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

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 第一章 電腦化資訊系統概論 本章旨在介紹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意義、功能、演進、類別與開發程序,並探討開發資訊系統的組織與人員。期使讀者能正確認識電腦化資訊系統,奠定學習這門課程的基礎。.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1 資訊的意義 資訊 (Information) 與 資料 (Data) 常被混淆交互誤用,其實兩者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資訊與資料的意義雖然不同,但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資料必須經過收集、儲存、計算、傳遞等處理程序方能產生資訊,兩者的關係就如同工廠內的原料與產品,茲繪圖表示如下:. 資料. 資訊. 處理. ( 原料 ).

herbs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 第一章電腦化資訊系統概論 本章旨在介紹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意義、功能、演進、類別與開發程序,並探討開發資訊系統的組織與人員。期使讀者能正確認識電腦化資訊系統,奠定學習這門課程的基礎。

  2.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1 資訊的意義 • 資訊(Information)與資料(Data)常被混淆交互誤用,其實兩者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 資訊與資料的意義雖然不同,但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資料必須經過收集、儲存、計算、傳遞等處理程序方能產生資訊,兩者的關係就如同工廠內的原料與產品,茲繪圖表示如下: 資料 資訊 處理 (原料) (製造、加工) (產品) 圖:資料與資訊的關係

  3. 資訊(Information) • 資料(Data)是人類活動中,所發生之事實的記錄,這些事實通常以文字、數字、圖形或特殊符號來表示。 • 資料是指未經組織的材料(material),本身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具備任何意義,必須賦予其一個屬性(attribute)說明,才能顯示其涵意。 • 資料是有關事實的記錄。

  4. 資訊(Information) • 資訊(Information)是資料經過「資料處理」過程後,所產生可以作為未來行動參考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數據及訊息。 • 電腦的最主要用途是將資料轉換成為資訊。 • 當以某種主觀觀點來解釋資料時,資料才能成為有價值的資訊。 • 資料是潛在的資訊,資訊是對某些使用者有用的資料。 • 資訊是與某個人所面臨的決策問題有關的資料。

  5. 資訊(Information) • 資訊的特質: • 濃縮性。可將各種由經驗、實驗等所得之資訊,歸納分析、整理成一個簡單的原則、原理。 • 替代性。辦公室實施自動化以後,即可取代部份的人力。 • 擴張性。資訊可以經由媒體迅速傳遞下,讓人們知道得更多、更快。 • 分享性。資訊可以分享眾人而不會減少。 • 時效性。在需要時,能隨時提供。 • 多樣性。可以各種不同的輸出形式呈現。 • 技術性。各種不同形式的處理與輸出需用到許多不同的技術。

  6. 資訊(Information) • 資料與資訊的分別: 資 料 • 對事實的記錄 • 客觀存在 • 潛在的資訊 • 靜態的 • 過去的歷史 • 由行動產生(量測、記錄) • 儲存只是成本 • 以便於處理的形式儲存 資 訊 • 為特定決策問題所用 • 主觀認定 • 有用的資訊 • 動態的 • 未來的預測 • 輔助決策,導致行動 • 運用才有效益 • 以便於應用的形式輸出

  7.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2系統的意義 • 系統(System)有時亦稱制度,它是由許多相關要素與處理程序所組成的一種組織體,藉由這各組織體的運作,以達成一特定之作業目標。 • 任何系統通常均具有下列八個特性: 1.目的:指系統所要達成的目標。 2.輸入:指為達成系統目標所需投入之資源。 3.輸出:指系統的產出,如產品或服務等。 4.範圍:指系統的界限與大小。

  8.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2系統的意義 5.環境:指能影響系統效率的外界環境因素。 6.要素:指系統的構成組件,其任務是將輸入資源轉換成輸出產品。 7.關聯:指各種組件間的交互作用,如作業程序的連接或訊息的交換等。 8.限制:指影響系統運作的各種內外在限制條件,如法規、技術、人力等。

  9.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2系統的意義 • 茲將以上特性繪圖說明如下:

  10.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3資訊系統 • 所謂「資訊系統」是指記載、保存各種活動的資料,然後加以整理、分析、計算,產生有意義、有價值的資訊,做為未來制定決策與行動的參考。

