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1.1k Views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指什么 ?. 第一节. 什么叫“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 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兵、小说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知识 · 梳理.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一、儒家. 1 、 孔子 —— 春秋时期 儒家产生.
E N D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指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兵、小说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知识·梳理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一、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 儒家产生
儒家1号人物:孔子 [名人档案] 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 鲁国(今山东曲阜 ) 成分: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孔子 头衔: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主要工作: 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孔子
孔子故里 曲阜孔庙
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请思考:“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请思考: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
“仁” 的思想 “仁”的思想含义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请思考:什么是“礼”?
“礼” 的思想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的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天命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①开创私学 ②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范围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④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乐》(佚失)
一、儒家 1.孔子 2.孟子 被誉为“亚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3.荀子 (1)早期儒家思想的总结者 (2)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认为学习的目标是认识和把握“礼”
孟子、荀子——战国时期 儒家成为大宗 2、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③性善论 3、荀子的思想 ①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上:最高目标把握“礼” ③性恶论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道家1号人物:老子 [名人档案] 靓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生卒: 约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籍贯: 楚国 从政经历: 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老子 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 头 衔: 代表作: 《道德经》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⑴“道”的哲学概念 ⑵辩证法思想 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二、道家 老子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道” 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二、道家 1.老子 (1)(2)(3) (4)《道德经》 2.庄子 (1)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庄子》
道家2号人物:庄子 [名人档案] 靓名: 庄子。名周,字子休 生卒: 约前369年—前286年 籍贯: 宋国 出国经历: 爱好隐居,不轻易出国 从政经历: 不慕功名,无意仕途, 拒绝高官应聘(楚相) 庄子 主要工作: 著述立说 代表作: 《庄子》 潇洒飘逸、崇尚逍遥 个人气质: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考考你的眼力 请你给下列四幅漫画各取一个标题(要求四个字) 小国寡民 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 庄周梦蝶
三、法家 1.商鞅及其变法 2.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名人档案] 靓名: 韩非 生卒: 约前280-前233 贵族 成分: 籍贯: 韩国 头衔: 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从政经历: 虽有心变法图强,但却遭韩王冷落 出国经历: 因秦王之邀到秦,却遭同学李斯暗算 《韩非子》 代表作: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法家: 以法治国 治国思想: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韩非子 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考考你的眼力 漫画二: 漫画一: 漫画三: 漫画四: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智子疑邻 ⑴给以上四幅漫画注入一个成语。 ⑵以上四幅漫画反映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要勤劳、诚实、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不感情用事……
墨家1号人物: [名人档案] 墨子,名翟 靓名: 生卒: 约前468—前376 成分: 平民,小生产者 籍贯: 鲁国 墨子 头衔: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 主要工作: 培养弟子、反对兼并战争 《墨子》 代表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主张 墨家: 兼爱非攻 治国思想: 精神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节用节葬 爱是相互的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百家争鸣原因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穿梭时空: 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使我国更强盛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尚没有绝对权威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 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礼贤下士)。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2.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