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81 Views
二 病虫害的症状与诊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病原以及植物病害的症状。 2. 学习几种常见的病害(和虫害)的识别方法。 3. 了解茄科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自主学习.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病状和病症 植物病害的诊断. 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 真菌病害的识别 细菌病害的识别 病毒病害的识别. 茄科蔬菜的病虫害防治. 一、番茄病毒病. 1. 症状. 花叶型 症状 蕨叶型 症( CMV ). 一、番茄病毒病. 2 .病原 我国主要有 6 种:
E N D
二 病虫害的症状与诊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病原以及植物病害的症状。 2.学习几种常见的病害(和虫害)的识别方法。 3.了解茄科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自主学习 •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 病状和病症 • 植物病害的诊断
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 • 真菌病害的识别 • 细菌病害的识别 • 病毒病害的识别
一、番茄病毒病 1.症状 花叶型症状 蕨叶型症(CMV)
一、番茄病毒病 2.病原 我国主要有6种: 烟草花叶病毒(T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马铃薯X病毒 Potato virus X,PVX 马铃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PVY 烟草蚀纹病毒 Tobacco etch virus,TEV 苜蓿花叶病毒 Alfalfa mosaic virus,AMV
一、番茄病毒病 3.发病规律 (1)TMV可在多年生植物和宿根杂草上越冬,或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果肉残屑上越冬,或侵入种皮内和胚乳中越冬。 TMV有很高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及汁液传染,蚜虫不传毒。 (2)CMV主要在多年生植物及宿根杂草上越冬。主要由蚜虫传毒,汁液传毒次之,种子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不能传毒。
一、番茄病毒病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 (3)栽培防治 (4)种子处理 (5)早期防蚜
二、番茄灰霉病 1.症状 病 果
二、番茄灰霉病 2.病原 灰葡萄孢菌(Botryis cinerea Pers.),属真菌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二、番茄灰霉病 3.发病规律 (1)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2)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 (3)伤口或衰弱的器官侵入。 (4)低温高湿条件适于病害的发生,一般发病适温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
二、番茄灰霉病 4.防治措施 (1)与其他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发病初期控制灌水,灌水后及时放风排湿。及时摘除病枝叶、病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3)加强通风,进行棚室变温管理 (4)苗期或定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苗床。 (5)第一穗果开花时,0.1%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蘸花或喷涂。 (6)用10%腐霉利烟剂3.7kg/hm2,隔7d一次。 (7)发病初期或浇催果水前1d用药。
三、番茄晚疫病 病 果
三、番茄晚疫病 2.病原 致病疫霉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真菌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三、番茄晚疫病 3.发病规律 (1)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和保护地种植的番茄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卵孢子随病残体落土越冬。 (2)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3)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株上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 (4)低温(18~22℃)高湿(相对湿度95%以上)条件病害易流行。 阴雨、早晚多雾、露水大时易发病。
三、番茄晚疫病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不与马铃薯邻作。 (3)选择排灌良好、肥沃的地块种植,保护地及时放风。 (4)熏蒸消毒 (5)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防治。 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 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
四、番茄早疫病 1.症状
四、番茄早疫病 2.病原 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Ell.et Mart)Sor〕,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四、番茄早疫病 3.发病规律 (1)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2)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3)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4)高温(26~28℃)、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发病。 多雨多雾条件常引起病害流行。
四、番茄早疫病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 (3)用52℃温水浸种30min,冷却后催芽播种。 (4)选无病新土做床土,低洼地注意排水,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5)保护地可用百菌清烟剂熏蒸。 (6)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五、番茄叶霉病 1.症状
五、番茄叶霉病 2.病原 褐孢霉菌〔Fulvia fulva(Cooke)Ciferrio〕,异名Cladosoporium fulvum Cooke,属真菌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属。
五、番茄叶霉病 3.发病规律 (1)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上越冬。 (2)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3)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4)病菌发育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 棚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光照不足,植株生长茂密,发病重。
五、番茄叶霉病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合理密植,保护地控制浇水,加强通风。 (4)增施磷钾肥,及时摘除病叶、老叶。 (5)种子用52℃温水浸30min,晾干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 (6)保护地在定植前用硫磺粉2~2.5g/m3,密闭熏蒸24h。 (7)喷药防治 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0%新星乳油8000倍液等喷雾
