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37 Views
教育產業的經營與挑戰. 楊朝祥 淡江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產業在歐美發展狀況. 「教育產業化」的口號最初由 Stanford University 提出,本意是將大學的知識和技術優勢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為此,聯合週邊幾個大學創辦了矽谷,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 高等教育資源充沛的國家已將教育輸出當作重要的教育產業,美國有將近五十五萬外國留學生,外匯每年增加 110 億美元,英國每年有七十億的創收,澳洲每年有約五十億的營收。 每年,美國 、 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日本、荷蘭等國均至我國辦教育展,招收學生。
E N D
教育產業的經營與挑戰 楊朝祥 淡江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產業在歐美發展狀況 • 「教育產業化」的口號最初由Stanford University提出,本意是將大學的知識和技術優勢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為此,聯合週邊幾個大學創辦了矽谷,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 高等教育資源充沛的國家已將教育輸出當作重要的教育產業,美國有將近五十五萬外國留學生,外匯每年增加110億美元,英國每年有七十億的創收,澳洲每年有約五十億的營收。 • 每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日本、荷蘭等國均至我國辦教育展,招收學生。 • 在我國進入WTO談判時,世界各國均期盼我國的教育市場能開放。
教育產業在亞洲發展狀況 • 日本將補習班(學習塾)定位為教育產業,由經濟部門主管,現有六萬餘家學習塾,每年產值9000億日圓 • 印度產業化的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的基礎人才、技術工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APTECH計算機教育公司,以特許的經營方式推廣IT職業教育,已在印度國內及世界30多個國家發展了1500多個教育中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教育機構。
教育產業在大陸發展狀況 • 在1992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决定》中,教育被明確列為第三產業,而且是“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想的基礎產業”。 • 中國大陸提出教育產業化,結果義務教育學費有價,雜費無底;特色班、培優班、補課費充斥,義務教育的資源被公開盜賣;高等教育學費年年看漲,將許多家庭子弟考得上,讀不起;大學生住宿公寓化、後勤服務產業化、第二學位化、考證熱成為賺錢機器;二級學院、網絡學院在全國各地普遍開花。 • 教育部部長周濟於2004年1月6日表示:「中國政府從來没有提出教育要產業化。該問題作為學術研討是可以的,但是各級政府制定教育和經濟政策應避免用教育產業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產業化的思想來指導教育發展,更不能把發展教育作為政府創收、擺脱財政困難的手段。」
教育產業在台灣發展狀況 • 因受孔子「自行束脩以上者吾莫不誨之」觀念之影響,以及強調教育的公益性及公平性的前題下,教育產業之觀念較難推展。 • 台灣私立學校及補習班辦學蓬勃的情形,為世界少見。 • 「使用者付費」、「沒有白吃的午餐」觀念逐漸成型。 • 教科書由民間編輯營造新的產業。 • 在經建會舉辦的知識經濟會議中,教育產業被列為國家發展知識經濟中的重要的產業之一。 • 經濟部將數位學習內容產業列為策略性發展產業。
教育產業逐漸成型的原因 • 知識經濟中知識之激發、擴散與應用均依賴教育,教育產業已成知識經濟中的重要的一部份 • 知識經濟中產業競爭激烈,需教育機構提供知識與技術奧援 • 教育日漸普及,政府教育資源難以為繼,需注入民間活力 • 教育市場需求日漸殷切,公辦學校不足以滿足需求 • 消費者所需要的服務現行之教育體制無法提供 • 教育普及後,菁英族群需求較高品質的教育 • 對現行教育效率的不滿,社會需要更有效率的替代品。 • 生活品質提升,相對要求高品質之教育服務 • 加入WTO,教育市場開放間接促成教育產業的成型
何謂知識經濟? 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與應用上的經濟。創造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 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並列重要經濟型態 以「產值」而論,知識經濟以高科技、新知識的資訊產業為其重點,但未必全是尖端科技,許多傳統產業將傳統知識運用得當,也能獲得豐厚利潤
