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八章 基因与行为

第八章 基因与行为. 一.基因与行为( gene and behavior) 二.动机与本能( motivation and instinctive) 三.情绪( emotion). 一.基因与行为 ( gene and behavior). 行为( Behavior): 是环境因素不断地对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回路施加影响,由成千上万个神经元整合活动的结果。按其决定因素可分为本能的和习得的行为两种。

hed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基因与行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基因与行为 • 一.基因与行为(gene and behavior) • 二.动机与本能(motivation and instinctive) • 三.情绪(emotion)

  2. 一.基因与行为(gene and behavior) • 行为(Behavior):是环境因素不断地对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回路施加影响,由成千上万个神经元整合活动的结果。按其决定因素可分为本能的和习得的行为两种。 • 本能性的行为主要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包括性行为(sexual behavior),情绪行为(emotional behavior)和动机行为(motivated behavior)。 • 习得性的行为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习得性的行为是不遗传的。环境因素只有影响到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结构时才会遗传。

  3. 关于基因与行为的研究 • 1.线虫发育中基因的表达与线虫的行为研究。 • 2.果蝇的基因突变与行为变化的研究。 • 3.小鼠基因剔除或转基因小鼠的行为变化研究。 • 4.人类遗传疾病患者的行为观察研究。

  4. 2.果蝇的基因突变与行为变化的研究。 • 1)Fruitless突变型雄性果蝇求爱行为缺失的研究: • A. Fruitless基因未突变的果蝇求爱行为正常,突变者求爱行为缺损。 • B.突变型果蝇支配腹部特有的肌肉的神经元发育不正常。 • C.突变型果蝇因支配腹部特有的肌肉的神经元不正常,肌肉退化。 • D.肌肉退化,无法进行求爱行为。

  5. 2.果蝇的基因突变与行为变化的研究。 • 2)基因突变型果蝇生物节律变化的研究: • A. period基因突变的果蝇,分为无节律的变化型。生物节律短周期型(19小时),生物节律长周期型(28小时)三种。 • B. period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一种核蛋白,mRNA和蛋白的合成与积累是与昼夜节律相吻合。 • C. 合成的蛋白质增多对period基因的转录有负反馈调节作用。mRNA低到一定水平时又可启动period基因的转录。 • D. period基因的转录mRNA,mRNA翻译成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增多抑制转录,mRNA降低到一定水平又启动转录,从而调节动物个体的节律性活动,在动物界具有普遍性。

  6. 3.小鼠基因剔除或转基因小鼠的行为变化研究。3.小鼠基因剔除或转基因小鼠的行为变化研究。 • 1.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家Morris的水迷宫实验(将NMDA受体拮抗剂注入海马,在海马处记录不到LTP,同时小鼠记不住水迷宫中隐藏的平台位置)。 •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NMDA受体的一个亚基的基因剔除,这种被剔除基因的小鼠海马区引导不出LTP,同时小鼠记不住水迷宫中隐藏的平台位置;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小鼠的海马过量表达NMDA受体时,则海马处更容易诱导LTP,小鼠的记忆力变的更好,并且可以遗传。

  7. 4.人类遗传疾病患者的行为观察研究。 • 1)色盲:X染色体上编码红、绿色素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 • 2)Huntingtong舞蹈症:是第四对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引起大分子蛋白的表达,使纹状体中胆碱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选择性退变以致消失 • 3)精神分裂症:多基因遗传。

  8. 研究结果提示 • 1.基因转录形成mRNA,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和活性决定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决定着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活动,神经元回路的活动产生行为以及生物的活动特性。基因决定行为。 • 2.受遗传因素调控的基因活动决定本能性行为。 • 3.受环境因素调控的基因活动决定习得性行为。

  9. 二. 动机与本能(motivation and instinctive) • 1.动机的概念: • 动物个体的内在需要(生存需要)产生动机。 • 动机状态的调控与维持生存的内环境恒定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 • 动机状态是以生存剥夺的程度来衡量。 • 动机状态有三个重要功能: • A.可以导向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 • B.有激活作用,可加强警觉状态、活动能力; • C.有组织功能,可以把单个的行为组织成一个连贯的、有目的的行为序列。