  11.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4電腦化資訊系統 • 以電腦為工具的資訊系統,即為「電腦化資訊系統」。 • 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構成要素可分為電腦系統(Computer System)、資料(Data)、人員(Personnel)、處理程序(Procedures)、及附屬設備(Facilities)等五項,茲繪圖表示如下:

  12.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4電腦化資訊系統

  13.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4電腦化資訊系統 • 電腦系統-分硬體與軟體兩部分,硬體係指機械與電子等實體設備,包括中央處理機、輸入設備及終端設備等。軟體則指監督、指揮電腦工作的程式指令,包括應用軟體與系統軟體等。 • 資料-包括輸入資料(指原始憑證)、輸出資訊及資料檔(或資料庫)等。 • 人員-主要包括系統分析師(System Analyst)、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電腦操作員(Operator)、資料管制員、資料登錄員及使用者。

  14.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4電腦化資訊系統 • 處理程序-所謂「處理程序」(Procedures) 係指資訊系統所應遵循的各種作業方法與規則,如原始資料的收集方法與遞送程序,電腦中心管理辦法等。

  15. 資訊系統的組成元素 資訊系統屬於一個人機系統(man-machine system),整個工作必須由人與電腦共同參與,遵循某些規則,才能順利完成。 電腦作業的規則可以轉換成程式;人工作業的規則,則讓人員作業時有所遵循。這種人工作業規則,稱之為人工作業程序。常見的人工作業程序有: • 使用者作業程序 • 電腦操作員作業程序 • 資料登入人員作業程序 • 軟硬體維護作業程序 • 附屬設備:含資料登錄、資料保存、報表整理等設備。 作業程序可與程式數目等量齊觀,常容易被疏忽。

  16. 1-1 資訊系統簡介 1-1.4電腦化資訊系統 • 附屬設備-包括資料登錄設備(Data Entry Devices)、資料檔保管設備及報表整理設備等。

  17. 資訊(Information) • 資料處理的意義 : • 有系統地處理資料的活動,以產生實用的資訊為目的。 • 將過去活動所發生的資料,經過蒐集、整理、分類、歸納、計算、儲存後,從中精煉出可以作為未來行動參考的資訊,而資料由輸入、經過資料轉換到產生資訊的整個過程稱之為「資料處理」。 • 資料處理系統是在成本與時間的協調下,求取資料數量與彈性的最大值,因此編碼、建立索引、更新檔案與發展查詢功能,是資料處理系統設計的最大考量。 • 強調缺乏有關資訊。活動內容包括:建立資料庫,編碼、建立索引、資料維護、查詢等。

  18. 資訊(Information) • 資訊處理的意義 : • 當決策問題確定後,如何減少資訊量,以達有效決策的一個過程。 • 強調不相關資訊過多。活動內容包括:組織、過濾、濃縮、解釋等。

  19. 資料處理的分類 • 根據使用工具的不同,資料處理可分成以下四類: • 人工資料處理:以人工方式進行資料處理。如:人工閱卷。 • 機械資料處理:以機械工具進行資料處理,如:以計算器計算平均分數。 • 卡片資料處理:以卡片處理器進行資料處理。如:以讀卡機讀入劃記的答案卡。 • 電子資料處理:以電腦為工具進行資料處理。如:以電腦接收光學記號閱讀機讀入劃記的答案,接著進行計分、排序與統計的工作。

  20. 資料生命週期 • 資料處理通常要經過產生、儲存、擷取,再經過分類、處理、綜合、利用後,如果該資料具有價值則予以儲存起來,反之則予以毀棄。此一過程稱之為「資料生命週期」。 何謂「資料生命週期」(data lifecycle)?

  21. 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概念 • 資訊系統的意義: • 舉凡一個系統可以用來記載保存各種活動資料,然後加以分析計算後,去除無意義的資料,最後產生可以作為未來行動參考等有價值的資訊。此類系統,稱之為「資訊系統」。 • 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意義: • 舉凡以電腦做為資料處理工具的資訊系統,都稱之為「電腦化資訊系統」。 • 「電腦化資訊系統」又簡稱「資訊系統」。 何謂「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何謂「電腦化資訊系統」?

