂章仍是寧靜的情緒但描述性格較首樂章強烈 弦樂器—如同小溪潺潺流水 木管樂器—模仿鳥的叫聲,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 杜鵑〈單簧管〉的輕啼此起彼落
<第三樂章> • 農民們歡樂的聚會 快板 F大調 ¾拍 詼諧曲 描寫農村裡慶祝豐收,農民快樂的舞蹈著
<第四樂章> • 雷電 暴風雨 快板 f小調 4/4拍 低音提琴恐怖的顫音加上短笛尖銳刺耳的呼嘯,預示 著暴風雨來臨 雷聲由遠而近,狂風驟起雷電交作 大雨傾盆…
<第五樂章> • 牧人之歌 暴風雨之後充滿感恩的欣喜 稍快板 F大調 6/8拍 迴旋奏鳴曲形式 單簧管吹出牧人之歌法國號呼應著 弦樂奏出充滿感恩的主題 結尾前以最弱音響,所表達的是發自心靈深處敬虔的感 恩
參考網址 • http://vovo2000.com/talk/w-art/01.htm • http://home.kimo.com.tw/peijan.tw/history/Classicism/classicism.html • http://life.fhl.net/fall98/ps3a.htm • 163.21.9.204/art/劉素蓉/貝多芬/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