  10. 2. 体温调节 体温调定点学说

  11. 2.体温调节 • 大脑皮质 • 中枢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整中枢 • 产热中枢 散热中枢 • 骨骼肌、肝脏、脑 血管扩张 • 产热 散热 • 习得性行为 • 调节外环境 体温恒定 外周感受器

  12. 3. 摄食行为的调控 • 1)当脂肪细胞储存较多时,转换成脂肪的量即减少,通过反馈机制使食物的摄入量减少,从而使体重维持在恒定的范围内。 • 2)下丘脑的 外侧区是 摄食中枢 ,腹内侧区为 饱食中枢;这两个中枢的活动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多种调节。 • A. NPY增高或血糖浓度下降时可促进摄食。 • B. CCK增高或血糖浓度升高时可抑制摄食。

  13. 3. 摄食行为的调控 • 3)对不同营养成分的摄取受不同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调控。 • 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 甘丙肽促进脂肪的摄取。 • 阿片肽促进蛋白质的摄取。

  14. 4.饮水行为的调节 • 饮水主要受两个生理因素的调节,即组织的渗透压和血管的容积。 •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中枢感受器)、口腔黏膜的干燥,引起口渴的感觉,导致饮水行为(找水、饮水)。

  15. 5.昼夜节律与睡眠 睡眠和觉醒的昼夜周期性交替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觉醒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活动有关。 睡眠具有正相睡眠(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和异相睡眠(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两种时相状态。 睡眠两时相的转换为:由浅睡(慢波睡眠)→深睡(快波睡眠)→浅睡。每晚可重复4~5次的周期性过程。

  16. 睡眠的两种时相 正相睡眠(慢波睡眠) 异相睡眠(快波睡眠) 兴奋部位 脑干中缝核 脑干中缝核尾端-蓝斑中、后部 5-HT、NE、ACh 5-HT 相关递质 睡眠特点 ①EEG为高振幅快波; ②感觉、呼吸、Bp、心率、代谢率↓,肌紧张减退; ③不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④唤醒阈低,且主诉做梦者少。 ①EEG为低振幅快波; ②感觉和肌紧张 ,阵发性呼吸不规则和肢体抽动; ③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④唤醒阈高,且主诉做梦者多。

  17. 5.昼夜节律与睡眠 • 睡眠的意义: • A.睡眠的种系进化: • SWS见鱼类、两栖类,但不典型;部分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均有典型的SWS。 • REM首见于鸟类,仅占睡眠的1%。成年哺乳类占20%-30%。

  18. 5.昼夜节律与睡眠睡眠的意义: • B.睡眠的个体发育: • 哺乳类在发育早期,睡眠是一种主要的生存状态。 • 人类不同年龄需要的睡眠时间:新生儿16小时以上,青年8-10小时,成年期不变,老年期6小时左右。 • 睡眠时相:REM在新生儿占总睡眠时间的1/2,2岁时减少到30-35%,10岁时维持在25%。 • 睡眠周期:新生儿45分钟,成人90分钟。

  19. 5.昼夜节律与睡眠 • 睡眠的意义: • C.睡眠的剥夺研究: • 剥夺睡眠导致睡眠反弹,尤其是REM表现更为突出。 • 压缩睡眠时间时,SWS减少的时间相对较多;REM的时间减少的相对小。

  20. 5.昼夜节律与睡眠 睡眠的机制: 睡眠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而是一个主动过程。目前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其上行通路(上行抑制系统)作用于大脑皮层,与脑干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21. 昼夜节律发生器 • 灵长类和人都有两个基本的昼夜节律调节器, • 一个调节慢波睡眠以及相关的生理变化; • 另一个则调控快波睡眠及相关的生理变化。 • 这些调控均受下丘脑的视上核的控制,该核团接受视网膜的光照信息,合成蛋白,利用蛋白合成震荡器调节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

  22. 三.情绪(emotion) • 1.情绪状态:愉快、恐惧、焦虑、嫉妒、害羞、喜欢、厌恶、爱、恨、气愤、烦恼、害怕、压抑、悲伤等都属于情绪状态。 • 2.关于情绪体验和表达的学说: • 1)James-Lange学说:感觉构成情绪。 • 2)Cannon-Bard学说:丘脑被适当激活后产生情绪。