  22.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1資訊系統的種類 • 按作業方式區分,資訊系統可分為三類: 1.批次作業(batch processing)資訊系統 2.連線作業(on-line processing)資訊系統 3.即時作業(real-time processing)資訊系統

  23.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1資訊系統的種類 • 按系統功能區分,資訊系統可分為四類: 1.作業資訊系統(oper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OIS) 2.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MIS) 3.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簡稱DSS) 4.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簡稱ES)

  24.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2批次作業資訊系統 • 「批次作業」係指每次資料發生時,不即刻輸入電腦處理,必須逐筆累積至某一特定期限(如一週、半個月或一個月),或某一定數量(如一萬筆或十萬筆)時,始整批輸入電腦處理者。 • 由於批次作業資訊系統每次處理資料量較為龐大,且不需經常處理,故其輸出入作業均採離線(off-line)的方式。

  25.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3連線作業資訊系統 • 所謂「連線」就是將電腦系統的輸出入設備散佈於遠地或其他國家(指資訊發生地或資訊使用所在地),此種裝置於遠地的輸出入設備稱終端機(terminal),終端機與電腦系統因相距遙遠,必須藉助電信公司的通訊電路直接傳送到各地,由各地之終端機予以輸出。

  26.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4即時作業資訊系統 • 所謂「即時作業」就是馬上處理資料的意思;當資料發生時,不論發生於何地,均應在極短時間內利用終端機輸入電腦系統處理,處理結果亦應在極短時間內經由通訊電路傳送給需要資訊的人。

  27. 資訊系統分類-依作業方式區分 • 連線(On-line)作業資訊系統 • 連線即時處理 • 連線整批處理 終端機 主機 主檔 終端機 終端機 交易檔 主機 終端機 主檔

  28. 資訊系統分類-依作業方式區分 • 整批處理(Batch processing)資訊系統 • 連線整批(on-line batch)處理系統 • 離線整批(off-line batch)處理系統 終端機 交易檔 主機 終端機 主檔 主機 主檔 終端機 磁片 交易檔 終端機 磁片

  29. 資訊系統分類-依作業方式區分 • 即時(Real-time)作業資訊系統 終端機 主機 磁碟 感應器

  30. 資訊系統分類-依提供功能區分 • 交易處理系統(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簡稱TPS,亦稱為電子資料處理(EDP)或作業資訊系統(Oper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OIS)。 • 目的 • 支援日常性的交易處理作業,並提供報表及線上查詢,例如,庫存管理、貨物銷售等作業。 • 降低例行作業成本。 • 提高交易處理的正確性。 • 增加交易處理的工作效率。 • 常見的資料處理方式 • 離線批次處理 • 連線整批處理 • 線上交易處理(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OLTP) (即時)

  31.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5作業資訊系統 • 常見的作業系統如下所列: • 應收帳款系統(accounts receivable system) • 應付帳款系統(accounts payable system) • 會計總帳系統(general ledger system) • 人事系統(personnel system) • 薪資系統(payroll system)

  32. 資訊系統分類-依提供功能區分 • 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 目的 • 支援日常例行性的交易處理活動。 • 協助管理者進行管理及決策制定(Decision-making)。 • 定義:依據Golden B. Davis的定義,MIS是 • 人機整合的系統。 • 存在一個組織中,用來提供資訊的系統。 • 支援例行作業及管理決策等活動的系統。 • 組成:MIS是由以下元件所組成 • 電腦硬體。 • 電腦軟體。 • 人工作業程序及人。 • 模型(Model):可用來作分析、規範、控制及決策等活動。 • 資料庫。

  33.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6管理資訊系統 • 美國資訊學者戴維斯(G.B. Davis)先生說:「管理資訊系統是人機整合系統,它提供資訊以支援企業組織的例行作業、管理與決策等活動,此種系統必須使用到電腦軟硬體設備、人工作業程序、管理模式及資料庫等」。

  34.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6管理資訊系統 • 管理資訊系統與電子資料處理系統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有能力提供管理資訊,以支援企業的決策、規劃活動,使用者可使用決策模式隨時從資料庫做突發性的查詢,使能改進決策品質並提升營運績效。總之,管理資訊系統所強調的是「效果」,電子資料處理系統所強調的則是「效率」。 管理資訊系統與電子資料處理系統的主要差別?

