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89 Views
逆構青年 — 邵家臻. 中四級第二組 組員:黃俊銘 劉爵賢 李思明 劉婉婷 黎 穎. 目錄. 封面 …………………….…………………………..P.1 目錄 ………………..…………..…………………..P.2 書本簡介 ……………………………………….…P.3 內容簡介 …………….……………………………P.4 內容重點及分析 ……….………………….P.5-27 假說集 ……………..………………………..P.28-33. 書本簡介. 書本名稱:逆構青年 作者:邵家臻 版次:二零零一年三月. 內容簡介. 書本分為三部分
E N D
逆構青年—邵家臻 中四級第二組 組員:黃俊銘 劉爵賢 李思明 劉婉婷 黎 穎
目錄 • 封面…………………….…………………………..P.1 • 目錄………………..…………..…………………..P.2 • 書本簡介……………………………………….…P.3 • 內容簡介…………….……………………………P.4 • 內容重點及分析……….………………….P.5-27 • 假說集……………..………………………..P.28-33
書本簡介 • 書本名稱:逆構青年 • 作者:邵家臻 • 版次:二零零一年三月
內容簡介 • 書本分為三部分 • 後青年主義 • 隱樣青年 • 青年現形記 • 主要分析回歸時期的香港青年,以及相關的社會現象
後青年主義 • 青年是什麼? • 立足於成年的對立面(P.4) • 那麼成年又是什麼?
從法律定義… 摘錄自本書P.6 - 青年質地大搜索線 反映 : 當時香港的兒童及成人的年齡分界並不清晰和固定
由成年人定義… • 青年是: • 「不完全」 • 「非成人」 • 「邊緣」等他者位置 (逆構青年 p.14) 為鞏固成年人的優越位置
後青年主義 • 總括而言, 回歸時期的「青年」本質是… • 有着高度的可塑性 • 由他人去定義 • 扮演著沉默、被動的角色 ······
隱樣青年 • ICQ是… • 當時的主要網上溝通工具 • 「年青人好端端在『經濟目的』 以外,為資訊科技賦予又喊又笑的社交玩意和途徑」 (逆構青年 P.125) • 在當時常用於「經濟目的」的資訊科技中,青年人發掘網上溝通工具,成功打破身份的框框,讓擁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平等的溝通平台
隱樣青年 • ICQ是… • 容許人以虛假身份來與人溝通, 被解作令人心懷不軌,自欺欺人 • 「成年人自感愛冒犯,遂摺起衫袖向ICQ雷霆掃穴,罵年青人玩性、玩謊言,玩身份,更遲早玩貪污玩出問題來。……被騎劫後的ICQ,成為成人連管年青人的新場域」 (逆構青年 P.125)
隱樣青年 • 成年人一味指摘網上溝通工具是荼毒青年的毒品,而缺乏灌輸青年正確使用資訊科技的教育,反映當時香港的資訊科技的普及度低
MSN,FB • MSN、Facebook的出現 • 反映網上溝通工具不但沒 有消失,而且正不斷發展 • 普及度提升 • 使用者年齡層擴大(小孩至老人) • 科技產品供應增加 -> 不論貧富同樣能接觸科技
隱樣青年 • 青少年失業情況嚴重 • 2000年青少年(15-19歲)最高失業率高達29% • 惡化原因 • 當時政府未有正視問題 • 對於「青年失業」的問題,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表示「『青年』本來就不應就業,要就業的青年根本就不是好青年、好勞工」 • 應對的措施不足和無效
隱樣青年 「青年失業」的應對措施 反映 : 當時香港政府對「青年失業」的應對措施無效
隱樣青年 • 青少年失業情況有所改善 • 2010年青少年(15-19歲)失業率最高為四月至六月的20.4% • 反映近年政府對「青年失業」的應對措施有作出適當的改革 • 隨着新高中學制課程的推行,青少年失業的情況將有所變化(數量、年齡層),政府應緊貼留意情況,有需要時作出適當而有效的措施
青年現形記 • 為甚麼「現形」 ? • 隨著社會變遷,青年正式成為社會上一個獨立階層,除加大了他們與成人間的差距,更刺激到成年人要對青少年加強控制和監察。(逆構青年 p.35)
青年現形記 實例 • 民間團體就著「青年特徵」向政府提出修例的訴求,是以保護、監管青少年 • 法例如:淫褻物品管理條例 及 禁煙條例
青年現形記 • 社會對“青年”二字有了明確的角色定型,造成了所謂“反叛” 、”越軌”的行為,而事實上這些行為許多都是成年人的行為,作者認為所謂青年的界線,只不過是一種濫用權力來限制自由。這權力來自社會。
青年現形記 • 青年會透過以下途徑挑戰「強權」並建立自我形象 • 說「粗口」 • 參與政治 • 另類行為 X!@$Y#O%
青年現形記 -粗口文化 • 本來屬於成年人的一種文化 • 按:「把成年主義的私人物品:粗口,過戶轉賬給青年人」(p.164) • 並不是一種正統的語言 • 是一種創造出來的詞句
青年現形記 • 青年人說「粗口」的原因: • 樂隊LMF把「粗口」填進歌詞,把粗口文化植入青年中。 • 耳濡目染下,青年人接受了粗言穢語,開始使用 • 青年人使用並創造了獨特的粗口、語言
青年現形記 • 粗口在成年人中出現是「習慣」 • 在青年人中出現則是「罪惡」 • 原因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對青年人的定位為純情。
青年現形記 粗口 vs 潮語
青年現形記 青年人的政治參與 包括 選舉 參與政黨 及 被選舉 (從政)
青年現形記 • 政府於一九九四年把香港法定投票年齡由 21歲降至 18歲後,青年選民的人數一直上升。 • 18-20歲的登記選民數字由 2006年的 51,313 人上升到2010年的124,822人 • 青年選民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票庫
青年現形記 • 政黨看準青年對自尊的需求和他們的羊群心理,紛紛設法招攬青年黨員 • 為青少年提供服務 • 給予渠道發洩不滿 • 目的只有一個 開拓票源
青年現形記 • 藉著所屬政黨的提攜下參選議員 • 發表自己的意見 • 發展仕途 • 有一些可能會作為被包裝的傳話筒,掛著「青年議員」的名銜為黨發聲
假說一 黃俊銘 假說:如果三三四學制持續推行,15-19歲青 年的失業率會於四年內下降至10%以下 研究方法:於政府統計處網站搜集資料 研究對象:15-19歲失學青年
假說二 劉爵賢 假說:青少年愈多用潮語,他們的自我評價則愈高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調查青少年使用潮語的習慣) 參考傳媒報導(有關「潮語」文化) 研究對象:1989年或以後出生的青少年
假說三 李思明 假說:青少年使用電腦的時間越長,其社交能力變得越弱 研究方法:網上問卷調查 研究對象:中一至中六的青少年
假說四 劉婉婷 假說:青少年接觸傳媒的時間愈多,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正面的影響 研究方法:報章、問卷、網上資料 研究對象:12至17歲的青少年
假說五 黎穎 假說:網上溝通工具有助於青少年人發展人際關係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研究對象: 80及90後青少年
完 感謝你們的耐心聆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