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09 Views
微孢子虫生物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 HM 1 :从我所原蚕区四龄迟眠蚕体中分离,蚕体继代繁殖后备用。 2 、 HM 2 :从桑园昆虫幼虫体中分离,蚕体继代繁殖后备用。 3 、生物实验所用蚕种:由我所原种繁育室提供。. 二、研究目的. 通过生物实验,对目前我省发现的两种微孢子虫 HM 1 和 HM 2 进行病原性研究及 HM 1 胚种传染性研究,为有效控制我省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 ( 一 ) 病原性研究 : 1 、 HM 1 和 HM 2 对家蚕的致病性调查:
E N D
一、研究对象 • 1、 HM1:从我所原蚕区四龄迟眠蚕体中分离,蚕体继代繁殖后备用。 • 2、 HM2:从桑园昆虫幼虫体中分离,蚕体继代繁殖后备用。 • 3、生物实验所用蚕种:由我所原种繁育室提供。
二、研究目的 • 通过生物实验,对目前我省发现的两种微孢子虫HM1和HM2进行病原性研究及HM1胚种传染性研究,为有效控制我省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 • (一)病原性研究: • 1、HM1和HM2对家蚕的致病性调查: 分别取HM1和HM2按105、106、107三种浓度分别涂抹桑叶,对蚕种三龄起蚕添食,12小时后正常饲育,每个浓度设三个重复区,每区30条蚕,以添食地下井水为空白对照,调查其对家蚕的感染情况和致病性,结果见表1。
(二)胚种传染性研究 • 1、胚种传染性调查 • 取HM1感染家蚕后母蛾镜检有毒的蚕种(镜检视野孢子浓度为106-107 )与蚕卵补正检查有毒的蚕种若干蛾(孢子浓度为1粒左右/视野),正常催青孵化,以蛾区为单位,以无毒种为对照区,饲育用叶经0.35%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消。各蛾区1-3龄每龄分别抽取1/4数量的蚕逐头进行镜检,剩余1/4继续饲养至母蛾镜检,结果见表2
2、胚种传染力调查: • HM1感染家蚕后,对病蛾蚕卵进行催青处理,然后进行单蛾卵圈补正检毒,共计抽检200个样,最终捡出带毒卵圈3个,病卵率为1.5%。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一)、对HM1的实验结果分析 • 1、HM1感染家蚕三龄起蚕后不出现症状,可继续发育直到发蛾制种,蚕期与蛹期都检不到微孢子虫,但蛾期能检到微孢子,且随着添食孢子液浓度的增高,母蛾镜检毒率不断增大。 • 2、对HM1进行胚种传染性调查,结果发现: • ① 感染HM1的病蛾所制蚕种做补正检毒,其病卵率仅为1.5%; • ② 对病蛾所制蚕种进行隔离饲养,在安全的饲料及外部环境条件下,能正常发育,未见异常,且其继代母蛾微粒子孢子检出率为0;
③ 饲养蚁蚕检出有毒的蚕种,能正常发育自至发蛾;在表2所列的三个蛾区中,只有一个蛾区在三龄迟眠蚕预检时能检出微孢子,其余都未检出,最终也只有该蛾区的母蛾镜检带毒,毒率为9.1%,视野中微粒子孢子浓度比预检时增多。 • 以上说明HM1的胚种传染性极低,若饲养母蛾带毒( HM1)蚕种,都能正常发育,即使饲养胚种带毒( HM1)的蚕种,也能正常发育直至发蛾。
(二)、对HM2实验结果分析 • 添食HM2 107后第10天,有的区即发现死蚕并能检出微孢子。总的趋势是,添食HM2的各区比添食HM1的各区同期平均死亡率高,且病死蚕、蛹及弱小蚕镜检100%带毒,母蛾镜检孢子密度偏大。这说明HM2对家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蚕种生产潜在危害性大。
我所蚕种生产防微主要措施 • 一、严格质检 • 1、补正检查 • 2、预知检查 • 3、母蛾检毒 • 4、成品卵检验 • 二、严格隔离 • 1、环境隔离 • 2、出入生产区隔离
三、消毒防病 • 1、生产前的消毒 • 2、生产过程中的消毒防病 • 3、生产结束后的消毒 • 四、桑叶消毒与添食防微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