  35. 資訊系統分類-依提供功能區分 • 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 • 定義:依據Sprague及Galson的定義,DSS是 以電腦為基礎,透過人機交談方式,協助使用者使用資料庫及運用模型庫,解決非(半)結構化的決策問題。而非結構化係指無固定決策規則及作業程序。 • 組成:DSS是由以下元件所組成 • 人。 • 電腦硬體。 • 軟體:含資料庫管理系統、模型庫管理子系統(MBMS)及對話管理子系統(DGMS)。 • 資料庫。 • 模型庫(含許多數學及統計模型)。

  36.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7決策支援系統 • 所謂「決策支援系統」係專門蒐集、分析各種資訊,以協助企業經理人制定決策、分析行動方案,尋找最佳策略之電腦化應用系統。例如投資模擬分析系統、預算編訂模擬系統、費率擬定系統、財務規劃系統等屬之。

  37. 資訊系統分類-依提供功能區分 • 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 • 定義:它是一個電腦化系統,具備專家的知識及推理能力,常被用來協助企業,解決需要專家解答的問題,除了可對某一特定領域問題提供建議,並可解釋推理的結果。它又可稱為知識庫系統(Knowledge- based system)或知識系統(Knowledge system),為人工智慧(AI)的一個分支。 • 人工智慧(Artifical Intelligence) • 是研究如何讓電腦從事判斷、學習、推理的一門電腦科學。 • 試分別解釋(1)資料、(2)資訊、 (3)知識、 (4)智慧。 •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 處理 推理 規劃

  38. 1-2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演進與種類 1-2.8專家系統 • 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是人工智慧的一支,它是一個電腦化系統,擷取人類專家的專業知識、經驗,並以電腦軟體模擬人類專家推理的過程,以解決需要人類專家解答的問題。他不僅可協助非專家的人,改善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可成為專家們的得利助手,增益他們的專業知識、提升決策品質。 • 目前市面上已有且可應用於管理的專家系統,如風險評估、成本估計、計畫管理、工廠自動化管理、地產經營及查帳等系統。

  39. 系統架構圖範例 參考資料:財稅資訊處理手冊-各機關應用稅務資訊連結作業

  40. 系統架構圖範例 參考資料:財政部關稅總局關務行政資訊系統技術資料

  41.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 常見的系統開發方式有下列兩種: • 1.全功能式(Fully Functional Approach) 2. 雛型式(Prototyping Approach)

  42.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1 全功能式系統開發方式 • 此種方式之特性是每一個資訊系統都要經歷「系統分析」(System Analysis)、「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與「系統建置」(System Implementation)等三個開發程序,然後該系統即告開發完成,可供使用。

  43.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1 全功能式系統開發方式 • 系統分析:所謂「系統分析」就是調查研究系統的目的、需求、處理程序與作業方法等。從而探討系統之問題癥結所在,然後研訂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行方案,從中找出最佳方案,以為建立電腦化資訊系統的準則。 • 系統設計:所謂「系統設計」就是研究規劃以電腦為工具的資訊處理系統,以取代現行作業方式,除可解決現行系統缺失外,並能提高資訊品質與工作效率。

  44.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1 全功能式系統開發方式 • 系統建置:指程式指令之設計、撰寫與測試,及系統測試與系統轉換等工作。

  45.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2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 每一資訊系統必須經歷系統分析、系統設計與系統建置等三個步驟,然後即可付諸使用(操作運轉)。惟為確保系統的正確與成效,每一系統在使用期間應經常加以評鑑(Evaluation),遇有資訊需求改變或硬體設備擴充改良等情事,應即採取回饋(Feed back)程序,重新執行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建置等工作,如此週而復始地不斷運行,方能維持系統的可用性,因此我們稱之為「資訊系統發展生命週期」(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46.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2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系統需求 系統評鑑 系統運轉 系統分析 系統設計 系統建置 否 滿意? 可用之資訊系統 (回饋) 圖:系統開發程序與回饋

  47.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2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圖: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48.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49.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3 雛型式系統開發方式 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分析 系統設計 模型評估 模型建置 否 滿意? 重建或改善 是 可用之資訊系統 圖:雛型式系統開發程序

  50. 1-3 電腦化資訊系統開發 1-3.4 全功能式與雛型式的比較 • 全功能式須預先了解系統的全部需求,然後才能進行系統設計與建置工作,因此較適合資訊需求固定(指不經常改變需求)的系統。其優點是開發程序與工作項目均屬固定,故系統分析人員較易研訂開發計畫,工作易於推動,開發時間容易掌握。缺點則是不易獲知系統的全部需求,因使用者大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列出全部的需求,甚至不知需求為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