六、茄子褐纹病 1.症状
六、茄子褐纹病 2.病原 无性世代为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Sacc.et Syd.)Harter.〕,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
六、茄子褐纹病 3.发病规律 (1)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2)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3)表皮或伤口侵入,也可由萼片侵入果实,有再侵染。 (4)高温(28~30℃)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适合发病。 苗床播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幼苗细弱等有利病害发生。连作,排水不良,土质黏重,氮肥过多,定植过晚发病重。
六、茄子褐纹病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55℃温水浸种10~15min或50℃温水浸种30min,冷却后催芽播种。 (4)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块种植,采用宽行密植法,合理施肥、灌水,及时摘除病枝、病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并深翻。 (5)选无病土作苗床土或进行床土消毒。 (6)结果后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七、茄子黄萎病 1.症状 整株症状 维管束变褐色(右)
七、茄子黄萎病 2.病原 大丽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真菌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
七、茄子黄萎病 3.发病规律 (1)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厚垣孢子、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2)通过风、流水、人畜、农具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3)从根部伤口或幼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一般不发生再侵染。 (4)发病条件: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
七、茄子黄萎病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葱蒜、水稻等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 (3)用55℃温水浸种15min,冷却后催芽播种。 (4)栽培防病 (5)嫁接防病 (6)土壤消毒 (7)药液灌根
八、辣椒疫病 1.症状
八、辣椒疫病 2.病原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属真菌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八、辣椒疫病 3.发病规律 (1)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土壤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2)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3)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根系或茎基部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引起再侵染。 (4)田间温度28~30℃及高湿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多雨,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八、辣椒疫病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十字花科、豆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 (3)用无病床土或进行床土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加强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 (4)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 72.2%霜霉威水剂600~700倍液
九、辣椒炭疽病 1.症状
九、辣椒炭疽病 2.病原 辣椒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tli et Bisby],属真菌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
九、辣椒炭疽病 3.发病规律 (1)主要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2)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传播。 (3)伤口或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4)高温高湿发病重。一般发育适温为27℃,相对湿度95%以上。
九、辣椒炭疽病 4.防治措施 (1)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 (3)清水洗种子净后,55℃温水浸15min,冷水冷却后催芽。 (4)加强栽培管理 (5)发现病株及时喷药防治。 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十、棉铃虫和烟青虫 (一)棉铃虫 1.形态特征:
十、棉铃虫和烟青虫 2.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一年发生3~8代,由北向南逐渐增多。以蛹在土中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对黑光灯和半枯萎的杨、柳树枝把趋性较强。卵散产。 (2)棉铃虫属喜温湿型害虫,温湿度及田间小气候影响棉铃虫的发生。 一般地势低洼、水肥条件较好、生长茂密的地块为害重。
十、棉铃虫和烟青虫 (二)烟青虫 1.形态特征
十、棉铃虫和烟青虫 2.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1年发生1~6代,由北向南逐渐增多。以蛹在土中越冬。 成虫趋光性弱,前期卵多产在为害对象植物中上部叶片背面的叶脉处,后期多产在萼片和花瓣上。 (2)发生条件:凡为害对象生长茂密,温湿度适宜的田块,往往发生严重。
十、棉铃虫和烟青虫 3.防治措施 (1)及时耕翻,杀死部分越冬蛹,减少越冬虫源。 (2)人工捕捉幼虫,结合番茄整枝打杈消灭部分卵。 (3)用杨树枝把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4)人工繁殖赤眼蜂、草蛉,或用Bt乳剂200~250倍液喷雾防治。 (5)幼虫尚未蛀入果内及时喷药防治。 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 2.5%联苯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十一、茶黄螨 1.形态特征 茶黄螨 茶黄螨腹面
十一、茶黄螨 2.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 1年发生多代。北方一般在温室蔬菜上越冬,热带可终年繁殖。 (2)发生条件:每年发生代数与温湿度、光照和食料有关。 生长繁殖的适温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 高温可缩短成螨寿命,降低繁殖力。
十一、茶黄螨 3.防治措施 (1)与百合科、菊科、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 (2)蔬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虫源。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畸螯螨、肉食螨、蜘蛛等。 (4)在点片发生阶段及时进行喷雾防治,重点是嫩叶、嫩茎、花器、幼果等幼嫩部位。
十二、茄二十八星瓢虫 1.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