知識經濟對教育的衝擊 • 提早教育、延遲分化、終身學習 • 基礎學科與學習能力的重視 • 具創新、創造能力人才的培育 • 知識工作者的培育日漸重要 • 技職教育的特質逐漸模糊 • 回流教育需求快速擴增 • 全球性的教育品質要求 • 國際性教育競爭加劇 • 教育產業化、市場化
教育產業在WTO中之定位 • 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 GATS) : • 十二類服務業中的第五類 • 服務貿易的型態區分為 • 跨境交付(如遠距教學) • 境外消費(如外國留學) • 商業存在(如設立大學) • 自然人流動(如聘用外國教授)
我國加入WTO開放之教育項目 • 設置高中職以上學校﹝商業存在﹞ • 提供高中職以上遠距教學﹝跨境服務﹞ • 設置短期補習班﹝商業存在﹞ • 開放留學仲介業﹝商業存在、境外消費﹞
加入WTO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 教育市場的開放 • 學生的流失 • 教育機構間競爭加劇 • 教育國際化的加速 • 外國文化的入侵 • 兩岸教育問題白熱化 • 教育產業理念逐漸成形
狹義的教育產業 • 私立教學機構 • 校辦產業
廣義的教育產業 • 教育產業化泛指利用市場手段擴大教育資源、利用市場機制經營教育的各種措施、以及將教育機構的知識和技術優勢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其範圍包括: • 教育主體產業 • 教育後勤產業 • 校辦產業 • 產學合作
教育產業的範疇 • 主體產業: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為內容的專業服務。 • 骨幹產業:校舍建築、教材教具、數位內容、文具供應、留學仲介、升學就業輔導等相關服務。 • 輔助產業:教育基金、貸款、保險金融支持、學生宿舍、餐點、飲水、交通等社會服務。 • 邊緣產業:產學研結合的產學合作或校辦產業。
教育產業化的條件 • 充分及自由選擇的教育機會 • 配套的教育公平性補救措施 • 義務教育階段不宜產業化 • 區隔營利與不營利私校 • 消費者主導的教育市場 • 充分的市場調解機制 • 完整的教育法規制度 • 民眾可接受的態度 • 自由發展的經濟環境
教育產業化的優點 • 引進更多教育資源 • 促進教育事業的競爭 • 教育服務更多樣化、精緻化 • 教育更能配合學生需求 • 教育更能配合社會需要 • 更有效的使用教育資源 • 促進經濟發展
教育產業化對教育之衝擊 • 政府對教育資源挹注逐漸減少 • 市場需求主導教育事業發展 • 學生生涯發展需求左右教育市場 • 專業證照之獲得取代畢業文憑 • 營利成為提供教育服務的重要誘因 • 產學合作關係更為密切 • 教育之國際競爭更為激烈
教育產業可能的惡果 • 教育機會不公 • 教育的公益性與社會性減低 • 教育機構腐化 • 教育過度的市場化、商業化和效益化 • 教育產業泡沫化
教育產業的 “不” • 不是政府逃避教育責任的藉口 • 不是學校胡亂收費的推託之詞 • 不是忘卻教育理念的主要源頭 • 不是教育貴族化 • 不是教育市儈化 • 不是教育傭俗化 • 不是出賣教育
教育產業化中應有的作為 • 教育機構不能放棄教育理念 • 政府不能逃避教育責任 • 不能完全由市場主導教育 • 不能過度的重視營利 • 不能犧牲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 • 提高教育效率、改善教育管理体制 • 教育機構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台灣主體教育產業投資展望 • 幼兒教育(可) • 國民中小學(劣) • 高中職(劣) • 專科(無) • 大學(劣) • 回流教育(可) • 補習教育(良) • 網路教學(良) • 教育產業外移(可)
台灣其他教育產業投資展望 • 骨幹產業:校舍建築、教材教具、文具供應、留學仲介、升學就業輔導等相關服務。(良) • 輔助產業:教育基金、貸款、保險金融支持、學生宿舍、餐點、飲水、交通等社會服務。(佳) • 邊緣產業:產學研結合的產學合作或校辦產業。(佳)
教育產業經營的展望 • 在知識產業為主的經濟型態中,教育產業將日趨壯大與重要 • 產業化所引起之激烈競爭將逼使教育機會更普遍,品質更提升 • 教育產業將以主體產業為前趨,但其他教育產業之發展將更迅速、更龐大 • 數位化學習內容之發展與新通道之建制將為教育產業未來最閃亮的一顆明星 • 教育產業未來的經營將以統整性之多角經營方式發展 • 教育產業將以量身設計的方式符合個人及企業的需求為發展的策略 • 創造新需求將是教育產業發展之最重要指導原則 • 政府將於教育公平性與教育產業化中取得平衡 • 學校將於教育公益性與經濟產出中作明智的抉擇 • 民眾將依個人之條件選擇最適合的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