  23. 三.情绪(emotion)

  24. 3.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脑内结构(papez回路)

  25. 4.恐惧与焦虑 • 1)动物实验: • A. Kluver-Bucy综合症(猴双侧颞叶切除或损毁): • 精神盲(psychic blindness): • 能看见物体,却不理解它们的含义。 • 口倾向(oral tendency):用口辨别物体。 • 复变态(hypermetamophosis): • 存在不可抗拒的检查物体的欲望。 • 性行为改变(altered sexual behavior): • 对性的兴趣增大、同性性行为等。 • 情绪改变(emotional change): 恐惧体验和表达显著 • 减弱(被蛇攻击后仍然去靠近蛇)

  26. 4.恐惧与焦虑 • 1)动物实验: • B.杏仁核切除: • 大鼠会主动接近安静的猫。 • 损毁野山猫的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后,出现无恐惧行为反应。 电刺激猫的杏仁核出现警觉和注意力增加,刺激其外侧基底核引起猫的恐惧行为和猛烈的攻击行为。

  27. 4.恐惧与焦虑 • 2)病历追踪研究: • S.M.,女,30岁,双侧杏仁核损毁。 • 智力检查正常,能够辨别高兴、悲哀、厌恶的表情,但是对愤怒的表情失去辨别能力选择性的降低了对恐惧行为的识别。 • 电刺激人类的杏仁核引起焦虑和恐惧。

  28. 4.恐惧与焦虑(小结) • 杏仁核是产生恐惧的中枢。 • 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介导恐惧反应(习得性和先天性)。

  29. 5.愤怒与攻击 • 1)攻击行为的分类: • 捕食性攻击(pedatory aggression):动物为获取食物发起的攻击,一般不发出声音,直接瞄准猎物的头和颈。此过程不伴有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强现象。 • 情感性攻击(affective aggression):动物为争夺配偶或保护后代发起的攻击,攻击时一般都发出叫声,摆出一副威胁性或防御性的架势,伴有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现象;雄性激素的水平升高可诱发攻击行为增强。

  30. 5.愤怒与攻击 • 2)动物实验: • A.切除狗的双侧大脑皮质,出现假怒。 • B. 损毁 下丘脑的后部可反转狗的假怒行为效应。 • C. 刺激猫的下丘脑可出现恐惧和愤怒的行为反应。 • D. 刺激猫的下丘脑的内侧部引起情感攻击。 • E. 刺激猫的下丘脑的外侧部引起捕食攻击。

  31. 5.愤怒与攻击 • F.刺激猫的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引起情感攻击;损毁猫的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引起情感攻击减少。 • G.刺激猫的中脑被盖腹侧区引起捕食性攻击;损毁猫的中脑被盖腹侧区难以诱发捕食性攻击。

  32. 5.愤怒与攻击 • H.损毁猕猴双侧杏仁核,该猴失去攻击行为。 • I.损毁猕猴双侧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该猴失去情感攻击行为;电刺激该区导致情感性攻击行为。 • J.损毁猕猴双侧杏仁核的皮层内侧核,该猴失去捕食性攻击行为;电刺激该区导致捕食性攻击行为。 • K.隔离大鼠或小鼠实验表明,通过隔离后攻击变强的鼠,5-HT合成释放减少

  33. 5.愤怒与攻击 • K. 隔离大鼠或小鼠实验表明,通过隔离后攻击力变强的鼠,5-HT合成释放减少;攻击力不变的鼠,无此变化。 • 给大鼠阻断5-HT合成的药物(PCPA)后,大鼠的攻击力明显增强。 • 剔除5-HT1B受体的基因的小鼠行为正常,但是,在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表现为攻击行为增强。 • 正常情况下,5-HT可能通过5-HT1B受体抑制杏仁核、中脑水管周围灰质以及中缝核群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抑制攻击行为。

  34. 5.愤怒与攻击(小结) 大脑皮质(抑制发怒),下丘脑发怒中枢。 杏仁核 (基底外侧核、 皮质内侧核) 下丘脑 (内侧部 、 外侧部) 中脑 (中脑水管周围灰质、 中脑被盖腹侧区) 情感性攻击 捕食性攻击

More Related